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文写在乡镇 健康留给乡民:记中美合作燃煤污染型砷中毒防治30年

 大风小雅 2024-05-15 发布于北京

三十年来,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雨樟镇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综合治理为手段,全民参与为动力,彻底解决了多年来的燃煤污染型砷中毒问题。这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辉煌成就,更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见证。

如今雨樟镇家家烟囱出屋

阴霾尽散焕新颜

2024年春天,中美合作煤砷中毒防治三十年之际,科技部煤砷中毒中美国际合作项目专家组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终身教授、原副院长程明亮;黔西南州疾控中心原主任、地方病专家周运书一行重访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发生地——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雨樟镇,如今春和景明的雨樟镇让重访的专家们无比感慨。

《燃煤污染砷中毒环境与疾病图谱》捐赠仪式

镇党委书记张文刚从程明亮手中接过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燃煤污染砷中毒环境与疾病图谱》后就接到附近有山火爆发迹象的电话,紧急赶往事发地处置山火。黔西南州雨樟镇卫生院副院长田宇,在镇卫生院辛勤耕耘了十五年。从他的介绍中大家得知,雨樟镇医疗卫生领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医疗设备得到了大幅更新,就医环境也显著改善,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目前,雨樟镇卫生院已经配备了先进的DR、彩超、心电图机等医疗设备,能够处理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许多居民无需长途跋涉,即可在镇卫生院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如今,最远的村寨距离镇卫生院的车程也仅需15分钟,大大缩短了村民就医的时间成本。在医疗技术上,雨樟镇卫生院也与上级医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当遇到疑难杂症时,医生可以迅速申请与上级医院开展远程会诊,借助上级医院的专家资源和医疗技术,为村民提供更加精准、专业的诊疗服务。这种远程会诊模式不仅方便了村民就近就医,也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雨樟镇走访中,大家看到,群众已不烧煤炭,改良炉灶、改善水源、推广无砷燃料。时值春耕备耕时节,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抢农时、抓生产的身影,机耕道四通八达,乡村发展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该镇因地制宜发展有辣椒、薏仁米、茶叶、牛肉等农业特色种植养殖产业。2022年,当地配套建设的辣椒加工厂正式投入使用,单日可烘干鲜椒25吨。2023年,全镇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7万余元。

曾经雨樟镇农家敞炉灶取暖,烧烤粮食

砷毒长夜终破晓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各地出现了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因环境污染而产生的砷中毒在世界各地偶有发生。贵州黔西南地区本是自然环境优美、适于人类居住的和谐家园,但由于森林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许多小煤窑遍布其间,雨樟镇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现象,实属罕见。

1976年,雨樟镇等地出现了大量的砷中毒患者。他们皮肤过度角化,手足关节活动受限,行走困难,甚至有人因此英年早逝。黔西南州疾控中心原主任、地方病专家周运书,从事燃煤型砷中毒防治工作近30年,他清楚地回忆起雨樟镇砷中毒的情景,也是从那时起,他下定决心要投身于燃煤型砷中毒的防治工作中。

从九十年代开始,程明亮团队进入雨樟镇病区,初步调研和尝试,深入了解村民们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样本。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992年以来,贵州燃煤型砷中毒病区涉及9个乡镇、32个行政村,砷中毒患者达3000余人。

1994年,在党和政府大力支持下,煤砷中毒防治科研团队正式开展砷中毒病症的防治研究。同时当地政府也采取了包括宣传教育、推广清洁能源、开展健康监测和干预等多种措施。

1998年,煤砷中毒防治科研团队与美国环境卫生研究院(NIEHS)密切合作,共同推进燃煤型砷中毒的分子生物学系列研究。程明亮表示,与美国环境卫生研究院的合作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科研支持和国际视野。中美研究团队共同开展了一系列前沿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深入探讨砷中毒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我们对砷中毒的认识水平,也为临床治疗和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周运书回忆道,消除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困难和挑战确实很多。首先,当时群众们对砷中毒的危害认识不足,防治工作难以开展。其次,交通不便、医疗条件落后也为他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整个砷中毒防治团队始终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走出这盘踞多年的困局。

在这几十年的防治工作中,科研团队的成员们有太多难忘的经历。记得有一次,科研团队为了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不得不跋山涉水走了一天的路。还有一次,他们为了一个病人开展驱砷治疗,连续守在他的病床前好几个晚上。这些经历虽然辛苦,但看到病人逐渐康复,他们感到无比欣慰。

经过他们多年的努力,燃煤型砷中毒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病区已无新发病例,“新一代已经没有病人”,这是他们最欣慰的成果。

程明亮等在雨樟镇中心卫生院合影留念

科研攻坚谱新篇

在雨樟镇燃煤型砷中毒治理工作的三十年当中,砷中毒科研工作也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2001年至2005年,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地方性砷中毒的防治工作进程,我国与联合国儿基会UNICEF开展“减轻砷中毒危害”合作项目。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接近1/4的疾病由可以避免的环境暴露引起,每年超过1300万人的超额死亡归因于可预防的环境因素。在我国,每年因城市空气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导致的超额死亡分别达到17.8万人和11万人,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障碍。同年,程明亮科研团队在雨樟镇检测病区的煤、空气、玉米、辣椒的砷含量。均达到有关卫生要求。

2007年岁末,联合国在纽约总部举行了2008年国际环境卫生年启动仪式,呼吁国际社会为改善全球环境卫生做出更大努力。

2008年,由程明亮、安冬主编的《燃煤污染砷中毒环境与疾病图谱》(中英文版)出版,该书出版前夕,科研人员深入病区全面调查,该区域环境已获得极大改善,病区未发现有新增病例。

国际毒理科学院院士、美国路易斯威尔大学杰出教授康裕建在科研工作中非常感慨,他说,燃煤型砷中毒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折射出中国科研人员与政府部门之间密切合作的结果,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人类是有觉悟、有能力去认识和纠正与自然相处不和谐的错误。这部图谱不仅是独一无二,而且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宝贵教材。

程明亮认为,雨樟镇砷中毒问题的根本性解决在国际医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标志着我们在砷中毒防治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仅如此,这项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有助于推动全球砷中毒防治工作的进展。

国家疾控局等部门发布的《全国地方病防治巩固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显示,我国目前已基本消除燃煤型砷中毒,将在巩固前期防治成果基础上,加强改炉改灶综合防控措施的后期管理,优先安排农村新型能源建设项目,持续巩固防治成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周静 实习生:徐森伦 王思淇 编辑:陈冠霖 二审:田仁碧 三审:周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