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池穆 | 我曾经的理想就那么实际

 新用户06868399 2024-05-16 发布于内蒙古

第 2500 期

文|池穆   编辑|王成海

我的最初人生理想是在小学二年级时首次形成的。就因为这个人生的最初理想,还得了个绰号“牛奶糖”,传遍全村,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谈资笑料,弄得我好几年抬不起头来,更别说学习啦,从此,我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当时有个同班同学任xx,他叔叔在公社供销社当售货员,是二门事部的售货员,二门市部又叫副食门市部,货架上全是好吃的,没等进二门事部,远远就能闻见各种好吃的的香味。大多数小孩儿,只能进去沿栏柜看看、闻闻香味,能掏钱买的绝少。最多也就是掏个毛二八分钱,买上一毛钱的九块水果糖蛋蛋,一毛钱四块牛奶糖,几乎无人问津。

我吃过一次牛奶糖,是一个从外地来的、多年没见的亲戚给买的,吃了一次,至今还记得那个香、那个甜、那个酥。即使现在,知名品牌也望尘莫及。任xx隔几天就会在中午装上满满两大衣兜牛奶糖,不午休就来了教室,一屁股坐在桌面上,两脚踩在凳面上,开始吃上了。吧咂吧咂的大嚼特嚼,一直嚼到两嘴角流出白糊糊,把我们香的直咽口水。


任xx吃时,一共也就四五个人,任xx单个坐在一个桌子,其余的我们在任xx的对面坐着看任xx嚼着流白糊糊,任xx谁也不给,我们也不要,就看任xx嘴如何吧咂吧吧的嚼,如何从嘴角流出白糊糊,其中有个黄xx,人机灵、鬼大,私下和我们商定好,让我们在前面把任xx的注意力吸引住,他悄悄从任xx的背后下手,从任某某的衣兜里掏,然后我们平分“赃物”,此计甚好,得到我们毫不犹豫的一致同意。

因为此事是在个小杨树林里商定的,所以也可以像长征途中伟人躺在担架上,对中国革命产生重大且深远影响的“橘林阳谋”一样,叫“杨林阳谋”。最初,郑某某只掏出一块,然后我们三人相继来到小杨树林里,用削铅笔刀把牛奶糖平分啦,一人一小块,也模仿任xx一样吧咂吧咂的大嚼特嚼,即使把腮帮子都嚼痛了,也不能像任xx那样从嘴角流出白糊糊。后来我们又仔细观察任xx才发现,人家一次就往嘴里塞两到三块牛奶糖,我们嘴里嚼不出白糊糊,只能怨我们下得料少。

       
一次上语文课,谈到了人生理想。老师挨个问同学们的理想。有的说当科学家、有的说当飞行员、有的说当解放军解放台湾等等,全都高大上。问到我时,我说想当二门市部售货员,老师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说想饱饱的吃牛奶糖,吃的两嘴角流出白糊糊,活音刚落,全班哄堂大笑,老师笑的岔出了气,我自此得个绰号“牛奶糖”。

       
上初中时,随着识的字增多,我的理想又发生了改变,想当大门市部的售货员,那样就能天天把每本小人书看个够。大门市部有一段柜台专卖小人书,隔二十多天就来一批新的小人书,新华书店就把没卖掉的小人书收回去,如此循环。看着那一本本散发着墨香,棱角都没打的小人书两眼放光,但只能隔着栏柜的玻璃看看小人书的封面,如《杨家将》《呼家将》《铁道游击队》等等等等,只能望书兴叹。当时卖小人书的售货员叫王xx,王某某的儿子和我同校,比我低一届,王某某的家住在另一个村。好几次周六下午学校放假,王某某的儿子回家时,两个上衣口袋里就装满了小人书,小人书的书棱把王某某儿子的衣兜明显撑出了小人书的痕迹,即使用脚也能看出衣袋里藏的是小人书。有一段时间受孔乙己的“窃书不算偷”的深刻印象,曾有过在半路抢小人书的强烈念头,但最终,理智战胜了邪念,也只是想想而已。

初中毕业考中专,去县城考的,住在县政府招待所,第一次大开了眼界。招待所炒菜的大师傅、舀菜的师傅,都肥头大耳、脸上油光亮、腆着个肚子,舀菜时想给你几片肉就几片。柜台上放着一大盆待卖的炖羊肉,香气扑鼻,红是红,白是白的,肉汤上飘着葱花,色香味俱佳。此时此刻,我的理想又一次改变了,为了吃肉肉想当厨师。可惜的是,后来厨师没当成,成了一名水利工作人员。

       
以上三个人生理想,可以说是我的最为朴素的、原始的人生理想,概括为“一看两吃”,“吃”的占比为百分之六十七,由此想到我参加革命后,吃供应量的事。工作后吃上了供应粮,去供应站买了一段时间的供应粮,觉得付粮员忒不地道。买面时,即使你买50斤面(那时一袋面是50斤),拿个最新最好的袋子,付粮员情愿费劲吃力的灌了你的袋子里,也不和你省时省力的换袋子,给你灌面时,提起面袋子款款轻轻地给你倒进去,半下也不敢多动动袋子,生怕惊着了什么似的,然后快速的收回了袋子。面袋子里面通匀粘着一层面,少说也有半斤,而且倒面时,付粮员两只手一手握一个面袋底部的角子,一个角子里窝在一坨面,就留在了人家的袋子里了,两个角子里少说也有半斤面。这样一操作,倒一个整袋面,付粮员就能打闹下至少一斤面,难怪你用一个新的、好的面袋子,付粮员也不省事省力地直接和你换袋子,而情愿费时费力的给你灌的原因。

这还不算啥,关键是冬天打油。付油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一个手提测子,一下一下的从大油桶里打上来,再灌了你的油卡子里。测子有一斤的,也有半斤或二两一两的,这种方式适合打少量的油。另一种方式是有个类似按压水井抽水装置的东西,一个长铁皮管伸入了大油桶里面,另外在长铁皮管上分岔出个短铁皮管,供顾客接油,付油时付粮员拉动一个长铁皮管里的杆,一拉一推,油就从短铁皮管里流出来,大体估计和要付的油数量差不多时,用磅称一称,差的不多,再用测子补上,这种方式适合大数量的,如十斤以上的。夏天付油时,用哪种方式也无所谓,关键是冬天,气温低、油发稠、粘性大,如用测子打油,测子上沾的多,付给顾客的就不够数了。有的顾客打10斤以上的油,本应用第二种方式,又快又省事,但付粮员偏偏不怕费事的用测子一下一下的给你付,而且倒油时手法极快,每次测子的油倒了顾客的油卡之后,测子里外都沾着厚厚的一层油,付粮员根本不多待哪怕零点一秒钟,就把测子快速地按回了大油桶里。这手法,一斤的测子上,剩余的油没一两也有个七八钱。我亲身体验过一个十斤的塑料油卡子,用测子打油,十三斤了还有空隙,等到国家放开粮油市场后,用磅称油卖,灌到口口跟前,居然才九斤八两,我操,以前被付粮员坑了多少?

成家后,我岳父家的巷子里,就住着一个付粮员,隔几天,一个卖水的老头儿,赶着毛驴车,就给付粮员家把付粮时打闹下的面给送了去。付粮员父母是这片的养猪大户,这片儿养猪的人家可多了,但都是喂的泔水等啥的,唯独付粮员的猪是喂的面,宰杀后,肉质好、口感香,人们都抢着买,养多少都能被抢完。喂泔水的猪倒也不愁卖,都活卖给食品公司了。

     
那个时候,供应粮里玉米面占一半,人们玉米面吃多了不想吃,和付粮员处的好的人,就去付粮员家一比一用玉米面换白面吃。在那个基本人人都营养不良、脸带菜色、面黄肌瘦的年代,付粮员已尿糖了。后来粮食市场放开,见那个付粮员开个四轮车拉石头、拉砖了。

       
这篇文章以“吃”开篇,以“吃"结尾,而且“吃"占了大部分篇幅,思索一番后,觉得我也不算个B馋之人,主要是十年浩劫,“四人帮”倒行逆施,祸国殃民,国民经济倒退不发展,造成粮食奇缺,副食品严重不足,人民生活困顿。

       
虽然那三个人生理想,一个也没能直接实现,但那三个人生理想背后的目的一一“一看两吃”,现在都早已实现了。

       
“一看两吃”的实现,得益于全国人民的勤劳奋进、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得益于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             

最后祝祖国繁荣昌盛。


作者介绍:池穆,水利干部,现居集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