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沙龙|关于日记的那些话,以及彩蛋

 胡洪侠 2024-05-15 发布于广东

【彩蛋总在正文后🫢🫢🫠】

“夜书房”公号连着抄了几天1979年的日记,发了几句议论,众书友在评论区七嘴八舌,各有高见。此刻人在南京,无法续抄日记,干脆重读诸位留言。

那时我的日记,选材与写法上直接受《雷锋日记》影响,喜欢关注大事,说些当时流行的大话、套话,很少写身边的人与事。有位朋友批评说:“空话,套话,假话一大堆,没有思想,亳无趣味。呵呵。”确实。四十多年前的我确实谈不上什么“思想与趣味”。那是历史,无法回避。

也有几位朋友对此表示理解——

一生一世:实话实说,大侠当年的日记还是言之有物、有一定真实思想和特定史料价值的,并非简单重复官腔套话……。至于不免带有时代的印迹,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也可视为某种写作训练吧!

张清华:所谓“空话,套话,假话”,这是站在当下以今人思维与视野回望那段岁月时高高在上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其实,身处那个年代的那一代人身上洋溢的的那份纯真(哪怕有几分蒙昧)、热爱(哪怕有几分盲从)也值得我们尊重。这些文字原汁原味,洗尽铅华,不知道为什么,我从中却读出一种欧. 亨利式“含泪的微笑”的味道。

郑铁生:虽是套话、空话,但回味当时仍觉得感情真挚。即便让老日记又想起了昔日老师,那就有意识找一找联系一下肯定别有一番滋味,也圆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无论以后发展啥程度我都不会忘了老师,为他们办事……几篇尘封的日记读着那么熟悉,好像自己也曾这么写过……只是生产队分的冬瓜124斤——俺没这个经历。

第二十三先生:就好像最后的这些话,包括您前一篇还是更前的分享,今时看来风格似乎有些空洞模式化,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又是自然而然的表达。忽然又想起您和周华健先生合影时不自觉的舞姿了。

大卫:恰恰是这些怀旧的文字我们喜欢,曾经熟悉又陌生了的名词和文句,这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既厚重又鲜活。我们这帮六零后,以浪漫主义开启了人生,用现实主义磨练了大半生,退休了还是回归理想主义吧。六零后的一生很值得。

另:我喜欢搜集“日记故事”。我的几篇旧日记也引来朋友们关于日记的记忆——

朱灿平:与大侠“同好”,敝书房琴韵斋也有日记专柜,部头最大的有三种:其一,《越缦堂日记》(全十八册影印),【清】李慈铭著,扬州广陵书社1994年4月初版初印。其二,《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全十二册影印),【清】曾国藩著,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20年2月第初版初印。其三,《吴宓日记》(全十册)《吴宓日记续编》(全十册)吴宓著,吴学昭整理注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3月(第一册)—2006年5月(续编第十册)出齐。余下的部头稍小或单本的日记,百余种。

张清华:我的日记始于大一。赶紧翻箱倒柜找岀来一看,里面丝毫不见“时代的痕迹”,基本上都是情感、幽怨、(单)相思之类的内容(当然,日记里称之为“爱情”)。三十余年后,终于找到大学时代频频挂科的原因了。

岂曰无衣:日记必须自己一个人才能看,其他人禁止浏览,包括那个“千年修来共枕眠”的人。日记等同一丝不挂的本尊。

♥️♠️♦️♣️

下午我们和译林朋友陆总与张黎老师一起拜访叶兆言老师。晚饭前后加饭中,聊了五个小时,愉快非常!适逢叶老师《江苏读本》出版,样书与我们同时抵达叶老师书房。不管之后他会签赠多少人,我今天获得的都是第一号。当年他的《南京传》引领一波城市传记新书出笼,《江苏读本》之后,大家会不会开始卷“省级读本”?大有可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