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 兴 | 书山剪影(1)——苏轼《江城子》里的悲欢离合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4-05-16 发布于浙江




书山剪影(1)




——苏轼《江城子》里的悲欢离合

文/全 兴

初夏时节,从浙江宁海飘来缕缕书香,有书香相伴,醉了又何妨。

     
安宗光老师的《屐㾗处处》《安氏品鉴》《天边的山花》结集待出版的书,如即将出嫁的新娘,让我一睹芳容,先读为快。

     
《安氏品鉴》中的《此情可待成追忆 长使生者泪满襟---读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吸引了我,欣赏之余,借题发挥,或心得或感悟,不敢言锦上添花,自诩为狗尾续貂。

     
此文彰显一个专家型语文教师的敬业和诗词品鉴方家的专业。

     
其剖析解读,既有纵向的深度,又有横向的广度,循序渐进的梯度,使得重读这首《江城子》更有温度。

     
在解析时,开篇把这首《江城子》与贺铸的《鹧鸪天·半死桐》比较有引人入胜之妙,中间与柳永的《采莲令·月华》和《雨霖铃》进行对比,得出“但用情却要比柳永深、专、纯”。这样的手法有出其不意之奇,叹为观止之绝。

     
抚案再吟,掩卷长思,意犹未尽。

一如苏轼与柳永的感伤对比,得出的结论,如果安老师在文末把苏轼与贺铸的悲伤对比,得出苏轼的《江城子》更胜一筹,定会前后呼应,首尾乖互,扣人心弦;如若在苏轼与贺铸的悼妻词对比时,把伟人的那首《蝶恋花》放进去,将伟人对妻子杨开慧和战友柳直荀的深深的怀念,使用革命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出的让人潸然泪下的真情挚感,与前两者的思念之情对比,会更能衬托出苏词的匠心独运。

当然要抛开伟人此词的出格和破韵。因为胡适先生评过,赵元任大师使用湘语吟过,伟人也“自注”过: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

如果安老师在文中适当的位置嵌入苏轼在新婚之夜写下的那首《南乡子·寒玉细凝肤》:“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冶叶倡条遍相识,净如,豆蔻花梢二月初。年少即须臾,芳时偷得醉工夫。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并从上阕写新娘子的美貌,从色、声、形态、举止等各个方面的描述进行解读;从下阕写新婚的喜悦和感慨,对“罗帐细垂银烛背”描绘的洞房景象和“欢娱”二字表达当时的心情进行剖析,读者自然会与《江城子》的细节进行对比,让人对苏轼爱妻思妻悼妻,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江城子》中表达出来的感叹哀惋之情油然而生,更让人动容。

纵观苏轼的一生,这位当政者极左时,他右,当政者极右时,他左,总想以一己之力试图力挽狂澜,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他的一生,以“乌台案”为标志,之前,是个敢说敢当,敢爱敢恨、看穿还敢揭穿的励志青年;之后,是个看透不如看淡,看穿即是云烟、诗意和禅意交织的行者。如果用他一生奔波留下足迹的地方来标示,黄州之前,是苏轼;黄州之后是苏东坡。

在黄州之前,他被贬到密州时,仍对未来充满信心,在悲欢离合的感情表达上,从来就是“生涯有分限,爱恋无终己。”动人动心动听。

尽管在密州时,仍是苏轼,但其词风在此产生质变,他的密州诗意人生,可用千古吟唱的三首词来概括:两首《江城子》,一首《水调歌头》。一首祭亡妻,字字饱含深深思念之情;一首敬自己,处处切切报国信念之挚;一首想弟弟,句句蕴含殷殷想念之意。

这位词坛上的百草枯,填起词来,让他人无词可填。一首悼念妻子的《江城子》让人肝肠寸断,望尘莫及,一首《水调歌头》,空前绝后,让人瞠乎其后。细品深究,苏轼在密州之前的词风仍有柳永的影子,无论是莺歌燕舞吟无骨,还是儿女情长写妩媚,仍属婉约风格。

从苏轼1061于渑池写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和1073年写于西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相隔11年,同样是诗,同样都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的千古名句。婉约之风扑面而来;同样是写给弟弟的,同样是表达离别和思念之情,1061写于渑池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和1076年写于超然台的《水调歌头》,相隔15年,婉约之风犹在;同样是词,同样是在密州,1075年的悼妻词和《江城子》和念弟词《水调歌头》婉约依然。

四十而不惑,苏轼的词风在40岁的1075年发生了突变,同样是在密州,同年的1075年,同样是《江城子》,同样的苏轼,却是不一样的苏轼,一个是婉约的苏轼,一个是豪放的苏轼;同样的密州,一样的苏轼,不一样的年份,却是不一样苏轼,1075年写给自己的豪放,1076年写给弟弟的婉约,此时再品《水调歌头》即便有婉约,也是不一样的婉约。


是的,已经“鬓微霜”的苏轼,不坠青云之志,不移白首之心,上阵杀敌的报国豪情满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烈烈,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从婉约中脱颖而出,成了历史上第一首豪放词!苏轼一改以往词的悲悲切切、儿女情长,自成一家,在词坛开辟了豪放一派。从此,同时具有婉约和豪放风格的苏轼诞生了。

连苏轼自己都情不自禁地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酣畅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词中表现出其非凡的英勇气质,也表达了为国家效命的深切意愿。

全词上下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豪放的思想。

南宋胡寅曾经说过:“词曲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
 
《江城子·密州出猎》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

对比1076年在密州诞生于超然台的这首词与1082年在黄州诞生于乌台案后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同样的苏轼,自己打造的超然台与他人打造的乌台,发生涅槃和蝶变;至此,一个苏轼,一个苏东坡,共同塑造出了集婉约豪放于一体,诗意失意合一,禅味趣味兼容,既值得品味,又有品位的别样大家。

用金刚经三句义的句式来表达,至此,苏轼的一生是苏轼,非苏轼,故苏轼的一生,更是从苏轼到苏东坡再到苏轼的一生。

如果说65岁时写下的《自题金山画像》,是对自己后半生作一总结的话:“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那么他的《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就是对他自己这一生最好的诠释。
     
当然,用一首聊狂的《江城子》与一首断肠的《江城子》放在一起对比,有点违和感,如果换一个角度切入,用一种别样的手法把婉约与豪放对比一下,一刚一柔。这两首写给自己的和写给亡妻的《江城子》便有云卷云舒之壮观。

     
读完安老师的这篇佳作,从思绪飞扬中超脱出来,回味一下安老师的《缑城晨话之一:我们到底为什么而创作?》中关于伟大作品的两个层次:一是为自己写,二是自己写,但能给别人带来心灵的滋养和灵魂的洗礼,让别人激动,愉悦,奋发……

我一想这不就是从作者至作家的修炼吗?不就是从“做值得写的事,写值得做的事。”到“做值得写的人,写值得做的人。”的蝶变吗?

从这个角度讲,安老师这篇品鉴之作,是一篇佳作。
     
一位诗词研究专家曾说过,我们不要做苏轼和李煜那样的词人,因为他们的人生和家国是极端个案,他们的悲欢离合是常人不曾经历也难以体会到的,当然历史和诗词发展的这种偶然,必定有其偶然中的必然。
     
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悲欢离合中走出来,《叹岁月如刀》、《我为岁月斟满一杯酒》《李白的酒杜甫的愁》等写给中年人的歌曲,常在耳边响起,让中年的我百感交集。“心中装满了生活的忧愁,手中捧着一壶浓烈的酒,人生不过几十个春秋,可脚下的路来去不自由,转眼之间已经白了头,要想的改变也成了奢求,”“现实中难有一生无忧,命运捉弄谁又能左右。” 人在职场,身不由己;人不在江湖,最怕江湖上还有自己的传说,即便有,听之任之吧。

“中年可饮李白的酒 但要看开杜甫的愁 赏苏轼的明月几时有 但别碰王维的相思豆”“陶渊明的仙境心中留 世间美好与你环环相扣”,中年的酒、愁、明月和相思交织,还得继续往前走,我们的人生只不过是苏轼一生的片断而已,不缺悲欢离合,缺的是难以忍受的大起大落和难以承受的跌宕起伏。时时品读《江城子》,时常抬头,望一望超然台上的明月几时有,只求人生不再有乌台中的人生如梦,足矣!

友情链接:

作者简介

付春兴

付春兴:笔名全兴,中共党员。平顶山市作协会员。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本科,工程硕士,从事煤炭企业教育培训工作二十年,有二十多篇论文在各级杂志上发表,参与《安全知识百问》一书的编写工作,荣获市级优秀老师,省煤炭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省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市青年科技专家等称号。

□ 编辑:海燕文化
□ 图片:丁小雅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