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欣赏]张幼军:语言之花一束品赏(41)

 黄石新东西 2024-05-16 发布于湖北

语言之花一束品赏(41

张幼军

1.

就喜欢这样的雨天

独坐书房

听潇潇雨声轻叩万籁俱寂

有些事可以放一放

有些话可以以后再说

有些人可以雨后再见

翻看过去的老照片

让记忆回到从前

再读之前读过的诗

竟品出了新味道

雨天真是一句绝妙的说辞

生活的脚步仿佛慢了下来

就像长途奔流的山溪

遇到平缓处

不再急急忙忙向前

可以看到水底静卧的鹅卵石

可以看到水中游弋的小鱼儿

第二天天晴了

又该来到街边

挤上公交车

没入奔涌向前的车流

(选自2024年5月4日《新东西》柯友跃的诗《雨天》)

是晴天好还是雨天好?你喜欢晴天,还是喜欢雨天?如果有人这样问,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晴天好啦!当然喜欢晴天啦!雨天有什么好?一身泥一身水,拖泥带水的,很是不爽!
今日读柯友跃的诗《雨天》,感觉到,自己这样的回答未免绝对和未免有些片面。读《雨天》作者如此赞美雨天,也能感同身受雨天的诗意,而产生了某种向往。
按作者所言,他并非喜欢所有的雨天。风狂雨骤的雨天、雷电交加的雨天、山洪暴发江河泛滥的雨天等等一些个雨天,肯定不喜欢。他说了:“就喜欢这样的雨天”。么样的雨天呢?潇潇春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雨天。
其实,这样的雨天,原先我也见得很多的,感觉是好恼人也!他却不。请听其诗意的解读雨天。
“听潇潇雨声轻叩万籁俱寂”——噫,就这么一句,诗意就出来也。
之所以感觉有诗意,是因为一下子就营造了一个安静清静安心清心的环境氛围。一切就在这雨天里静下来静下来;一切就在这雨天里慢下来慢下来——
“有些事可以放一放”。瞧,这不是在下雨吗?何必去趟这趟浑水。有充足的理由原谅自己。
“有些话可以以后再说”。您看,这不是在下雨吗?也没有个好说话的去处。有十足的理由让要求对话的人原谅自己。
“有些人可以雨后再见”。母亲大人,你看,这不是在下雨吗?衣服容易打湿,影响形象。有足够的理由摆脱大人们对自己婚姻大事的“纠缠”不休。
……
雨天,真是一句绝妙的说辞,这样,为自己争得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可以用来“翻看过去的老照片/让记忆回到从前”。都说人生经历是笔宝贵的财富,人的记忆和帮助人记忆的照片,又何尝不是呢?
这样,为自己争得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可以用来“再读之前读过的诗/竟品出了新味道”。静下心来,泡一杯绿茶,端坐窗下,轻轻翻开久违了的书页,神仙过的日子也不过如此吧,多么享受哇!
……
雨天,不仅是一句绝妙的说辞,雨天能让我们静下来,能让我们的心也静下来,对过往,可以是休整;对眼前,可以是调整。
雨天,还可以让我们慢下来。
诗里说,雨天,“生活的脚步仿佛慢了下来”。
生活节奏放慢有什么好处吗?作者这里没有回答得很具体,而是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画面:“就像长途奔流的山溪/遇到平缓处/不再急急忙忙向前/可以看到水底静卧的鹅卵石/可以看到水中游弋的小鱼儿”
什么意思?
难道您没有读出这幅画的意思?不就是说:生活呀永远是美丽的,慢下来的生活呀,也是很美丽很美丽的啊!
所以,我现在非常非常赞成作者赞美雨天了。

2.

自从见你的第一眼起  

你就住进了我的心里  

你静静地匍匐在老旧的围墙上  

微笑着望着我  

似一位故友  

让我情不自禁地走向你 

你是为谁开呢  

主人早已远去  

留下这凄清的小院  

等着他人来居住  

你却始终守候在门口  

是在希冀他归来吗 

或许你本就知道  

离开的人是不会回来了  

或许你也不再等待  

开出绚烂的花  

只因春风吹醒了心弦  

只因知道总有人欣赏你的美丽 

你就尽情地开放吧  

每天的清晨与黄昏  

我都会如期而至  

在这个春天  

你从来不寂寞 

(选自2024年5月4日《新东西》胡启香的诗《梦里花落知道少》)

读这首诗,感觉有位多愁善感的女子面对开在老旧墙院的墙头上的一簇蔷薇花发呆并吐露衷曲。
花,虽有生命,但她不会有意识、情感、思想、意志;她不会与人交流。面对这样一不能言语活物,吐露衷曲,竟说了那么多那么多,这有意思吗?
    依我读诗的体会,诗,无不是诗人和写作者情感的表达和倾泻。没有情感的表达的诗无以动人,或者根本不能叫诗。而这首诗却是一首充分表达情感的好诗。
    诗的情感表达,“花样”是很多的。有的很直接很率真,有的又很委婉很隐讳;有的很强烈,有的又很缠绵悱恻;有的很粗野鲁莽,有的又很细致腻歪……
    那么,这首诗显然属于后者。也就是说,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很委婉很隐讳,而又缠绵悱恻,而又细致腻歪。
应该说,诗的开首第一小节写“自从见你的第一眼起/你就住进了我的心里”,情感表达还是很直接很强烈的。其细致,当然不难看出,“你是为谁开呢/主人早已远去/留下这凄清的小院/你却始终守候在门口/是在希冀他归来吗”?这里,主人的情况、小院的情况、巧设 问句等这些都写得很细致。
其委婉和隐讳,恐怕不是一眼能看出的。不能一眼就看出者,恐怕这里作者完全用的是障眼法?借物言情?寓情于景?这极有可能。“我”思念一个朋友,或一个心仪之人,“我”又不想直接说出口,或者讳言说出,就这样“借花献佛”(借向墙头开放的鲜花道白我的心声)吗?
缠缠绵绵的语言,全诗多的是,如“微笑着望着我/似一位故友/让我情不自禁地走向你”,如“或许你本就知道/离开的人是不会回来了/或许你也不再等待/开出绚烂的花”,如“只因春风吹醒了心弦/只因知道总有人欣赏你的美丽”,都是缠缠绵绵的,都让人很动情的。
只是,腻歪的情感表达,诗中有没有呢?腻歪,只在夫妻之间、情人之间、年轻的妈妈与她们的小宝宝之间才会有。蜜月期的小夫妻成天腻歪在一起、一对情侣整日里卿卿我我,腻歪在一起、年轻的妈妈坐月子对并不懂话的小宝宝说一些亲昵的话,都是腻歪的情感表达。那么这首诗似写给情侣?“每天的清晨与黄昏/我都会如期而至/在这个春天/你从来不寂寞”,这些文字符号,我破译不了其隐讳意思,凭猜测,这应该是一种腻歪的情感表达吧。

3.

我和她来自不同的省

第一次在中介所相遇

我们友好地打招呼

安静地坐着

那天中饭时候

我和她还有一个姐妹

一起去附近的小餐馆吃饭

点了土豆丝,豆角炒肉,番茄蛋汤

她把豆角炒肉的盘子端起来

递到我面前

叫我多拨一些

我拨了一筷子

一会她又把盘子往我面前递

我赶紧端起我的碗

往桌子底下一藏

我说够了够了

她把盘子一直端着

我把碗一直藏着

她满面笑容说快点

我满面笑容说够了

邻桌的人看着我们

满面笑容

那一天的阳光

满面笑容

我和她就一天的缘分

那一天的笑容

足够温暖余生

(选自2024年5月4日《新东西》卢月珍的诗《笑容》)

要问,这首诗写得很特别吗?也不。就是讲了一个很普通的到中介所求职的故事。
一个情节很曲折的故事吗?也不。“我和她来自不同的省/第一次在中介所相遇”。“我们友好地打招呼/安静地坐着”。
这很平常呀。是很平常。萍水相逢,照面,礼节性礼貌性地打个招呼、友好地道声问好。这都很平常,更无离奇曲折的情节。
只是“那天中饭时候/我和她还有一个姐妹/一起去附近的小餐馆吃饭”有一点点特别。萍水相逢,不是抢着买单;如果是抢着买单,那倒真很特别。有一点点特别在于,“点了土豆丝,豆角炒肉,番茄蛋汤/她把豆角炒肉的盘子端起来/递到我面前/叫我多拨一些”。于是,你“我”之间有一番谦让礼让。以至,“我”不得不把碗往桌子底下一藏。“我满面笑容说够了”。而她不依不饶,“她满面笑容说快点”,意思叫快点把碗拿出来。我们都满面笑容。邻桌的人看着我们,也都满面笑容。这场景多少有些感动人。
就这,故事情节根本不复杂。作者觉得很值得一写。就写了这么个故事。一首叙事诗。
但我想说的是,萍水相逢,一面之交,一天的缘分,相识不深,接触时间不长,出于善心和出于人的善良本性,互相照应,表示热情友好,做出这样的举动,虽无惊人之举,但作者却能从这平淡无奇中提炼出最好的东西来,这就有些不一般啦。
什么好东西?
那就是笑容。
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是刻意要去这么提炼主题。笑容,多么温馨的面部表情,在那种场合多么温暖人心啊。对啦,温暖人心的主题是自然生成的,被作者敏捷地捕捉了。因为,当时你、“我”和其他人,都是满面笑容,当时是满场的笑容。诗里写道,“那一天的阳光/满面笑容”,表达了什么意思?看到的笑容刻在作者脑子里的印象太深了,以至于作者当时产生了这种出奇的感觉——那一天的阳光都是一脸的笑容。
诗更好在“我和她就一天的缘分/那一天的笑容/足够温暖余生”这个漂亮的收笔。这,可是情感的自然升华。这升华了的情感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温暖和感动,它温热而温情,如余音绕梁,久久不绝,滋养着今后的生活。

4.

曾经的高大英俊

被岁月压驼

不是向生活屈服

只是低头回忆

美好的曾经

岁月的风霜刀剑

在一根拐扙里

一个手提袋

提着青春的诗歌

人总是要老的只要

青春无悔

自然老有所乐

抬起头来吧

夕阳比朝阳更红火

(选自2024年5月6日《新东西》钱旺明的诗《背影》)

好诗就是这样“炼”成。聚焦一副照片。聚焦一个老者的背影。聚焦其微驼。聚焦这老者的一根文明棍和一个手提袋。聚焦其神态,他的头,微低着。
就这,照片所能提供的就这。这也太简单啦,如何生发?如何展开想象和联想?如何升华?
诗人手上有一支能点石成金的神奇的笔。只是把这几样轻轻一点,好诗便出来啦!
从老人家的背影看上去,高大健硕,起码来说,他曾经有一副好身材。男人嘛,高大魁梧、健壮帅气、英俊堂堂都能令女性心动的。当年追他的年轻漂亮的姑娘一定不少吧!
可是,你看他现在,肩背微微驼着。
是啊,人嘛,总不可能十全十美。几十年的岁月蹉跎,跨沟过坎,生活不易呀!那不是被岁月的重负给压驼的吗?
老人家低着个头,好像心思重重的样子。该乐享天伦了,还一大堆烂事缠着他吗?比如,小儿子都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好多好多年了,说一个女子过日子怎么就那么难呢?大孙子大学毕业了为了求职,天天在外头跑,今天不知道能否带回来好消息;眼看高考临近了,听女儿说小外孙女老失眠……唉!这么多难,都快要把人压垮喽,虽然,我都七老八十啦,我不服老,我希望还能为孩子们发挥余热……
是呀,可敬的老人家,他何曾向生活屈服过呢?现在,他是否早已经过上舒心的日子啦?其实吧,子女都孝顺,根本用不着他咸吃萝卜淡操心瞎操心的!
那他为什么这样心事重重闷闷不乐的样子呢?
你这是想到哪儿去了?老人家他这“只是低头回忆/美好的曾经”。
哦!
你不感觉很奇怪吗?拿着一根拐杖,不用,只做样子,反背握着,像要成了行路的累赘了。
这是老人家的文明棍。你看他,腰板硬朗,步履坚定有力,身体康健着呢。根本用不着拄着拐棍走路。用不着拄着拐棍走路而走路偏要带上它,那就是做做样子。这就是老人家的作派。“岁月的风霜刀剑/在一根拐扙里”哩!
此话怎讲?
你不知道吧?这根拐棍是他女婿孝敬岳父买给的。起初,他老埋怨女婿瞎花钱不该买;还戏说,你小瞧你老丈啦!买了也不愿意拄,总说,我根本就不需要。后来,一伙老家伙老哥们聚在一起聊天,有人点拨他,这是你女婿的一片孝心,你即便用不着拄手棍,出门拿着,这是个牌子,你可以耍牌子:这是我女婿孝敬我的啊!
哦,原来是这样!
不过,我更认为,老人家由于经受漫长的岁月的磨练,练就一副好筋骨,身板硬朗,往昔的磨难,不就成了今日拐棍吗?所以说“岁月的风霜刀剑/在一根拐扙里”。
而且,你冇看见吗?他反背着手还提了一个手提袋。你千万别认为那袋子老是空的。这也是老人家的“行头”作派。他出门老这样“提着青春的诗歌”哩!
这位老者,从背影看上去,有一把年纪;从其作派也能看出他有一把阅历,可以毫不怀疑,他年轻时活力四射过,灿烂过。青葱岁月,青春无悔,回忆自然是幸福的,老年人老喜欢回忆,无疑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我却认为,还要能够跳出回忆就好——“抬起头来吧/夕阳比朝阳更红火”。
这最后一句,简直太漂亮啦,是收笔,是与诗的开首“只是低头回忆”的呼应,更是全诗情感和诗意的自然升华,意味无穷。

5.

提着一颗纯净的心,你低调地

走在百花的脚步之后

点亮最后一抹春色。阳光一样的眼神

祛除尘世的灰暗和落寞

曾经苍白的日子,你与母亲

坦诚相见。如何养活

一窝喳喳叫的鸟鸣,却是无声话题

不打不相识。竹竿的记忆里

除了你,没有任何美好是白白从天而降

(选自2024年5月8日《新东西》翁德云的诗《槐花》)

初读这首诗,觉得有很多“漏洞”。不可想象,一件满是“洞”的衣服会是很美的。然而,这首诗确乎写得很美。细细欣赏,这是一件经过作者紧针密线精心缝制的奇彩异服啊!
诗里隐约告诉我们说:槐花,是母亲的一位很特别的朋友。这是一位为“我”家扶危济困的朋友!俗话说“朋友不打不相识”,却真的令人很好奇,槐花还真是一位不打不相识的朋友。
这就令人不解矣。
既是帮“我”家扶危济困,又为什么要相打?难道,槐花是与母亲打架认识的?
因为呀,槐花开在高高的槐树上,是母亲用长长的竹竿把她从高处敲打下来的,或者是母亲教会“我”用长长的竹竿把她从高处敲打下来的。关于这一点,槐花也不好否认,槐花聪明呀,她哪能不知道,竹竿是有自己的记忆的呢。
这里,作者暗设机宜。槐花开在高高的槐树上,也就意味着她原本身居高位。那么,理解到了这一层,诗的开首说她很“低调”的话,也就有了着落。槐花虽身居高位,却并不做“百花长”,而是“走在百花的脚步之后”;不是挤在百花园里争奇斗艳扮靓满园春色,而是要“点亮最后一抹春色”。这就赋予了槐花不同一般的气质和德性。而槐花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她有“祛除尘世的灰暗和落寞”之志。这就更是非同一般的境界了。如何得知?你看她“阳光一样的眼神”,此其志不在小。
“我”喜欢槐花,无疑是因为槐花是母亲的朋友。在“曾经苍白的日子,你与母亲/坦诚相见。”苍白的日子,指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的十分窘困的时候。母亲天天要默默面对如何养活我们—— 一群如一窝喳喳鸣叫的雏鸟一样的嗷嗷待哺的孩子——这样一个无声的话题。而往往在母亲束手无策之时,槐花出现了,母亲用她或泡槐花茶、或熬槐花粥、或做槐花粑粑……她可是救我们于危难之中呀,她可真是我们救命的天仙哪!
所以,在“竹竿的记忆里”,在母亲的心里,槐花,“除了你,没有任何美好是白白从天而降”。
不是说,天上不会白白掉下馅饼吗?
可,“我”要说,你确乎是白白从天而降的“大馅饼”啊!
“白白”一语用在这里非常巧妙。既有不要任何回报的意思,从而颠覆了世俗的任何馈赠都不会是白给的观念;又更是对槐花的赞美:白白的槐花,洁白无瑕,纯净无比!这里还有一微妙处在于暗暗呼应了诗的开首“提着一颗纯净的心”呀!
    这首诗原本写得很美,只是很多话作者都不把它说得很明白,品读时须得读者自己去补充完整,来共同完成这件艺术品,这也叫做读出诗的韵味来了吧?

6.

父亲性格外向

心里藏不住事

可有些事父亲放在心里

收藏了一辈子

那年我在武汉上学

父亲在武汉打工

那天同村的善玉伯告诉我

父亲耳背

干活时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辱

那时我内心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父亲生性刚烈

月底给我送生活费

却风轻云淡

平静得像田野上的老黄牛

沉默得像老家的大头山

嘱咐我好好读书不要节约

父亲只读过几年书

没听说过韩信的胯下之辱

也不懂士可杀而不可辱

只知道要供儿女读书

多少年了

父亲将曾经的苦和辱

默默收藏在心底

我也从不询问

替他守住男子汉的尊严

替自己护住父爱的深沉和温度

去年父亲过世

安葬在村对面的山坡上

父亲不会想到

他的苦和辱

儿子会替他悄悄收藏

就像收藏一瓶辛辣的酒

时间越长

酒香越浓

(选自2024年5月9日《新东西》柯友跃的诗《收藏》)

读这首诗很受感动。为何?
是因为,“那年我在武汉上学/父亲在武汉打工”“月底给我送生活费”“嘱咐我好好读书不要节约”吗?应该说,这是每个做父亲的都能做到的,也是每个在外辛苦打工的父亲都能做到的,也是每个“性格外向”、“生性刚烈”的父亲都能做到的。
但是,如果当一个男子汉的尊严受到侵犯时,他不是进行猛烈的回击报复,而是选择了平静和“退一步海阔天空”、选择了沉默和隐忍,这恐怕不是每个做父亲的都能够做到的,更不是一个性格外向、生性刚烈的父亲所能够做到的了。
然而,“我”的父亲做到了!
“我”父亲读书不多,“没听说过韩信的胯下之辱/也不懂士可杀而不可辱”,可是,他做到了!
“我”父亲“生性刚烈”“性格外向/心里藏不住事”,可偏偏在武汉打工受辱之事,他沉默了、隐忍了。这确实令人感动。
父亲耳背,这个“我”也许已经知道。但父亲因为耳背“干活时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辱”“我”并不知道,是“同村的善玉伯告诉我”的。“我”当时一听就气愤不过,感觉是“内心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这个“苦”和“辱”,诗里不可能一件一件写得很具体,但可以想象得到,也许是有的滑头的工友假传老板旨意,一次一次怂恿父亲去干极重极累极危险的活,还不给加工钱;也许是,一次一次加夜班,老板却一次一次克扣加班费;也许是因为有人欺父亲耳朵不好使总会当面说些难听的话取乐子……可是,父亲为了不把事情闹大,为了保住不易得的一份工作,父亲明明知道有人在欺诈他欺负他欺压他,忍了,宁可吃哑巴亏,也不去论理,更不使性子还以拳脚。每次父亲给“我”送生活费来,从不提及。他选择的是隐忍,连自己的儿子都不告诉。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学业和前程,把自己受的苦和辱,咽进肚里去,放在心里面,悄悄收藏。父亲这一收藏,就“收藏了一辈子”。令人同情,油然而生敬意!
作者在诗里是这样描写父亲对自己受苦受辱的情感态度的——
“月底给我送生活费/却风轻云淡/平静得像田野上的老黄牛/沉默得像老家的大头山”。
真可谓,知父莫若子啊。
这就是“我”的父亲在儿子“我”心目中的形象。父亲,是一条老黄牛,吃苦受累受屈受气受辱,一个人默默地扛着;父亲,是一座伟岸的大山,有了他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我”的前程,就都有了依靠。
写得好哇!
不过,我更觉得父亲对待受辱作者用了“云淡风轻”来形容特别特别好。
云淡风轻,啥意思?本意形容天气晴好,微风轻拂,浮云淡薄。而用在此处,表现了父亲在经历了种种不堪过后表现出对世事的一种洒脱和无奈的态度。不过,也许还有一种说法更为准确深刻:表现了父亲此时一种平静、宽容、淡然处之的心境。那么,作为父亲的情感表现,是一种完美高尚的境界。
读这首诗,我非常欣赏父亲的“收藏”;我也非常欣赏作为儿子的“我”的收藏。
诗的最后写道:“去年父亲过世/安葬在村对面的山坡上/父亲不会想到/他的苦和辱/儿子会替他悄悄收藏/就像收藏一瓶辛辣的酒/时间越长/酒香越浓”。
是啊,父亲以为自己生前所不堪忍受的一切、悄悄收藏的一切不堪,会随着自己的逝世而永远埋葬掉,哪里知道儿子“我”又悄悄替他收藏了呢?
父亲的默默收藏,希望不为人知,绝不让“我”知,最后将它埋葬掉,那是父爱,是父亲深沉的爱。令人动容!
“我”的悄悄收藏是什么呢?又意味着什么呢?
儿子的收藏,“就像收藏一瓶辛辣的酒/时间越长/酒香越浓”句,写得意味深长,做儿子的感恩戴德之情亦能令人感动不已啊!

7.

乌鸦说黄鹂特小资

黄鹂嫌乌鸦是黑道

其实黄鹂只是热衷唱点小曲

乌鸦却急警灭火,更有反哺之义

斑鸠暗恋喜鹊的姿色

喜鹊诅咒斑鸠的蛮缠

斑鸠干脆鸠占鹊巢,极尽使坏

徒有虚名,最是悲哀

布谷鸟常夸鸽子善良

鸽子也礼赞布谷鸟厚道

布谷鸟的叫声是给春天代言

鸽子吹哨权当和平的使者

秃鹫常训麻雀要听话

麻雀则唯秃鹫言听计从

秃鹫不可一世,鸟类当然的霸主

麻雀是跟班的小混混,四处捣乱

(选自2024年5月15日《新东西》刘洋的诗《这世界也就那鸟样》)

这首诗不仅仅说的是这鸟的世界就那鸟样吧!
我们的周遭,我们的工作单位,再大一些,我们的县、市、省,我们之国家,以至环球世界,不也就那鸟样吗?世界复杂也就复杂在这里。哪个地方不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好人坏人,伪善者作恶者混迹其中!“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句俗语当然也不仅仅是说的鸟的世界,更是用来比喻人的世界吧。
诗里的乌鸦、黄鹂、斑鸠、喜鹊;布谷鸟、鸽子、秃鹫、麻雀,“各色人等”,何不是在暗指我们的周遭,我们的工作单位,我们的县、市、省,我们之国家,以至环球世界的各色人等呢!
乌鸦,一直以来都是以中国传统的孝子形象竖立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的,牛有舔犊之情,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些中华文化的精髓要旨,历来为人们所赞赏。人们赞扬林子中的乌鸦有反哺之义,但乌鸦你也不该以此优点而居高临下一样对别人指指点点呀。黄鹂这个女孩儿也只不过是衣着鲜亮华丽了一点新潮前卫了一些,碍着你什么事呢?你便说人家特小资。啥意思?指责人家小姑娘是特别小资产阶级作派。过分了!中国老祖宗老早定下的调调:穿衣戴帽,各有所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犯不上你乌鸦嘴嚼舌根。你真要嚼吗?那好,你乌鸦也并非十全十美之人。你一身乌黑。我还怀疑你钻进了黑道哩。再说了,我黄鹂只是热衷唱了点儿小曲,犯不上被你指责是小资情调;谁叫你爹妈没有给你一副好嗓子呢?张口就来“嘎”“嘎”“嘎”“嘎”“嘎”,难听死了哟,谁不讨厌?你嫉妒人家有一副好嗓子了吧!
再来看看我们林子里的这拨人吧!
老不正经的斑鸠“暗恋喜鹊的姿色”,这也就算了,毕竟是暗恋嘛,没人说你犯法。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可,你后来越来越不像话了,你老缠着人家干嘛呀,还动手动脚的,你这是性骚扰!难怪喜鹊诅咒斑鸠胡搅蛮缠。斑鸠这个无耻之徒还耍无赖,太可恶了,他干脆鸠占鹊巢,极尽使坏之能事。斑鸠他破罐子破摔了!喜鹊呢,她是个很要面子的女人啊,认为人生在世就图有个好名声,她这也做到了,都说“喜鹊喳喳叫,好事要来到”“喜鹊登枝双喜临门”,她倒好像成了赐福之女神了!可是,这又什么用呢?人家不断骚扰你,你也就骂几句了事,你就不会寻求法律保护去告发他?而人家斑鸠把你的住所都霸占了,你也就会伤心流泪,你就不会将他扫地出门?喜鹊呀,你好可悲,徒有“喜”这一虚名,不如叫你“悲鹊”实在!
谁不知道秃鹫是我们这林子里的一霸呀。麻雀,这小不点,既可怜又讨嫌。秃鹫常训麻雀要听话,麻雀当然不敢不听话,他“唯秃鹫言听计从”。秃鹫不可一世,鸟类当然的霸主,你小小麻雀怕他,这人们能理解,可是你麻雀讨人嫌之处在于,你甘当秃鹫的跟班,俨然一个小混混,四处捣乱!人们恨秃鹫这个鸟的世界的霸王,也恨死你这个小混混跟班!
当然,我们林子也不是一个好人也没有。好人自有好人的作风和风范。好人互相鼓励,互相欣赏,和谐相处,和气共生,为我们林子注入新鲜气息。不是吗?“布谷鸟常夸鸽子善良/鸽子也礼赞布谷鸟厚道/布谷鸟的叫声是给春天代言/鸽子吹哨权当和平的使者”。总之,林子里还是善鸟众,世界还是好人多啊!
以寓言的笔调写诗很是有趣,寓言这形式,言近语深,而且更容易让人们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实生活中,滥嚼舌根之人、生有嫉妒之心之人、花花肠子花花心之人、喜欢对异性动手动脚之人、欺男霸女之人、徒有虚名死要面子活受罪之人、逞强霸道之人、仗势欺人之人、甘当跟屁虫小跟班之人……这样的人还少吗?我们的小小寰球世界,只要有人提及霸王,绝对会联想到美利坚;只要有人提及霸王的小跟班,就会想到英、法、德、日、韩、澳大利亚,那么,世界霸王美国的嘴脸,就是诗中那个秃鹫的嘴脸;美国的小跟班的嘴脸就是诗中的麻雀的嘴脸啦!不必说,林子里鸟的世界的各色人等,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都是一 一对应的有吔。
以寓言的形式写诗还不光是有趣,更是一种很好的艺术形式,无疑能给人以艺术美的愉悦和享受。很值得点赞。

张幼军,湖北大冶市人,1948年1月出生。大冶一中退休教师。曾任黄石市首届学术学科带头人、黄石市中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委,省中语会会员、黄石市中语会副理事长、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

点亮分享+留言+收藏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