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英最近的爆火,又好笑又心酸!

 OK妈谈育儿 2024-05-15 发布于浙江

《我是歌手2024》一开播当晚就把热搜榜给“屠”了!
这次节目采用的是现场直播+无修音的模式,所以直接就把内娱的遮羞布给扯下来了!首发第一场,第一名、第二名被两个外国选手包揽了,那英只能屈居第三。

她上场前还直呼自己太紧张了,刚开场也是能感觉到嗓子有点紧,声音有点抖。不过最终排名不理想倒不是临场发挥的问题,而是国外的选手实力太过强悍,第一名的美国选手还得过格莱美奖,有点降维打击的意思。

节目播出后那英的抖音评论区瞬间涌进了一千万条评论,网友在下面各种玩梗,什么“抵抗洋人是叶赫那拉氏的宿命”,终究得靠“五旬老太守国门”……大家还热心积极的帮那英“摇人”,不然到决赛,节目里估计只剩下那英一个国内选手了。

好多实力歌手也心痒难忍,主动给湖南台投递简历,韩红,娄艺潇,江映蓉……我居然还在当中看到了久违的初代超女纪敏佳(李宇春那届的第五名),可能好多人都忘记她是谁了,确实,她都给自己改了另外一个名字,但她当年的唱歌实力是不俗的。
有内部人士透露,这届《歌手》因为现场直播的关系,请了好多歌手大咖都被婉拒了,但可能有胆量上台一试的人,也并不在他们的视线之内。
感觉有点悲凉,这大概就是中年女性都逃不过的宿命吧。明明人生下的半场刚刚开始,自己仍旧有拿得出手的技能,但是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却渐渐失去了能展示自我的舞台。
这几年,身边35岁到40岁的朋友,纷纷偏离原来的事业轨道,转型的转型,隐退的隐退:
有被大厂优化的,有转战保险业的,有生完三胎之后无奈之下选择全职的……只有体制内的朋友相对来说稳定一些,工作十多年了还是能抱稳“铁饭碗”。
想起之前一个火了挺久的帖子,博主的老领导组织聚餐,去了8人。聊天发现,居然有一半不上班了!都是40+的体制外女性!
这个帖子引发极大共鸣,这种现象其实从35岁已经开始。35岁以下,是一般企业招聘、考编都要求,也是企业内部晋升的隐形要求。很多人猛然发现,前半生宛如一路埋头攀登,却在翻过35岁一个山头后,慕然发现前方没路了,深渊深不见底,人生前路茫茫,职业生涯到底该如何延续,令人沉思。
下面也分享一些我身边的真人真事,有关35岁+的女性在职业选择上的重新再出发,我想大家一定会很有共鸣。如果你有特别想分享的,也欢迎留言。
越过疫情,二胎妈妈考出了律师资格证
@讲述人:二胎妈妈小林
在有孩子之前,我一直在同一间报社从事新闻记者的工作,怀孕前,职位转为编辑。有第一个孩子后,我又做过两份工作,分别是教育类媒体和母婴自媒体相关。我的工作一直跟采访、编辑等文字工作相关,促成我想转型的外力是生了老二之后的“35岁危机”。
我们双方的老人都不在上海生活,无法搭把手。综合考虑了很多因素,家里财政、育儿工作量、老公职业转轨的可能性......我需要一份时间相对灵活的工作。
也通过之前的工作经历,包括做全职妈妈的经历,我对自己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擅长文字、逻辑,喜欢独立工作,以专业知识服务他人,慢慢地我心里酝酿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成为一名律师。
那颗多年前的命运的子弹似乎击中了我,法律正是我当年高考的第一专业选择,只是由于分数不够,我被调剂到新闻专业。
在妹妹6个月的时候,我火速做了决定,小红书上一通做攻略,买了书,上B站看法考课。后来经历了上海的封控、客观题考前的不确定性、全面放开防疫措施、主观题延考近半年,最终战线拉长到15个月,总算是“一把过”。
堆积如山的资料,和老二的身高一般了👇
 
彼时,婆婆还在上海帮忙,这意味着我有自由时间可以准备考试。但即便在最紧张的临考时期,我还是需要接送孩子、照顾她们起居。离第二场考试只剩最后半个月的冲刺阶段,老二得了流感,复习中断了一整周,我的焦虑值终于爆表。
但总体而言,有婆婆帮忙搞定两餐,整日陪伴老二,家务几乎包圆了,备考条件已经堪称豪华。
过程有多煎熬很难尽述,最想分享支撑我的一个信念:走出一条全职妈妈再就业的路,哪怕不为自己,就是为女儿也要这么做。我还是想要示范,我可以在家里养育孩子、操持家务,也可以去职场创造价值。
这段蛰伏备考的日子已然成了特别的记忆,也刻进我孩子的认知中,老大对我的点评是:“妈妈最喜欢学习。”
今年我开始在一家律所实习,权衡了之后,我愿意以自由换金钱,不计较收入,一面积累经验,一面兼顾家里的需要。在这条路上迈出了又一步。

生完两娃,我在一个男人扎堆的行业里,启动创业
@讲述人:大力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创业中。
我的工作内容专业性比较强,主要是运用化工专业知识来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需要不断学习安全知识,并给企业分享安全咨询经验。
2023年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年,2023年我的上家公司濒临破产,而这家公司本身还是给了我一个职场上的舞台,让我承接了一些大项目,也顺利拜师,有一个职场大牛带着我,在业内也开始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也建立了一些大客户的关系。
上家公司的破产带来的是一个契机,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既然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客户群体,我也知道市场上一些需求,同时我也有技术优势,我为什么不自己建立一个公司呢?
但作为一个二胎妈妈,我不敢冒太大的财政风险,完全脱产创业。在2023年这半年,我打了N份工,除了本职工作,我也在创业,同时也是其他公司的后备力量,给他们的技术兜底。
从前我是一个单纯的技术,现在我开始跑市场,经营客户关系,行政财务也要懂。虽然35岁了,但是职场好像又进入了另一个跑道。
尽管工作量很大的,家庭的需要也摆在那里。
有一周连续3天每天在路上跑100多公里,都是去工厂里检查安全问题,回来还要做分析,感觉体力精力都是透支的状态,而且处理的2个项目都是非常棘手和有难度的。回到家,发现也没有片刻安静,孩子其实已经很听话了,但是我还是觉得没有自己的空间,看着家里一团乱的玩具,好几次都想发脾气。
身体的信号让我反思,工作和生活究竟如何平衡呢?可能”快“是一条出路。
我为自己确定一条指导原则:尽可能快地着手去做。不求完美,快速迭代,交出一件又一件的作品,最重要。
这一年的项目量和难度是最大的,遇到的困难是最多的,但是收获也是最大的。
这一年走出去认识了不少人,企业家,建筑师、律师、政府人员、医生、教授、高管......我喜欢交流,喜欢认识新的人,喜欢这种工作带来的友谊。也让我在这座城市有了一份更踏实的着落感。

辞职带娃,回老家种茶
@讲述人:小敏
我和老公在浙江温州打工好几年,我是设计师,天天加班做设计,老公是销售。到了35岁左右,我们的工作都面临瓶颈,孩子上学也遇到问题,就想到回老家继承家业了。
公公是杭州龙坞的茶农,种茶卖茶一辈子。我们的工作就是在每年春季龙井的热销季,雇人采茶,炒菜,然后销售掉所有的茶叶,其他时间就是护理茶园。
农业是项耗体力的活儿,太阳暴晒的时候,给茶树拉遮阳布,人都晒化了。也有一些危险性,山上有蛇,有野猪。我们抓住过一条剧毒五步蛇,现在它泡在药酒里。炒茶也是会烫伤手的,手上烫出很多水泡,几周都好不了。
转换职业后,没想到老公非常热爱做茶,我也被他感染了。
他不想做单纯的茶农或茶商,他有自己的想法,喜欢研究怎样将茶种得更好,制得更有风味。别人家砍掉老茶树,种植产量更高的新茶树,但他觉得老茶树的叶子风味物质更丰富,哪怕产量低,也值得保留。所以茶园里保留了树龄几十年的老茶树。除了做绿茶,我们还开始自己做红茶……做这些突破,纯粹就是因为对茶的热情。
我们这几年的生活,显而易见地发生了变化。之前打工的时候真的没时间见到孩子的面,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而当我们经营着这家夫妻店,开始足够时间陪伴女儿了,也让我们俩走得更紧密了。
40岁重新考大学,为了女儿能在上海高考
@讲述人:cathy
为了达到落户的积分,为了给孩子争取一个在上海的学籍,35岁那年,我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报考本科文凭。毕业十多年后,我重新成为了一名学生。
做这个决定,源于女儿。
外地小孩想要在上海读高中和大学,父母需要积分。《上海市居住证》积分制度要求——

积分需达到120分,根据年龄、工作、社保、文凭等打分。中考前,非沪籍父母如果未攒够120个积分,孩子中考填报志愿时就无法报考高中,只能填报中专和技校。若满120个积分,孩子可以享受和沪籍学生一样的待遇。

我和队友学历方面的分数并不高,我们是最普通的打工人,也没有其他特殊技能和职称的加分项,只能努努力把文凭分数卷上去。为了保险起见,社保还缴了两倍基数,再加上本科学位证书,各项分数加在一起,能攒够积分了。
一边打工,一边准备考试,那几年过得异常辛苦。最终,我通过了最后一门考试。拿到本科学位证书的那一刻,我知道女儿的未来有着落了。
我女儿从小就特别懂事,我们很少在她面前提到压力,她却总是要求自己考到班级前三,父母背负的,她默默接过一部分放在了自己身上。
 OK妈最后说:
采访了那么多身边的女性之后,我唯一的感受就是,女人真是太不容易了,在承受了育儿家庭的种种责任之后,还要凭借自己坚强的韧性,不断去学习去进步,在人生遇到瓶颈的时候去勇敢的突破。
“五旬老太守国门”虽然是个玩笑梗,但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在各行各业担当中流砥柱的,有很多都是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回过头来想想,人均寿命80岁的年代,如果女性在40岁之后就无业可就,是不是非常荒谬。
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聊聊自己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