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囊痈分型论治11种

 山水书阁 2024-05-15 发布于四川
囊痈是发于睾丸以外阴囊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阴囊红肿疼痛,寒热交作,继则皮紧光亮,形如瓢状,痛剧。

1、肝热湿滞型囊痈

治疗方法:清肝渗湿汤。

证候表现:肾囊痈,寒热已退。

处方:宜服清肝渗湿汤消解之。

出处: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九(卷)·下部(篇)

原文:寒热已退,宜服清肝渗湿汤消解之。

2、水湿下注型囊痈

治疗方法:以治囊痈悬睾出水外敷方,外用治囊痈悬睾出水包裹方。

病因病机:又有因腹肿渐流入囊。

证候表现:肿甚而囊自裂开,睾丸悬挂水出。

方用:以治囊痈悬睾出水外敷方,外用治囊痈悬睾出水包裹方。

处方:麸炭末。

处方:紫苏。

出处:《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六贤集外科钤(下)(卷)·囊痈(六三)(篇)

原文:又有因腹肿渐流入囊,肿甚而囊自裂开,睾丸悬挂水出。以麸炭末敷之,外以紫苏包裹,仰卧而养之。

3、脾气虚热型囊痈

治疗方法:补中益气汤

证候表现:囊痈;体倦食少者。

病因病机:脾气虚热也。

处方:补中益气汤。

出处:《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六贤集外科钤(下)(卷)·囊痈(六三)(篇)

原文:体倦食少者,脾气虚热也,补中益气汤。

4、风寒外袭型囊痈

治疗方法:初起宜服荆防败毒散。寒热已退,宜服清肝渗湿汤。外用葱盐熬汤烫之。

证候表现:生于肾囊,红肿焮热疼痛,身发寒热,口干饮冷。

治则治法:初起宜服荆防败毒散汗之,外用葱盐熬汤烫之。寒热已退,宜服清肝渗湿汤消解之。

方用:初起宜服荆防败毒散。寒热已退,宜服清肝渗湿汤。

处方:荆防败毒散。

疗法:外用葱盐熬汤烫之。

处方:清肝渗湿汤。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下部(篇)

原文:初起宜服荆防败毒散汗之,外用葱盐熬汤烫之。寒热已退,宜服清肝渗湿汤消解之。

5、阴虚毒盛型囊痈

治疗方法:滋阴内托散。

证候表现:肾囊生疮,身发寒热,口干饮冷,脓势将成也。

处方:急服滋阴内托散。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下部(篇)

原文:不应者,脓势将成也,急服滋阴内托散。

6、肾经虚热型囊痈

治疗方法:六味丸。

证候表现:囊痈;口干而小便数者。

病因病机:肾经虚热也。

处方:六味丸。

出处:《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六贤集外科钤(下)(卷)·囊痈(六三)(篇)

原文:口干而小便数者,肾经虚热也,六味丸。

7、风湿蕴结型囊痈

治疗方法:治肾囊痈方。

证候表现:生于肾囊,此证若失治溃深,露睾丸者险。

处方:宜杉木灰托之,苏子叶包之。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下部(篇)

原文:此证若失治溃深,露睾丸者险,然不可弃而不治,宜杉木灰托之,苏子叶包之,患者仰卧,静以养之,或可取效。

8、气虚热盛型囊痈

治疗方法:宜服托里透脓汤,外用二味拔毒散圈敷肿根。

证候表现:生于肾囊,红肿焮热疼痛,身发寒热,口干饮冷,食少者。

病因病机:若气怯食少者。

方用:宜服托里透脓汤,外用二味拔毒散圈敷肿根。

处方:托里透脓汤。

处方:二味拔毒散。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下部(篇)

原文:若气怯食少者,宜服托里透脓汤,外用二味拔毒散圈敷肿根。

9、气血两虚型囊痈

治疗方法:十全大补汤加山萸丹皮泽泻

证候表现:若溃后脓清或多,或敛迟者

处方:须用十全大补汤加山萸、丹皮、泽泻以补益之。

出处:《疡科心得集》·卷中(卷)·辨囊痈悬痈论(篇)

原文:若溃后脓清或多,或敛迟者,须用十全大补汤加山萸、丹皮、泽泻以补益之。

10、热毒壅闭型囊痈

治疗方法:后用针以泄之;托里消毒散。

证候表现:脓肿而便秘者。

病因病机:热毒壅闭也。

处方:托里消毒散。

疗法:后用针以泄之。

出处:《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六贤集外科钤(下)(卷)·囊痈(六三)(篇)

原文:脓肿而便秘者,热毒壅闭也,先用托里消毒散,后用针以泄之,脓去即解。

11、湿热下注型囊痈

治疗方法:龙胆泻肝汤或泻热汤加减。已成脓者,加天花粉皂角刺穿山甲托毒排脓。

证候表现:阴囊红肿焮热,坠胀疼痛,拒按,腹股沟臖核肿痛,酿脓时局部胀痛、跳痛,阴囊有局灶隆起,指压有波动感;可伴有发热,口干喜冷饮,小便赤热;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数或紧数。

病因病机:肝经湿热下注阴囊,蕴阻经络,气血不畅,故阴囊红肿焮热,坠胀疼痛,拒按;肝经循股阴,故腹股沟臖核肿痛;热盛肉腐,故局部酿脓,而见阴囊局灶隆起,指压有波动感;热为阳邪,易伤津液,故见全身发热,口干喜冷饮;湿热扰及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赤热;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数或紧数为湿热下注之象。

治则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处方:龙胆泻肝汤。

方用:龙胆泻肝汤或泻热汤加减。已成脓者,加天花粉、皂角刺、穿山甲托毒排脓。

处方:泻热汤。

出处:中医外科学》·分论(卷)·第八章男性前阴病(篇)

原文:湿热下注阴囊红肿焮热,坠胀疼痛,拒按,腹股沟臖核肿痛,酿脓时局部胀痛、跳痛,阴囊有局灶隆起,指压有波动感;可伴有发热,口干喜冷饮,小便赤热;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数或紧数。辨证分析:肝经湿热下注阴囊,蕴阻经络,气血不畅,故阴囊红肿焮热,坠胀疼痛,拒按;肝经循股阴,故腹股沟臖核肿痛;热盛肉腐,故局部酿脓,而见阴囊局灶隆起,指压有波动感;热为阳邪,易伤津液,故见全身发热,口干喜冷饮;湿热扰及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赤热;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数或紧数为湿热下注之象。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方药:龙胆泻肝汤或泻热汤加减。已成脓者,加天花粉、皂角刺、穿山甲托毒排脓。

(来源:中医中药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