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菏泽文化

 火鸟课堂 2024-05-16 发布于北京
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菏泽学院原党委书记 韩广洁
  菏泽地理历史脉络
   今天的菏泽文化,是由历史的菏泽文化积淀而成的。作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菏泽文化发源成长于菏泽及周边的这片土地。
   1.地理位置 菏泽位于鲁西南,与苏、豫、皖三省接壤,辖八县一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62个乡、镇、办事处,6106个行政村、居委会,人口930万,面积12228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处于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湖泽众多,黄河流经辖区。从这样一个地理区位,我们可以知道菏泽的地理特点:一是平原地带,黄河中下游腹地,湖泽众多,温度适中,水草丰美,适宜农耕和居住;(“菏泽”原系天然古泽,为济水所汇,年久湮塞,遗址在市东南15公里处。)二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既是商贾云集之所,生产制造业发达,往来贸易繁荣,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战争袭扰不断;三是黄河流经辖区,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水产,同时也是水患不断,人们颠沛流离,多灾多难;四是由于战争、水患、位于鲁西南和苏鲁豫皖交界处等原因,菏泽境域和归属变换不断;五是如此的地理位置及变迁也促成了人口的频繁流动,各种文化的汇集和交流,塑造了菏泽文化的的独特性格。以上特点,在菏泽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得到了更鲜明的体现。
   2.境域演变 菏泽历史悠久,七千年前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历史上建制的演变,可远溯到公元前17世纪。但菏泽境域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境域内并存多个小国或分属不同行政区划,并且一直不太稳定。
   夏代,菏泽分属于兖、徐、豫三州。商代,有莘(深)国、顾国、黎国。
   西周时期,菏泽中部属距今2600多年的曹国,东部属鲁国和茅国,西北部属卫国,南部属宋国,东南部有郜国,东北部有须句国,西南有贯国。
   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分属宋、鲁、卫国。秦,境内中部、北部属东郡,南部和东部属砀郡。
   汉代,境内分属东郡、山阳郡、济阴郡及豫州之梁国。
   三国时期,境内属曹魏的兖州。
   西晋时,菏泽分属兖州济阴郡、濮阳国、高平国、东平国、陈留国和豫州梁国。
   东晋十六国时期,境域先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等国据有,后属东晋之济阴、濮阳、高平、北济阴郡。
   南北朝初期,境内东部属刘宋,西部属北魏。公元527年,北魏置西兖州,济阴郡改属西兖州,州、郡同治定陶。北魏分为东、西魏后,境内属东魏西兖州的济阴郡、濮阳郡,菏泽整体开始有了相对一致的归属。
   公元578年,北周灭北齐,改西兖州为曹州,仍治左城,是为曹州得名之始。隋朝时,境内中部属曹州,北部属濮州,东北部属郓州,东南部属戴州,南部属宋州。
   唐代,境内属河南道。
   五代十国时期,境域分属曹州、濮州、郓州、宋州、单州。
   到北宋,境域属京东路。元代属中书省。
   明代,大部属山东兖州府,个别属京师大名府和山东东昌府。1368年 (明洪武元年),因水患曹州徙(西)治安陵镇(今菏泽市大黄集乡安陵集),次年再徙治盘石镇(今曹县城址)。1371年(明洪武四年),降曹州为曹县。1445年(明正统十年),复置曹州于古乘氏县址(今菏泽城)。这时的曹州虽领两县,但为府辖州。
   清朝,改布政使司为省,境内西部和东北部分属直隶省大名府和山东省兖州府外,均属山东省曹州府。1724年(雍正二年)曹州升为直隶州,曹县、定陶2县随属。1735年(雍正十三年),曹州升州为府,设附郭县,赐名菏泽,辖1州10县(濮州、菏泽县、曹县、定陶县、成武县、单县、巨野县、郓城县、范县、观城县、朝城县)。此时辖区面积略大于今菏泽市。
   中华民国初期,境内除东明县属直隶省外,其他全属山东省。1914年(民国三年)省、县之间增设道,境内大多数县属济宁道。1925年后境内大部分县属曹濮道,东明县属直隶省大名道。1928年废道制,东明县属直属河北省,其余县直属山东省。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规定省下设行政督察区,于菏泽设立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除东明县属河北省第十七行政督察区外,其余各县皆属之。
   1948年9月,菏泽全境解放。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划境内西北部为菏泽专区,治菏泽县。“菏泽”又成为专区或地区级地方名称。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原菏泽专区所辖的东明县划归河南省。至1953年底,菏泽专区共辖10县:菏泽、鄄城、郓城、梁山、巨野、成武、定陶、曹县、单县、复程,菏泽市的区域基本形成。1956年3月6日撤销复程县,析入曹县和单县。1960年10月,改菏泽县为菏泽市。1963年3月16日,改菏泽市为菏泽县。4月,东明县由河南省开封专区划归菏泽专区。同年底,菏泽专区共辖10县:菏泽、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梁山、郓城、鄄城、东明。1967年3月改菏泽专区为菏泽地区。1983年9月,菏泽县再次改为菏泽市(县级)。1989年12月22日,梁山县划归济宁市。2000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改菏泽地区为菏泽市(地级),原菏泽市(县级)更名为牡丹区。这样,菏泽境域基本确定。
   3.历史脉络 菏泽历史久远,源远流长。有丰富的古典文献记载为表述,有众多历史遗迹的勘探结果为佐证,七千年前先民就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稼穑(色)渔猎,繁衍生息,创造着早期文明。从华胥履积迹雷泽生伏羲,到黄帝大战蚩尤与涿(桌)鹿之野,从帝颛顼(专虚)生息于济濮流域,到帝尧都陶丘葬成阳,从舜耕历山、渔雷泽,到大禹导菏泽,披孟渚(祝),治平水患,从商八迁至毫,以此为中心灭夏建商,到汤至仲丁十王立都北毫,无不说明了菏泽文化的厚重。至今,菏泽大地仍保留着许多原始社会的历史遗迹,比较著名的有牡丹区安邱堌堆、曹县安陵堌堆、郓城县肖堌堆、东明县窦堌堆、定陶县官堌堆、鄄城县历山堌堆等。所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菏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先秦时期,菏泽经济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牛耕的推广,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加之境内众多水系湖泽的灌溉之利,经济发展快速,文化艺术等领域取得大发展,菏泽文化呈现繁荣时期。战国时期,陶为著名的商业都会,在经济上处于“天下之中”的地位。当时,陶陆路东通鲁都曲阜,齐都临淄;西通卫郑及中原各国;南通楚国;北通燕赵。陶属于济水流域,菏水的开凿使得南北不同水道系统连接起来,战国时代鸿沟的开凿使得陶的水路交通更加便利。发达的陆路和水路交通,使陶成为四方贸易的枢纽。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成就越王霸业后急流勇退,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范蠡第三次迁徙来到定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十九年间,三致千金”,被称为“陶朱公”。范蠡在商业活动中洞察物价的变化,探求市场规律,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平籴(笛)、平粜(跳)、积著之理的经商原则,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被尊为商业鼻祖,被民间尊为财神。战国末期到西汉初年,菏泽历经战乱。西汉初年,设置薄县、冤句、蒙县、成阳、句阳、鄄城、定陶、单父、成武、都关等24县,人口达百余万,是人口众多的地区之一,充分说明当时政府对菏泽的重视和菏泽自身的重要性,也证明了菏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西汉著名农学家汜(四)胜之(前一世纪),汜水(今山东曹县)人。汉成帝时任为议郎、劝农使者,曾在三辅(关中平原)教民种田,后迁御史。他总结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创造了精耕细作的区田法,另还有溲(搜)种法、穗选法、嫁接法等,著有《汜胜之书》共2卷18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唐宋以后,由于战乱等原因,菏泽经济开始相对衰退,社会地位日益退后。金元明清,由于黄河泛滥频繁,菏泽的经济社会遭到巨大的破坏。明朝初年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垦殖,曾一度使得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得到恢复,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已经难比从前。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在菏泽境域逐步孕育成长。
   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菏泽小农经济日益凋敝,与东部沿海和开放口岸等地区的差距日益拉大。1938年6月,日军进攻开封、郑州,为阻止日军南下,蒋介石政府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包括菏泽在内的黄泛区沦为灾区,经济衰败,民生艰难。
   解放后,国家进行土地改革,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但由于“三农”问题积重难返,菏泽的社会经济地位发展缓慢,成为欠发达地区。但菏泽文化呈现出鲜明特色,成为名闻遐迩的牡丹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戏曲之乡。
   菏泽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国史立传的菏泽人物就有200多人,国史上载名的不下千人,著名政治家商朝初期的伊尹、春秋中期的伯乐、汉高祖刘邦的夫人吕后、西汉开国功臣陈平、西汉名臣魏相、东晋大臣卞壶,北宋知州任中正,北宋名相张齐贤、名臣李迪、宰相庞籍等,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的庄周、文子、春秋时期的冉雍、谷梁赤、孙期、仲长统、张训、李好文、刑昺等,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孙膑等,著名经济学家春秋时期的计然、范蠡,唐朝理财家刘晏、宋朝的王著等,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吴质、温子升,北宋文学家王禹偁、晁补之等,著名农学家西汉末期的氾胜之、北宋的邓御夫,著名教育学家北宋的戚同文、张彦士等,佛学禅宗嫡学传人元代高僧临济和尚、唐代高僧赵州和尚,农民起义领袖唐朝末年的黄巢、北宋的宋江、元末的郭子兴、明末的徐鸿儒等人都出生在这里。正是他们,使菏泽的文化历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厚重的文化遗产。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