分享

宋代不知名诗人的一首趣诗,全诗短短28个字,却蕴含着一个大道理

 云端书馆 2024-05-15 发布于河北

古人做学问的精神,最是值得我们学习。其中最著名的例子,那就是“铁杵磨成针”的典故。

这个故事也是讲述了李白如何认真做学问,所以我们从这些古人的身上,也是能够学会很多的东西,我们只要认真对待,一心一意去做学问的话,那么也是会有所成就。

尤其是做学问,更是一件一辈子的事情,活到老学到老,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学习,

古代的很多诗人其实都曾在自己的诗文中提到过这一点,他们描写过很多专心致志做学问时的样子。

下面宋朝诗人叶采的这首《暮春即事》也是如此,此诗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把古时的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而不觉时日流逝的情景活托了出来,笔调轻松,给人一种悠闲恬淡的情趣。

《暮春即事》

叶采〔宋代〕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这首诗的大意是:

在屋瓦上活动的两只麻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点点杨花飘入屋内,落到砚池中。

我静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会,依然潜心地读着《周易》,不知道春天过去了多久。

叶采,生卒年不详。字仲圭,号平岩,邵武人。淳祐元年进士,官至枢密院检讨、翰林学士兼侍讲,是理学家朱熹的再传弟子。

他的即事诗平实又不失情趣,通俗而有韵味。《全宋诗》录其诗二首。

这首诗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十分宁静的书室,垂柳飞絮的季节,春风娇弱的日子,屋里似乎没人,几只麻雀儿悠闲自在地漫步在书桌上,柳絮轻盈地随风飘落,赖在砚台上不肯动弹,竟然无人拂拭。

书室的宁静是由动态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这里感觉不到人的影响。不然,麻雀不能闲步书案,柳絮那得安卧砚台。这是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

这一联既交待了诗人读书的时令环境,又暗透出读书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三句写诗人正坐在窗前读《周易》。《周易》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特别难懂,而诗人居然读得入了迷,一点动静都没有,说明诗人的经学造诣非浅。

结句“不知春去几多时”是推进一层的写法,拓展了全诗的时间容量。诗句描写的是眼前之景,表现的却是一春之事,花开花落纯任自然,诗人未曾留意,何尝动心。

进一步表现了诗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这只是这首诗的表层意思。

此诗虽未正面写自己如何专注入迷,如何身心交融于内容淳厚的儒家典籍之中,但却用时光的流逝,觉而不察来巧妙地突现这一切。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