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艳慧:价值100元的故意杀人案

 新用户7391BFGL 2024-05-16 发布于安徽

价值100元的故意杀人案


山东  周艳慧

  第一次看石老汉的案卷时,我只想赶快告诉世人:对于来路不明的食物千万千万千万不要吃。

  看过几天后,由于太忙碌,我就把石老汉的事淡忘了。

  又过了几天,所长告诉我,拟对石老汉实行特殊管理。

  石老汉已经80岁了,刑法规定,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情节特别恶劣的,按照法律规定执行。

  石老汉犯的是故意杀人罪。年龄已超75,从轻处罚,原判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就这样他成了社区矫正的一员。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司法行政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司法所)在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和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考虑到石老汉年龄大了,不会操作手机,经济上没收入,身体上得了肺气肿,社矫中心决定对石老汉,停止手机定位,不用在各种矫务通App刷脸报到,微信和水印相机打卡全免,也不用来司法所劳动、学习,但是,又不能对他放任不管。因为我是社矫专岗,就决定让我每天给他打电话并录音,通过电话对他实行监督管理,了解他的生活情况,观察他的心理动态,一有风吹草动,随时做出相应措施。

  起初,接到电话,石老汉非常抵触,告诉我,他活不几天了,让我不要管他了。

  我告诉他,司法局已经充分考虑了你的处境,免去了你的手机定位,免去了你的各种报到,但是,毕竟你是服刑人员,不能不管理,每天只是给你打一下电话,了解情况,希望你珍惜机会,做好配合。

  石老汉只是不耐烦地重复,活不了几天了,别管我了。

  当然不可能听他的话不管他,我每天照旧按时给他打电话。

  有一天下午,石老汉给我打电话来,语气相当不友好,对我说:“你既然天天挂着我,那我以后住到司法所里去吧。”

  我一听话不对头,又不能直接拒绝他,怕更激怒他,导致他做出极端行为,我就说:“你想来所里住,我得给所长说,所长再去司法局申请。”

  他又接着说,你们天天挂着我,我住到所里,你们就不用挂着了。

  我告诉他已经免去其它的监管形式,又不能脱管,只有打电话这一个方法了,况且,没要求你主动电话汇报,还是我给你打电话,国家已经很照顾你了。

  他还是愤愤不平,说,我年龄大了,活不了几天了,你们挂着我,不如我住到所里去。

  听到他说年龄大了,我就说,你80岁的人了,你看看你周围,活到这个年龄的有几个?你要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把身体养好,多享受人生的美好。

  说到长寿,触及到老人心底里柔软的部分,老人语气缓和了,说,是啊,我周围同龄的人走了好多了,就剩我了。

  我赶快趁热打铁,说,你想想你小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现在的日子,即使你没有生存能力了,国家也不会饿着你,你要好好的活着,珍惜眼前的好日子,多享受几年。

  老人说是啊,是啊,现在的日子好多了。听到老人的语气缓和了,我就借机劝他,要多想想好的事情,不要想闹心的事情,每天乐呵呵的活着,如果别的方面比不过周围的人,那一定在长寿方面比过别人。

  老人说,对啊,对啊,现在人都享福了。在对啊声中,老人情绪稳定下来,我又趁机说,你想来司法所住,表明你难以管理,对不服从管理的,我们都会上报,那样势必会给你收监,收监你就不自由了。不要认为只是司法所在管理你,监管太轻,你的情况我们随时报告给公安局,检察院。他就表示不去司法所居住了,客气几句后挂断电话了。

  尽管我每天给石老汉打电话,老人还是时不时的打电话过来,发发牢骚。我认为,老人给我打电话,是觉得给我说话有安全感,知道我不会背后发坏,所以,他时不时的淘气。

  有天,石老汉又打过电话来,我以为老人又情绪波动了,接起电话,我随时做好安抚老人情绪的准备。

  没想到老人打电话是告诉我他犯法的经过。看案卷,我早就知道他犯法的原因,但是我依旧认真的听他诉说。

  他说,他和邻居因为一分地闹矛盾,互不相让,都认为是地是自己的,都想种植,结果,矛盾越来越激烈。

  邻居比他年轻,他争又争不过,打也打不过,于是,他买了甜瓜和饮料,里面放了老鼠药,把伪装好的甜瓜和饮料放到了邻居家的三轮车上。邻居发现后产生怀疑,报了警,这样老人就被绳之以法。

  看老人的案卷时,除了震撼来路不明的食物不能吃,别的我并没有思考太多,听到老人亲自讲述,农村出身的我,马上找到了重点,我告诉老人,一分地,除了化肥,农药,水钱,电钱,满打满算,收入也就100元钱。而司法局考虑到你经济困难,把手机定位给你停掉,定位手机,一个月20元话费,一年就帮你节约240元,远超了100元钱,况且逢年过节,司法局对困难矫正人员还有补贴,加到一起,总共有好几百。我让他不要再纠结这100元的收入,不值得,政府给你的照顾,远比100元多。

  石老汉说不计较了,那点地无所谓了,谁爱种谁种吧,我又规劝他多往好处想,他都答应着。

  通过这通电话,我觉得老人活的太孤单了,很希望找个人倾诉,或许一开始就有倾诉渠道的话,悲剧就可以避免了,我们对老人的关心太少了。

  石老汉的案例,让我想到了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年间,大学士张英老家桐城的府邸与吴姓人家相邻。两家院墙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用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找县官来判。县官看到两家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张家人一气之下写信给张英,要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信后回了一封信:“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了,明白他的意思,主动让出三尺地。吴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我不明白,两家为了年收入100元的一分地,为何互不相让,闹到如此地步,幸亏受害人比较警觉,否则为了100元的事情丢了性命,太令人惋惜,而石老汉估计也不会以缓刑结案。

  从那以后,老人没再给我打电话。

  临近春节,我和所长带着司法局给困难矫正人员的油和面,以及所长自己另买的一袋米,来石老汉家走访。石老汉家徒四壁,和一个神智不清的儿子一起生活,境况让人唏嘘。

  年后不久,所长挂着石老汉会没有吃的,决定再买米和面去走访,让我提前给石老汉说声。

  这让我有点作难,如果如实说所长给他买的米和面,怕他误会成国家是为犯人服务的,减弱了我们工作人员的管理本质。

  想了想,我给石老汉打电话说,司法局决定给家庭困难的,改造较好的社矫人员补贴,让他好好配合工作,争取把补贴拿到手,石老汉非常爽快的答应着。

  到了走访日,所长把米和面,放到石老汉手上,我才告诉石老汉,这是所长自己买的,为的是怕他饿着。

  石老汉很内疚的说,你看,我给国家惹了这么大麻烦,国家还这么照顾我。

  所长说,那就更要好好改造,安心改造,顺利回归社会。

  石老汉不住点头。

  前几天,我因为一直忙社矫人员和安置帮教人员的档案,就忘记给石老汉打电话了。(安置帮教人员指社矫期满后3年内和释刑后5年内人员)

  为了按时给他打电话,我每天都定了闹钟,那天太忙,闹钟想起,我顺手关闭了,过后就忘记给石老汉打了。

  到了下午,看到石老汉的来电,我心里纳闷,石老汉又情绪不稳定了吗?

  接起电话,石老汉说,你今天还没有给我打电话吧?不是我耳朵背漏接你的电话了吧?我恍然大悟,赶快给他说,我忙的忘记了。

  幸亏石老汉亲自打过电话来,否则,他就脱管了,如果脱管是会受到训诫的,训诫两次就会收监。

  从当初抵触给他打电话,到主动来电话配合司法所的工作,我想,他在心里已经回归社会,不再危害他人了吧。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作者简介


  

 

  周艳慧,2023年12月份开始发表作品。喜欢以文字为积木,搭建出曾经的人生。相信“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