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北地区水稻秸秆还田土壤固碳技术

 昵称37581541 2024-05-15 发布于江苏

(一)技术概述

农田土壤被认为是当前具有很大固碳潜力的陆地生态系统,通过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含量,从而提高土壤固碳能力。水稻秸秆还田通过秸秆粉碎抛撒、机械还田等措施,配套应用调氮促腐技术,将碳保留在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施用量,具有增产、固碳、减肥、降污多重效果。

(二)技术要点

1. 收获后秸秆粉碎抛撒

直接在收获机上配备抛撒装置,收割的同时将秸秆切碎抛撒在田里;或者在收获结束后,由拖拉机牵引抛撒装置进行秸秆抛撒。要求秸秆粉碎长度均匀,秸秆的粉碎长度不超过10 cm,留茬高度10~20 cm。一般还田茎秆总重量每亩500 kg左右。

2. 秋翻地

翻地深度15~22 cm,做到扣垡严密、深浅一致、不重不露、不留生格;秸秆还田的关键是秸秆在田间分布均匀。在秸秆还田翻地压埋时要适量增施氮肥,一般亩施尿素3 kg左右,与水稻秸秆混合埋入土层,或基肥适量增加10%~15%的氮素。

3. 旋耕

选用大功率拖拉机进行旱田反旋埋草,旋耕深度为14~16 cm。

4. 水泡田

用花达水泡田、花达水整地,即泡田水深为垡片高的1/2~2/3,待四五天秸秆泡软、土地泡透后,水渗到土块下1/3时开始搅浆。

5. 搅浆平地

搅浆平整田面1次,提高整地质量,要求留水1~2 cm。排水困难的地块必须控制好泡田水。

6. 沉浆

水整地沉浆后,田面指划成沟慢慢恢复为最佳沉浆状态。

7. 春插秧 + 侧深施肥

插秧行距30 cm,株距 10~12cm,25~27穴/m2,5~7株/穴,基本苗数120~170株/m2;施肥深度为4~6 cm,肥料与秧苗距离为3~5 cm。

8. 秸秆降解

多措并举为秸秆还田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在菌肥合理使用、整地时施用氮肥以及科学晒田。第一,合理施用菌肥,增加土壤中有氧抗低温的菌群,通过微生物活动加快秸秆的腐熟降解速度;第二,还田后整地前施入尿素3~5 kg/亩,使土壤内部的碳质元素快速增加,还可协调秸秆还田后碳氮比并有利于微生物代谢平衡,促进秸秆分解;第三,加大晒田的次数与强度,狠晒田,将田晒到出现地裂再复水,以增加根部的氧气供给,排出秸秆腐熟过程产生的甲烷(CH4)与硫化氢(H2S)气体。

(三)适用区域或条件

该技术适用于东北地区。水稻秸秆还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秸秆抛撒均匀,防止秸秆成堆;旱田整平,控制搅浆次数,整平工作量70%以上在旱田时完成,搅浆次数越少越好,保持耕层结构;浅 – 湿 – 干灌溉,防止有毒气体损伤根系;施肥要以测土数据为依据,注意氮磷钾的平衡。

(四)典型案例

技术名称:水稻秸秆还田土壤固碳技术

示范基地:黑龙江八五八农场

示范规模:100%全量还田

黑龙江垦区推广水稻秸秆全量还田面积约2295万亩。以八五八农场为例,水稻种植面积58万亩,年产秸秆量35万t,秸秆还田率100%,避免了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连续10年采用水稻秸秆还田技术,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10%以上。

图片

收获粉碎秸秆直接还田

图片

秸秆二次粉碎后还田

来源:农业农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