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文化】​白鹤梁——世界上最古老的水文站‖申福建

 方志四川 2024-05-16 发布于四川
白鹤梁

——世界上最古老的水文站

申福建
 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王陵大多在此而得名。在这里,千里乌江汇入滚滚长江。
涪陵长江(左)与乌江(右)交汇处(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两条江,两种色彩交织,两股力量碰撞,绘就了气象万千的巨幅水墨画。柔软的水,被锻打成锋利的刀,在悠长岁月的见证下,剔除浮土,刮掉沙砾,只留下一道梁,一道长1600米、平均宽度15米、顺长江而卧的坚硬石梁。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外景(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供图,图源:中国文化报)

 春秋战国时,涪陵曾为巴国国都,故早期称石梁为“巴子梁”,可见石梁在巴人心中的至尊地位。石梁常年没于水中,仅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此时,白鹤翔集,戏水捕鱼,引颈高吭,成为一大奇观。相传,唐代的尔朱通微真人在这里修炼得道,在石梁上乘鹤仙去。白鹤是长寿和永恒的象征,“得道成仙”平添了一抹传奇,“巴子梁”便更名为寓意吉祥的“白鹤梁”。

白鹤梁(图源:重庆电视台第1眼)

 梁上刻有白鹤1只,单腿独立,向天而歌,虽寥寥几笔,却尽显国画气派,题名“白鹤时鸣”。光绪七年(1881年),四川泸州人孙海题刻“白鹤梁”,端严遒丽,雄秀独出,颇得颜真卿书法神韵。二者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彰显出白鹤梁的古朴典雅。

白鹤梁题刻(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水涨石没、水落石出,每一次江水的涨落都会留下印记,但一个波浪就会让它湮没。为留下最低水位印记,给农业生产提供参考,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一位涪陵人在白鹤梁的最低水位线上镌刻了两尾石鱼,这是以实物记录长江水文的开篇之作。根据枯水水位的变化,祖先们在白鹤梁上镌刻了18尾石鱼,最长的2.8米,最短的0.3米,是观测长江枯水水位的独特水标。

 遗憾的是,最早的一尾唐代石鱼已消失不见。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涪州牧萧星拱在唐代石鱼上方重镌双鱼,一尾衔莲花,一尾衔蓂草,首尾相随,溯流而上。
白鹤题刻(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据现代水文观测,唐代石鱼的腹高大体相当于涪陵地区的现代水文站历年枯水位的平均值,清代双鱼鱼眼的高度大体相当于川江航道部门当地水位的零点。无法想象,跨越千百年,观测结果却如此接近,让人不得不感慨长江水位的总体稳定,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超凡智慧,发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长江皆如此”的感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鹤题刻(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白鹤梁的最高点,比常年的最低水位高出2—3米,所以石鱼出水的机会较少,但石鱼出水预示着丰年的到来,于是,“石鱼出水兆丰年”成了当地人的共识,看似神秘,实则科学。因为,石鱼位于“旱涝分界线”上,一旦枯水期石鱼露出,意味着一个枯水周期的过去,来年的庄稼就能长得好,并获得好收成。

 《太平寰宇记》载,“开宝四年……江心有石鱼见……部民相传丰稔之兆。”也就是说,至少在宋代就有“石鱼现,兆丰年”的民谚。《舆地纪胜》载,“在涪陵县下江心,有双鱼刻石上,每一鱼三十六鳞,一衔蓂草,一衔莲花,有石秤、石斗在旁,三五年或十年方一出,出必丰年,唐大顺元年镌古今诗甚多。刘忠顺有诗,见在石上。”这也是“石鱼出水兆丰年”的印证。
世界水文第一观测站白鹤梁简介(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一座山、一棵树、一座庙、一个佛......在某个特定时刻有人感知了它“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就会口口相传,引来万众拜谒,美其名曰神山、神树、灵庙、灵佛......白鹤梁的美妙传说和难得一见的尊容,在善男信女心中就是一块灵石。烧香许愿,虔诚祈祷,生男育女,慢慢形成“梁上求子”的风俗。因此,白鹤梁上造有两面观音像,其中一面是“送子观音”,为求子心切的信众提供心理慰藉。
世界水文第一观测站白鹤(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枯水季节,文人雅士呼朋唤友、泛舟而往,站在白鹤梁上观景揽胜,看两岸青山重峦叠嶂,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忍不住感怀抒情、吟诗作词,并请石匠刻于梁上。历经千年,白鹤梁上镌刻有300多名书法家的书法精品,篆、隶、行、楷、草皆备,颜、柳、苏、黄俱全,还有少数民族文字,构成一道震撼心灵的人文景观,因此,有“水中碑铭”的美誉。

长江涪陵段风光(蓬州闲士摄于涪陵白鹤梁大道,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北宋开宝四年(979年)的《谢昌瑜等状申事记》记载,“据左都押衙谢昌瑜等状申:大江中心石梁上,上有古记及水标,有所镌石鱼两枚……即年丰稔”,是现存白鹤梁题刻中有明确纪年的最早一例。北宋刘忠顺的《留题涪州石鱼》,“七十二鳞波底镌,一衔蓂草一衔莲。出来非共贪芳饵,奏去因同报稔年。方客远书徒自得,牧人嘉梦合相先。前知上瑞宜频见,帝念民饥刺史贤”,通过诗歌形式阐释白鹤梁上的“双鲤”题刻。

 白鹤梁题刻(图源: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网)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峡路转运使朱昂前往属地涪州观石鱼后题下:“欲识丰年兆,扬鬐势渐浮。只应同在藻,无复畏吞钩。去水非居辙,为祥胜跃舟。须知明圣代,涵泳杳难俦。”这是对石鱼静止不动、水位起起落落、丰年吉兆识别的诗意描写。

 明正德五年(1510年),涪陵太守黄寿观石鱼题五言律诗:“时乎鸾凤见,石没亦是丰。时乎鸱鸮见,石出亦是凶。丰凶良有自,奚关水石踪。节用爱人心,胡为有不同。”诗歌表明,如果遇到清官,石鱼没有露出水面也是丰年;如果遇到贪官,即使石鱼露出水面也是凶年。丰与凶跟石鱼是否出水没有关系,而与为官者是否心系百姓密切相关。

白鹤梁题刻(蓬州闲士摄于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绍圣初(1094年)底,黄庭坚被贬为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别驾,因此自号涪翁。他的题刻“元符庚辰涪翁来”,意思是“元符庚辰年(公元1100年),黄庭坚来到白鹤梁”。那动静相宜、壮阔豁达、得意笔外的书法艺术,让当今“某某到此一游”的鬼画桃符般留名者羞愧难当。

白鹤梁黄庭坚题刻“元符庚辰涪翁来”(蓬州闲士摄于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白鹤梁现存具有水文价值的题刻108段,记录了公元763年(唐广德元年)至1963年一千二百年间,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情况及水文变化规律,具有极高的水文、农业、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是全世界唯一一处以刻石鱼为“水标”,并观测记录水文的古代水文站,被誉为“长江古代水文资料的宝库”、中国千年“水文站”,比1865年我国在长江上设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汉江汉关水文站的水位观测记录要早1100多年,故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

 涪陵白鹤梁题刻(图源: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白鹤梁是科学的,留下一部水文史书;白鹤梁是世俗的,给黎民百姓种下幸福种子;白鹤梁是文化的,镌刻着文人雅士的咏物感怀。

 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白鹤梁就会沉没于江底,该怎么办?200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葛修润教授运用大智慧,提出“无压容器”保护方案。根据这一方案,在白鹤梁上修建起一座巨大的无压容器作为保护壳体,并在容器内注满过滤后的长江水。在容器内部,采用先进的设备及技术对长江水进行沉淀、消毒、活性炭去淤等以减少对题刻文字的侵蚀,使得白鹤梁题刻安然地保存在水中,诞生了馆藏文物位于长江水下40米的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类博物馆”。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下到水下通道,透过玻璃舷窗慢慢欣赏白鹤梁题刻,仿佛看到祖先们挥毫泼墨的潇洒与豪迈,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为白鹤梁石刻的创建者和守护者。
长江涪陵段风光(视源:浣花春雨视频号)

涪陵长江乌江交汇处夜景(视源:浣花春雨视频号)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申福建(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

供稿: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配图:方志四川

视源:游在艺中视频号 浣花春雨视频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