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建宏| 地坛 ,永远的心灵家园

 新用户21671hit 2024-05-16 发布于山东

——《我与地坛》读后感

程建宏/文
读《我与地坛》,感觉就像一位老友在跟你聊天,史铁生足够真诚,也足够坦率。他平静地跟你聊着身体的残疾,残疾带来的人生困境,倾诉着曾经的内心迷茫。他向地坛倾诉着,也在向读者倾诉着。
地坛在他心里不再是一座普通的园子,而是一个庇护所,一座心灵家园。它包容着他、接纳着他,滋养着他,抚慰着他;在地坛,他看书,他想事,他看着园子的晨起昼昏、一年四季,他见识着各种各样的生命和人生。
在慢慢体察和思考中他想明白了——想明白了人生总有遗憾,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遗憾:优雅的爱侣会衰老;漂亮的女孩是弱智;练长跑者终于获得了专业教练的认可,却错过了最佳的竞技年龄;想明白了丑女造就了美人,愚氓举出了弱智,懦夫衬照了英雄,众生度化了佛祖;想明白了欲望和生命的关系;想明白了死是不必着急的事;想明白了生命轮回,夕阳也是旭日。
史铁生也诉说着自己的痛悔和遗憾,一个内心丰富、情感细腻的人,沉浸在自己的人生困境里不能自拔,完全忽略了母亲的存在和感受。他有那么好的一位母亲,母亲有智慧,有能力真正爱孩子,她能深刻体察和理解儿子的痛苦,恨不得替他承受痛苦;她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着儿子,却也懂得儿子的人生和新生掌握在他自己手里。她鼓励儿子去园子散心读书,耐下心来等待儿子重新适应生活,自己则用一个母亲可能想到和可以做到的一切关注着儿子。偷偷地、默默地,保持合适的距离以保证不打扰到儿子,以不被察觉为限度保护着他的自尊;她从不狭隘地想着把一个折翼的孩子永远捂在自己的翅膀底下,因为她知道母亲的翅膀保护不了儿子一辈子。母亲一定可以看透了儿子正经受着生死考验,却从不向儿子索取生的承诺,对于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什么——可怕的残酷的后果母亲也要接纳,因为这是儿子走出困境所必须经受的历练。面对在二十岁的年纪上突然残疾内心极度脆弱的孩子,母亲表现得足够细心、足够坚强、也足够有耐力。她深掩自己的痛苦和担心,独自承受着煎熬,充足地保证了儿子独立思考、涅重生的心灵空间。
史铁生后悔自己当年没能顾及母亲,他当时不是看不到,而是没有精力去体会、去顾及。老天不经意间给了年轻的他那么大的一个坎儿,他全身心应对都显得心力交瘁,他的全部精力都用来思考人生,思考生死都不够用,他哪里还顾得上母亲?命运一再戏弄他,当他的小说发表了,获奖了,那个很大程度上给予他写作动力的人,那个他最想把荣誉献给的人却已经不在人世了,他再也无法与母亲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是怎样的一种大悲怆啊。
史铁生是一个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的作家,他能够细腻地感知一切,不管是外在的还是内心的。文章一开始,他到园子里看书或者想事情,他把轮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撅一杈树枝拍打驱赶那些和他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在他的笔下,蚂蚁能思考,瓢虫会祈祷,当我们看到史铁生能够共情这些弱小的生命,能够听见草木的生长,能够看到露珠滚动摔开的万道金光时,我就知道——这样一个人他深深地眷恋着生活,他是不会轻易放弃生命的。

关于史铁生与《我与地坛》

史铁生(1951年-2010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中国作家散文家

史铁生在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2010年12月31日突发脑溢血逝世。

史铁生创作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作品。2005年,其作品《病隙碎笔》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2018年9月27日,其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短篇篇目。

史铁生在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部分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

朗悦读书会,一个认真读书的地方。

以下为读书会成员们的读书心得或摘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