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康德认为教育是一种“必要的强制”

 凌宗伟 2024-05-16 发布于江苏

【异史氏曰】康德,深受卢梭自然教育观的影响,主张“人之所以为人,教育至关重要”。他强调,人的崇高与伟大成就于教育。在《论教育学》中,康德开篇即提出,人是唯一必须接受教育的生物,教育的目的在于利用自然法则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培育人成为真正的“人”。康德特别强调,人必须通过教育,尤其是受过教育的人来进行教育。

康德认为儿童生而自由,并且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这个自由。他强调,儿童的权利不仅源于父母对自身的义务,而且儿童作为人,具有原生的天赋权利,包括获得父母的细心抚养直至他们有能力照顾自己。儿童应该被看作是自立自由的个体,而不是被视为被动的客体。他强调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和信息。

在教育目的上,康德认为应首先培养孩子的心灵能力,包括认知、感官、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机智等。康德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完善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人,不依赖他人的照料。

康德将教育视为一种“必要的强制”,旨在通过教育培养儿童的自由。他将儿童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被动的服从”,第二阶段是“学会在法则之下运用思考能力和他的自由”。康德认为,教育不应该妨碍儿童的自然发展,而应该允许儿童在不妨碍他人自由的前提下自由发展。

康德特别重视道德性的培养,认为确立道德不能依赖惩罚。道德是神圣的,不应降低到规训的层次。道德性的培养旨在塑造品格,教会人们在面对拒绝和不满足时保持道德。康德特别重视道德性的培养,认为确立道德不能依赖惩罚。

康德指出,不应因儿童说谎而惩罚他们,而应让他们面对轻蔑,并告知他们未来可能失去信任。他建议,对儿童的行为应基于道德而非奖惩,以培养他们的诚信、尊严和对他人的义务感。此外,康德认为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和培养仁爱之心是必要的,建议他们每天进行自我反思,这有助于他们养成诚信、尊严、责任感和完善人格,为未来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从教育的意义出发,康德特别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认为这将直接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康德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孩子提出相应的教育内容。他指出,教育应包括保育、规训和塑造。人的成长经历婴儿、儿童和学生等阶段。康德强调,人应自行从自身中产生善,天意赋予人实现“善”的所有禀赋,因此,个人的幸福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康德认为,孩子的哭声是本能反应,对其有益。但过度的溺爱和立即的响应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可能导致孩子学会用哭喊来获取所需。相反,适当的忽视可以让孩子明白哭喊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康德主张,教育应通过适当的方式,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强调艰苦教育的必要性。规训不应等同于奴役,而应让孩子感受到自由。

康德还主张儿童必须学会劳动,认为劳动是休息的最佳方式,并强调从自己的准则而非习惯出发做好事的重要性。自然性教育是被动的,而道德教育则是主动的,道德教育的培养必须以准则为基础。

康德认为家庭和教育是培养儿童品格和道德的重要场所,他强调家庭和学校应当共同合作,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

康德的时代背景与今天不同,康德认为教育是一种“必要的强制”,康德的道德教育原则强调普遍性和绝对性,这些观点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但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更注重个体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多元性,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我写过不少《论教育学》的读书笔记,感兴趣的可以在我的公号里找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