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永学||绿茵地里的背影

 西宁的表情 2024-05-15 发布于青海

绿茵地里的背影

从八岁到二十二岁,校园是我接受知识的摇篮,有三十多位老师,从少年陪伴着我走过了十多年,小学到初中,再到师范学校,让我变成了一个朝气蓬勃的充满梦想的青年。

对,还有参加工作之后的青海教育学院三年的函授中文进修学习;2009年9月到鲁迅文学院,参加中国少数民族作家高研班的四个月的培训,我同样遇到了很多值得记忆的导师。
1987年7月,我从师范学校毕业,之后三十多年,成了一名乡村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用一种乌鸦反哺的方式回报我的老师,回敬一生敬仰的文字和师道。

我的小学老师
一个人说到学校和老师,一生最难忘的是小学校园,还有那些启蒙老师。小学阶段,我记着每一位教过我的老师——
学前班和一年级的班主任叫曹吉安,也是语文老师,记得经常穿一件藏蓝中山装;记忆中,中山装已经退色,几乎看不出原来的本色。后来才知道,他有五个儿女,师母经常生病,几十块钱的工资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如此,一件中山装穿了十几年。
曹老师教学很细心,上课有些慢条斯理。记得领着我们在操场里默写拼音生字,他让学习好的一部分同学教反应迟钝的一些同学,留下最学不会的几个,自己手把手一个一个地教。
贺生华老师,同村的民办教师,二三年级时候的数学老师,相对于曹吉安老师,脾气暴躁的多。
想到贺老师的时候,第一时间眼前会飞起一堆纸屑。上课时,贺老师会讲一遍,之后就问:懂了没?如果同学们回答没懂,他就会急,会骂我们: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讲第二遍吗?吓得大家不敢出声。一边拿起教鞭用力抽打着自己的教科书,一本书就这样灰飞烟灭,
下一次来上课,贺老师会拿起坐在第一位的同学的数学书讲,如果提问,有人答不出,或者上台演算算不出来,贺老师的教鞭又一回落到讲桌上的书上,又是一次纸屑飞扬。
后来的回忆,贺老师每一次气都撒在课本上,除了打过自己的学生加儿子的贺连胜,没有打过别的同学。贺老师的儿子和儿媳,我们都是小学和初中同学,说到这些,贺连胜总会说:那时候我最冤枉,我爸爸把我当成了一只鸡,一次次杀鸡给猴看。
王存志老师,也是民办教师,也是我们同村人,交过五年级一年的数学,至今感激着他的辛苦,别的能说什么呢?
听说王老师初中都没有毕业,一直在村里当木匠,我家原来的雕花的木大门就是王老师做的。我五年级那一年,教数学的李尔德老师病了,请假治病去了,学校找代课老师,就找来了王存志老师,给我们代课上数学。
自己也就是小学文化水平,教五年级数学,真是勉为其难了。很多时候,王老师讲着讲着就把自己绕进问题里,没办法,他让我们看书讨论,自己骑着自行车到隔壁学校的五年级数学老师那儿去请教,学会了再回来讲给我们。

我们那一个班的同学到中学数学普遍差,可能跟王老师代课有关系,特别是我,本来数学能力就差,小学毕业考试,数学只考了九分。
说这些,我不抱怨王存志老师,那是时代遗留的师资匮乏问题,我一直记挂着他的辛苦,心存一份感激。每一次从隔壁学校回来,他一头汗水顾不得擦,又重新给我们讲课。
东春华,是本家的叔叔,是我三到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叔叔写一手好字,课又讲的特别好。后来知道叔叔毕业于西北民院预科班,原来是中学语文老师,文革时,因为他家是地主成分,又娶了已经毕业两年的自己的学生,就这牵强附会的理由,被开除公职回家。
有幸的是我们,小学打基础的关键时候,遇到了叔叔,有他的耳闻目染,我们班的同学语文水平都比较高,同学们的字一个个都写的不错。记得那时候,语文课下课了,大家不会抢着往外跑,而是捡起地上的粉笔头,或者直接用手指头,挤在黑板前模仿叔叔的字。

我的中学老师
走进离家十公里的丹麻中学,作为住校生,至今回想起来,学习上的困难有些淡忘,后来同学们聚在一起,回忆的更多的是生活上的艰苦。
初中三年,语文老师和班主任一直是一个老师,他叫牛生满,连带一点亲戚关系,所以他对我有些照顾,也经常叫我给他打水,星期六擦自行车啥的。老师对我好,我也乐意做这些事。
牛老师上过县上初级师范班,这种班级就是因为当时缺老师而突击性办的,学制只有一年。但是,牛老师教学认真,我有小学的语文好基础,加上喜欢看课外书,那时候我的作文写的好,牛老师很赏识我的这一点,在班级里经常夸我,很多时候拿我的作文当范文念给同学们听,还让我参加过县教育局组织的作文竞赛拿过奖。
后来,我喜欢上了文学创作,应该感谢小学的叔叔,中学的牛老师他们,没有他们的启蒙引导,我不可能成为一名写作者。2013年,因为能写,我借调到了县文化局土族民俗文化研究室,在这里工作六年,完成并出版土族民俗方面的三本文化散文集。
牛老师听说了,已经退休的他专门找到我的办公室,要我给他赠送我出版的书,说看看自己教的学生写的书,一定是一种享受。
给老师敬烟倒茶,寒暄时,牛老师说:一辈子教书,能教出几个优秀学生很自豪。我说:没有您一样辛勤付出的老师们,哪有今天的成就,我衷心感谢老师们的栽培!
扉页上工工整整签上名,我把三本书送给了牛老师,牛老师给我的同事们说到了初中时候我的作文写得好,也说到了我的调皮捣蛋。听着这些,心里泛起一阵涟漪:牛老师退休了,来到学生的办公室,有点讨好似的恭维。这就是一辈子守望乡村学校的老师们,他们默默付出,听到或看到几个学生有出息,他们自豪着,也许在一些场合夸耀着讲给别人听。
那一次送牛老师下楼,才发现他还是穿着一件中山装,戴一顶蓝色鸭舌帽。他们那一代人上班时,中山装是惟一的制服样式,穿习惯了,也许就穿出了一种感情。那一天,我想到了曹吉安老师洗白的中山装,还有壮年的一头白发。
费文章,是我初一到初三的数学老师,也是初二初三的物理老师。费老师毕业于互助师范,刚毕业就分到了丹麻中学,进校报道的时候,有高年级同学说:费老师的数学教得好,不像平行班的某某老师,只会骂人不会讲课。
泽林小学大部分同学的数学都比较差,费老师发现了这个情况,把我们叫到他的宿舍里了解原因,听说了我们毕业前的数学学习状况,费老师说:知道了你们的数学差的原因,往后的晚自习时间我给你们补补课吧。
之后,费老师利用晚自习,给泽林小学进来的同学,还有数学差的同学们补了一个学期的小学的课程,很多同学有这个机会,数学成绩明显好转。
从初二开始,费老师给我们上两门课,数学和物理。有一次去给牛老师打水,牛老师说:好好学,你们班的运气好,数理课遇上了一个好老师,你的语文成绩好,把数理化学好,努力考上个中专,一辈子的工作就有了,就能实现跳农门的理想。
是的,那时候很多同学家里兄弟姐妹多,成绩好一点的都想着考上中专,有一份工作是最大的也是最实际的理想。

我是从小学数学成绩差,虽然有费老师的补课,也有自己的努力,但一直成绩平平,好在我记忆力好,文科成绩一直不错,最后数学中考成绩只有三十九分,但也有幸考进了师范学校。后来自己当老师,尝过了当乡村老师的酸甜苦辣,我真正理解了我的中小学老师们的辛苦,从心底感激着他们的付出。
初中三年,教过的老师还有很多,每一个老师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我们付出过,到现在他们一直默默无闻着。
忘不了教音乐的段宝珍老师,那时候没有音响之类音乐教学设备,学校门口的大喇叭上每天播放“每周一歌”,段老师听着广播自己先学会一首歌,再教给我们。就这样,我们学会了那时候最流行的《牡丹之歌》、《骏马奔驰保边疆》、《北国之春》这些经典歌曲。
难忘段老师走进教室,坐到脚踏风琴前,往后甩一下长发,开始上课,那时候觉得这姿势帅极了。后来我喜欢留长发,现在想来是段老师上音乐课时那个潇洒的动作影响了我。

前几天,在街上碰上段老师,虽然头发有些花白,但还是原来的一头长发,六十多岁的人,一直留存着一种艺术的坚守。我知道退了休的段老师在家里办兴趣班,给一些喜欢音乐的小学生教二胡、笛子等,他一生喜欢音乐,如此,也是老有所长,发挥了自己的一技之长。
我的师范老师
走进县城南面的师范学校,我实现了“鲤鱼跳龙门”式的跨越,在这里完成三年的学习任务,我也会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师范学校开学报道的那一天,走进语文教研组的办公室,遇到了师范三年的班主任虎永寿老师。见面时,第一时间他问是什么民族?一说是土族,他用土语问一些问题,虎老师是东山土族人,我们班是民族班,他想了解四十五个学生里有多少本民族的学生。
虎老师年长我三岁,那时候还没有结婚,时间不长,我俩师徒身份之外,成了一种特殊关系要好的朋友关系,周日不回家,我跟着虎老师到他的老家东山,帮着他干一些家务活,我帮着修过他家的猪圈鸡窝,帮着收过秋麦。
三年的班主任,细心的他操心着每一个同学的学习生活,因为民族大学中文系毕业,喜欢看书,虎老师宿舍里摆满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只要有喜欢看书的同学,他会推荐自己的好书给全班同学看。
三年时间,他一直给我们教文选课,因为是中文系高材生,他讲课很吸引人,对写作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和指导方法,同学们都喜欢他的课,因为他的感染,临近毕业的时候,全班有一半同学做起了作家梦,我的师范学校毕业纪念册上,很多同学的留言是共同努力,在写作之路上有所建树。
对,我从初中开始就梦想当作家,走进师范学校,遇到虎老师,可以说如鱼得水,除了上课,我开始挤出大部分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虎老师也特别支持我,除了推荐好书,还送我稿纸、墨水等,有时间专门帮我分析我的习作。那时候学校办一份油印内刊《小溪流》,虎老师第一个推荐我的作品给编辑部,还指导我修改比较成功的作品,推荐到县广播电台的文艺专栏。
有虎老师三年的支持和鼓励,我坚定了文学写作的信心,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没有放弃,一步步用文字记录着教书育人的生活,从一个文学爱好者变成了省作协会员,作品从七八行的诗歌发表到省刊上发表小说散文,后来又加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走进鲁迅文学院,参加四个月的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的培训。
虎老师自己也能写,但他把精力放到了教学上,他的钢笔字粉笔字更是潇洒漂亮,当时有一部分同学受他的感染和影响,都开始练习写字,虎老师帮同学们联系了一个书法函授学校,还帮个别同学垫付十几元的函授学费。
有他的引导和支持,我们班大部分同学到毕业时都能写出一手好字,这对于当老师的人来说,是一手能拿的出去的技能,虎老师那时候喜欢说:一手好字就是一个老师的脸面。
莫明山老师是心理学老师,第一次来上课,相貌平平,穿一件有点旧的夹克衫,我以貌取人地认为:这穿着普通,操着青普话(青海方言和普通话糅杂在一起)的半老头能行不?
几堂课下来,我被折服了,莫老师的心理课讲的真好,讲课条理清晰,案例分析切中要害。我觉得学好心理学,以后对我的教学和写作一定有很大的帮助,我开始用心学习心理学,到学校北边的新华书店,看到恋爱心理学、青春心理学两本书,虽然生活拮据,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拿回宿舍,才发现同宿舍的好几个同学都喜欢看,我们抢着轮流看这两本书。
难忘莫老师的机智幽默。一次,吃罢晚饭,几个同学去散步,在校门前的小路上遇到莫老师和几个老师也在散步,给老师们问好,别的老师点头示好,莫老师说:老汉们散步,娃娃们散心。至今记着这一句话,觉得这话里有很多值得回味的意思,那时候想到的是:心理学老师回答一声问好,都带着自己的学问回答的好高级。
师范生,要踏实学习的两门课我认为是心理学和教育学,这是以后要切实用到的知识技能。刘应全老师是当年的教育学老师,小平头,一身中山装,一脸严肃。我那时候的心理活动是:严肃的学问,老师都这般严肃么?果然,刘老师讲课一丝不苟,大问题里套几个小问题,讲清楚之外,板书一目了然,我们记笔记也很方便,这一节课什么是重点,什么是次要知识点,一节课下来,刘老师不要总结我们基本掌握。但是,熟悉之后的刘老师也和蔼可亲,不是总板着脸。

难忘的是,刘老师那时候右胳膊有病,他在板书的时候,写着写着板书就歪向黑板的右下角去了。想不到的是,刘老师退休之后,参加了老年大学的书法班,坚持练笔十几年,他的右胳膊的病好了,书法自成一流,现在成了小县城里有名的书法家。
我的大学及鲁院老师
我的大学是参加青海教育学院的中文函授学习,每年的寒暑假都会集中到教育局的教师之家,参加十几二十天的集中学习。
三年时间,也遇到了一些优秀的导师,为我的文学创作注入了养分,写作水平因为有了系统的学习而补上了自己的短板。
鲍鹏山,在《百家讲坛》讲过课的人,现在是上海科技大学的教授。那时候他是教育学院的一位讲师,给我们讲过先秦文学及诸子散文,还有红学诗词。授课前,我在西宁大十字新华书店买到了他写的《寂寞圣哲》一书,看得如醉如痴的时候,幸遇他给我们讲课。
浙江大学中文系的才子,求学路上遇到他是一种幸运。鲍老师讲课的风采大家在《百家讲坛》上领略过,无需我的饶舌。
记得当年学习的时候,鲍老师就住在我们的宿舍的对面,晚上回家的班主任给我们提来了二十斤青稞酒,说晚上提着酒去陪陪鲍老师,和老师培养培养感情。
那时候二十几岁,能吃能喝的年龄。连着敲四五晚上老师的宿舍门,鲍老师求饶了,他说晚上要准备明天的讲稿,也有些不胜酒力。我们就退出老师的房间,说:老师想喝就说一声,我们过来陪您。
先秦文学,是鲍鹏山老师的专攻,讲到诸子散文,老师很动情很投入。到如今,我一直在看鲍老师相关的文化研究成果,也买了不少他的文集,关注鲍鹏山老师的微型公众号一年多了,每一次发出来的文章都要反复看几遍,近期他在研究孔子和《论语》,受益多多。如此,鲍老师成了我“永恒的老师”,我一直沐浴在他的学问的滋养里。
2009年9月走进鲁迅文学院,四个月的培训学习,遇到的讲课导师都是大家名流,比如白描、徐坤、吉狄马加等等,但我难忘默默奉献的五十多岁的班主任温华老师。
走进鲁院,没过几天就和西藏的次仁罗布、多布杰,甘肃的达隆东智走在了一起,四个人一到晚上就走进多布杰的宿舍喝酒聊天,有时候相互交流作品。
有一天晚上,十点多钟的时候,我出去买酒回来,碰上班主任温华老师站在多布杰的宿舍门口,把他请进宿舍,敬酒寒暄,才知道前一届民族班的几个学员喝醉酒唱歌跳舞,甚至在楼道里胡闹。温华老师害怕我们几个也喝醉胡来,在宿舍门口守了一星期多。
听到这,心里有点难过,因为几个酒鬼的前车之鉴,五十多岁的老师给我们站岗一星期,这多么敬业而无奈!我们赶紧给温老师下保证,我们一定不会给老师给学校制造麻烦,我们是有素质的好学员。
温老师家住北京城西,鲁院在京城东面,诺大一个北京城,从城东回城西的家里路途太远,温老师就经常住在学校里,他说再坚持几年就可以退休了,到时候就可以和家人团聚,哄哄孙子了。
鲁院四个月,我们收获了很多,温华老师有时候过来和我们一起喝酒聊天,过了一个月吧,他说:你们四个说话算数,我放心了,你们不会给学校闹事。
进鲁院进修,是多么难得的机会,我们好好珍惜都来不及呢!离别的时候,温老师给我们赠送了他编著的几本书,有时间我就拿下来重温学习。
结束语
一些老师已经离开了我们,一些赋闲在家,一些老师还坚守着三尺讲台,难忘他们对我的教育付出,他们的背影定格在校园里,是我永远的图腾。

作者:东永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