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古今中国到底有没有产生哲学和哲学家?

 A松毛岭634高地 2024-05-15

这是一篇学生和老师关于中国有没有哲学的对话。

正在操场散步的冼勤老师碰见了他的学生沈思,冼勤老师问:

“沈思,我给你布置的先秦哲学的研究课题有没有什么进展?”

沈思听到老师的问话,脸上露出了难色,支支吾吾的没有回答。

冼勤老师:“怎么了?有什么问题讲出来,共同研究。”

沈思学生:“老师,我就直说了。”

冼勤老师:“没关系,有什么都可以直说。”

沈思学生:“老师,我看了一些网上的帖子,说中国没有哲学,如果真是这样,这个先秦哲学的课题怎么研究呢?”

冼勤老师:“哦,是这样的。为什么说中国没有哲学呢?”

沈思学生:“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哲学这个范畴是来自古希腊语'爱智慧’,说这是古希腊人的一种文化活动,古希腊的哲学家追求的都是没有功利性的,用于休闲的,超越世俗的一些学问,故此这种行为思想,研究的学问才叫哲学。中国古人没有这种文化活动,中国的思想家研究的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中国的思想家研究的学问只能称为伦理学,不是哲学。所以中国没有哲学。”

冼勤老师:“这是第一种,还有吗?”

沈思学生:“还有说西方的哲学建立在逻辑基础上,中国没有这种逻辑,所以中国没有哲学。”

冼勤老师:“还有吗?”

沈思学生:“主要是这两种观点?”

冼勤老师:“你怎么看?”

沈思学生:“我刚刚接触先秦哲人的思想,觉得这两种观点有点道理,即便想驳斥,也不知从何处着手。”

先秦老师:“我记得你大学本科学的是西方哲学,你应该对古希腊哲学比较熟吧?”

沈思学生:“不瞒老师,我最喜欢的就是古希腊哲学,也看了不少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

冼勤老师:“很好,你能举出几个古希腊哲学家吗?”

沈思学生:“当然可以。从泰勒斯开始,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等。”

冼勤老师:“他们的思想是哲学思想吗?”

沈思学生:“当然。”

冼勤老师:“哲学这个范畴是来自古希腊语“爱智慧”,什么是“爱智慧”?为什么古希腊人会选用“爱智慧”作为哲学,而不是智慧呢?”

沈思学生:“这个我还真不知道,为什么呢?”

冼勤老师:“柏拉图告诉了我们这一切。'一名真正的智慧爱好者拥有同样坚定的信念,认为自己只有在另一个世界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智慧’。因为希腊哲学家认为真正的智慧只存在在另一个世界,只有神才有智慧,人只能爱智慧、追求智慧。赫拉克利特也是如此,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没有智慧,只有神的本性才有。’抛开神的因素,因为哲学总是人的哲学,其实还是应该用古希腊哲学家 的'智慧’这个范畴的含义来判断什么是哲学。,你同意吗?其实亚里斯多德已经用'智慧’这个概念来表示哲学了。”

沈思学生:“非常有道理,我同意。”

冼勤老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经给出了智慧的定义:'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按照亚里斯多德给出的定义,这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是些什么知识呢?是否包含伦理学。如果哲学不包含伦理学,那么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就不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思想也就不是哲学思想,因为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苏格拉底正忙着谈论伦理问题,他遗忘了作一整体的自然世界,却想在伦理问题中求得普遍真理。’你认为苏格拉底研究伦理的思想是不是哲学思想呢?”

沈思学生:“说苏格拉底不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思想不是哲学思想,显然这是一个非常荒诞的判断,因为没有人怀疑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冼勤老师:“你看,按照亚里斯多德的定义,我们知道,哲学思想作为普遍的原理和原因的知识应该是包含了伦理学思想。也就是说关于伦理学的知识也是属于哲学,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判断,怎么能说中国没有哲学呢?这就好比说,古希腊有白葡萄,所以古希腊有水果,中国有黑葡萄,但中国没有水果,因为中国的葡萄是黑的,不是白的,所以不是水果。你觉得这样的推理是不是很荒唐。”

沈思学生:“老师的推理很严密,从这点来说,中国的先秦思想肯定也是一种哲学思想。”

冼勤老师:“古希腊的哲学家非但没有把治理国家的思想从哲学思想中排斥出去,并且还把这种哲学思想作为最重要的哲学思想。苏格拉底认为:'最重要的智慧是统治社会的智慧,也就是所谓的正义和中庸。’他们不但思考,研究这种哲学思想,而且还身体力行的践行这种哲学思想,柏拉图本人在信中就坦言到:'因此我思考所有这一切,思考治理国家的人以及他们的法律和习惯:当我越来越年长时,我看到要正确安排国家事务实在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没有可靠的朋友和支持者是什么事情也办不成的,而这样的人很难找到。’也正是如此,柏拉图只好在依靠《理想国》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也就是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思考的哲学也是为了治理国家而不是什么超越世俗。你认为由于柏拉图没有超凡脱俗就不是哲学家,他的思想就不是哲学思想吗?

沈思学生:“说柏拉图不是哲学家,他的思想不是哲学思想,是很荒唐的结论。”

冼勤老师:“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说到:'雅典人啊,我尊敬并且热爱你们,但是我更得服从神,只要我一息尚存还有能力,我绝不会停止哲学实践,总要劝勉你们,为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阐释真理。’可以看出,苏格拉底的哲学也是在为自己身处的古希腊社会服务,而不是所谓的超越世俗。其实不仅仅是这两位哲学家没有超越世俗,对治理国家感兴趣。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毕达哥拉斯皆是如此,何来的古希腊哲学是超越世俗的思想。”

沈思学生:“老师,看来说中国没有哲学的人本身就是对古希腊哲学没有做过很深入研究的人,仅仅是根据一些皮毛而得出的结论。”

冼勤老师:“是的,如果按照苏格拉底的说法:'最重要的智慧是统治社会的智慧,也就是所谓的正义和中庸。’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学问从哲学思想中排斥出去,说这种最重要的智慧即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不是哲学思想,这是不是很荒唐呢?由此得出说中国没有哲学思想的是不是一个很荒唐的结论呢?”

沈思学生:“的确如此。”

冼勤老师:“今天就讨论到这里,我还有一个会,明天我们再接着讨论,你看可以吗?”

沈思学生:“谢谢老师的帮助分析,今天的指教让我感到豁然开朗,我明天一定准时到你的办公室。”

冼勤老师:“再见。”

沈思学生:“再见。”

■                        

  我在网上搜索哲学书籍时发现一个这样的问题:中国当代有没有哲学家?这个问题强调了是当今21世纪的时代。而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哲学家,老子、孔子这些人都是哲学家,但都是古代的。中国当代是没有哲学家的,我这么说,有人要提出质疑了,那周国平呢?周国平也不是哲学家,周国平自己也表明过,自己不算是哲学家。什么是哲学家?哲学家是研究哲学精华,并且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在哲学领域中为之疯狂的人。他们是不需要名利的,在学术界中,比起名利,哲学带来的思想升华,是最无价的。当今被尊为哲学家的人,只能说是哲学史家,他们精通中西哲学,只能熟悉古人和西方的哲学,却没有自己的哲学思想,没能构建起一座哲学大厦,甚至连一间哲学小屋也没有搭立起来。在中国当代,是没有哲学家的。

  在大学里,大家都知道哲学这个专业,但是他们谈论的话题不会是这个系,这个专业。因为哲学是冷门的专业,对于有功利心的中国人来说,极少数会选择这个专业。在我身上也发生过这样的事,高中同学在宿舍里谈起大学要读什么,做什么工作,我说:我比较喜欢哲学。有一位室友惊讶,然后怔怔的跟我说:“我听说哲学赚不了多少钱。”我也知道,哲学读到极端,也只是个教授,确实赚不了大钱,但我想选择这个专业并不是出于它能不能赚钱,而是我喜不喜欢。我相信每一位哲学学者都是看轻功利这些东西,因为他们知道这个世界的无价。也有许多研读哲学的人因为功利,越发往官位走去,利用思想精粹,一步步走往功利,扭曲了哲学的本质。人一旦受功利的影响,就无法在最初的领域里发挥极致。

   古代的哲学家,多产生于乱世,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哲学家灿若晨星。而现在是治世,虽说倡导“百花齐放”,可是官方哲学占主流,挤占了孕育其它哲学的空间。那些被尊为哲学家的人,只会解析和完善官方哲学,炒炒马列哲学的冷饭,或者研究孔孟程朱,道家佛家,在死人嘴里抠珠子。好些哲学家的胚子,就这样被官方哲学吞噬了,因为他们是官养的,自然心甘情愿。就拿旧事来说,孔子是个大哲学家,以后的两千多年,研究他的人多如牛毛,崇拜他的人数不胜数,可是开创新的哲学天地并影响后世的哲学家却缺席,这不能不说是件可悲的事。当代,精通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萨特、弗洛伊德等人哲学的专家不少,可是创立新哲学的人缺位,中国人好像被挡在哲学的藩篱之外。在和平稳定的时代下,人们忙碌起来的是一颗颗功利心,但是人们没有想到的是,日渐忙碌起来的自己会是被功利所迷惑,功利的驱逐下,中国无法孕育真正的哲学家,也无法造就新的哲学成就,没有新的哲学,人,永远摆脱不了世俗和功利。

提起哲学家,第一时间会想起的是哪些人?可能是柏拉图,可能是笛卡儿,可能是康德、黑格尔,但也有人会想起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吗?但是在有的人印象或许会是:他们是思想家,但他们算哲学家吗?他们好像与哲学家又有点不同。

诚然,关于中国有没有哲学这个问题,在学界里也莫衷一是。在西方,大学的哲学系甚少会开设关于诸子百家的课程;「哲学概论」一课,不会有关于中国思想的介绍;在大部分英语哲学学术期刊,讨论儒家道家这些思想的论文,也是寥寥可数。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系、期刊,从来不只声称自己是「西方哲学系」或是「西方哲学学报」,而是直截叫「哲学系」与「哲学学报」。

如此情况似乎说明西方学界都预设了中国根本没有哲学这立场,否则上述情况不会出现。相反,在东方的情况就稍有不同,起码大学的哲学系会有不少中国哲学的课,也有不少期刊既接受关于柏拉图的论文亦接受关于墨子的论文。这个反差,只要上上一般西方一些大学哲学系的网页,看看它们的课程表,就会发现明显不过了。

「哲学」的字源

然而我们接着便要问︰现在这个情况合理吗?要开始检视两边的论据之前,可以先简单介绍「哲学」这个名词的由来。「哲学」这个词是一个翻译,亦即是说,这个词原来中国是没有的。所以,十分吊诡地,现在有可能被称为中国哲学的经典中,例如论语、道德经,从来没有出现过「哲学」这个词,遑论他们会用哲学来形容自己的学问。

「哲学」这个词来自19世纪一位曾留学荷兰的日本人──西周(にし あまね)──为英文字「Philosophy」的翻译。他认为「哲」即智慧,「学」即学习,能对应「Philosophy」的本义︰「philo」即爱,「sophie」即智慧。换言之,就算我们能肯定中国有哲学都好,我们必须承认哲学,亦即 Philosophy,并不是中国自己的东西,而是源于西方的东西。

承认「哲学」这概念源于西方,是不是一个否定中国有哲学的理由呢?不一定,因为就算人没有某东西的概念,不等于那东西不存在,例如古人没有「细菌」的概念,不能推论出古代没有细菌。孔子不自觉自己是哲学家,不自觉自己做的是哲学,不代表我们不可以反过头来说孔子是哲学家。

历史论证

不过,这个从字源出发的论证可以强化成这样︰「哲学」一词只是翻译,源自希腊,特指一门在古希腊出现,然后发展于西方的学科。「哲学」的定义中,本就包涵了西方元素。这就好像「诸子」本来就是特指先秦时期出现过的那些人。问中国有没有哲学家,就好像问西方有没有诸子一样,肯定是没有的。不单只「哲学」这个概念源于西方,而且「哲学」这概念的定义就是西方哲学。如此一来,自然可推出中国没有哲学的结论。

这个从字源出发的历史论证,要面对不少困难。首先,这似乎不符合我们一般的语言运用,例如,我们不会说中国没有知识分子,即使我们知道「知识分子」这概念源自西方,而且特指西方社会中的某个阶层,但我们若发现这些知识分子和中国社会中某些人有极相似的特质的话,说中国有知识分子是合理不过的事。

因此,这个历史论证第二个问题是,即使我们容许把西方元素加进「哲学」的定义中也好,他完全忽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被称为哲学家的人所展现的特性。我们真正要问的是这些特性和孔子、孟子的有什么分别。换言之,这个历史论证要成立,不能停留在字源研究,反而无可避免地要回去探讨西方哲学和中国思想有什么具体异同。

哲学的本质?

接下来要讨论的便是西方哲学的本质是什么,而中国思想有否类似的地方。这个问题当然不好回答,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哲学家的哲学作品都十分不同。勉强来说的话,这是共同特色可能是︰讲求论证、严谨、有系统、可再细分成形上学、知识论及逻辑等范畴。下个问题便是,中国有没有思想符合这些条件?

这种思路,正是20世纪中国哲学家冯友兰的想法。他认为中国思想只是表面上符合不了这些条件,中国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把中国思想背后的严谨逻辑结构发掘出来。故此,他的《中国哲学史》(继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后,这是史上第二本中国哲学史)便把中国古代的不同思想分成人文主义、功利主义、怀疑主义等等。

但是这个做法的问题是︰

第一,以这个框架看待中国古代思想的话,很多思想可能会被排除在分析范围之外。唯一比较符合这些条件的学派,就只有墨家思想。更重要的是,就算是能符合这个「哲学条件」剩下的思想也好,他们的发展程度也肯定远比不上现代的西方哲学。墨家的<墨辩>篇当然有涉及语言哲学与逻辑问题,但现在还读他们的意义在哪里呢?这样看待中国思想的结果就是把中国思想看成一些极原初、肤浅、幼稚的形上学和知识论,无法说明其价值。

第二,这种做法也有穿凿附会之嫌,把西方哲学的框架硬套在中国古代思想之上,便失却了他们的原意。这问题最极端的表现,就像六、七十年代,整个中国大陆学界都在以唯物、唯心的二分区分去理解中国思想史,结果只是把孔子弄成不再是孔子。

讨论到这里,问题已经变成有没有一个既能包涵中国思想,又不会贬低到他们价值的哲学观念。这也是胡适、冯友兰那一代之后,中国哲学学者努力的方向。例如当代新儒家的牟宗三便认为︰

「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

他认可中国哲学存在,但强调中国哲学传统的特色︰西方哲学主要反省的对象是外在世界、上帝以及知识,而中国哲哲学主要反省的对象是生命本身。又例如最近亦有愈来愈多中国哲学学者,尝试发掘中国古代思想对当代西方哲学问题的贡献,不再只如以前般单纯比较,甚至无意义地穿凿附会。

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有没有哲学这个问题之所以这么复杂,正在于「哲学」这个概念本身就十分复杂。甚至,很有可能「哲学」这个概念本来就没所谓本质,各式各样的哲学并没有共同拥有的特性,结果不如「中国有没有狮子」这类问题可以有明确的答案。但以中国哲学近代的发展来看,这门学科似乎有不少重大的发展,既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思想有更丰富的认识,西方哲学界对中国哲学亦有愈来愈多肯定。

既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保持警惕地说有所谓中国哲学,并以哲学的角度去理解中国经典,不论对中国文化传统,抑或对一般的哲学发展来说都会是好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