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同时,在处理丁固的时候,刘邦还让诸多手下前来围观,赤裸裸地“杀人诛心”。

 xianfengdui111 2024-05-16 发布于河北

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郦食其

何为帝王之心,很多人都不理解,或许从刘邦身上发生的一件事情就能看出来。楚汉争雄的时候,有一个人救了刘邦,但在西汉建国之后,刘邦却毫不犹豫地杀了他,而且还没有丝毫的愧疚。

更离奇的是,对于此事史学家司马光不仅没有吐槽刘邦,反而还夸赞他的行为。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情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睢水之战的大败

众所周知,秦朝灭亡之后,中原大地并不安静,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争霸拉开了帷幕,这一场战争一打就是4年,也创造了许多传奇的故事,比如彭城一战、睢水大败。

话说,靠着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刘邦从巴蜀打回了关中,并且逐鹿中原、攻入了彭城。看着意气风发的刘邦,许多的诸侯都开始向他投靠,一时间刘邦拥有了一支56万部众的大军。

看着自己的军队,刘邦也骄傲了,占领彭城后每天饮酒作乐,没有任何的防备,好似无人是自己的对手一般。而他,在后来也为自己的骄傲尝到了苦果。

远在齐地的项羽,带着三万精锐夜以继日地杀至彭城,使得刘邦手足无措,混乱中56万大军根本难以组织像样的反击。最后,56万大军被项羽一击即溃,睢水为之断流。

可以说,彭城之战刘邦败得很惨,不仅自己在巴蜀的家底被打光了,就连许多投靠他的诸侯,也被项羽击败了,可见项羽有多厉害,这也是巨鹿之战后他的又以历史奇迹。

当然,事情发展到了这里还没有完。获胜后,项羽便派遣大军四处追击逃跑的刘邦。当时,刘邦坐着夏侯婴的马车逃跑,可因马车里有他的家人,行军速度非常慢,最后被楚军“咬上”了。

为此,刘邦不得不将孩子丢下马车,想自己独自逃走。幸亏夏侯婴舍身相救,这才没有让刘邦儿女死于乱军中,这也使得他们没能逃出丁固的追杀。

危急关头,刘邦对丁固说:“咱们都是圣贤之人,怎么能相互残杀呢?”或许丁固也有自己的想法,便放了刘邦一马,也正是这样一番操作改变了项羽的一生,还有他自己的命运。

刘邦杀丁固

彭城之战是刘邦遭受最大的惨败,也是在此后使得刘邦再也不敢小瞧项羽,与他打起了拉锯战。汉军靠着关中的屏障,粮草后勤都比较近,楚军则是“劳师”,逐渐被刘邦给拖垮了。

就这样,项羽在拿刘邦没有任何办法的情况下,两人提出了和谈。奈何,和谈虽然成功了,但刘邦却出尔反尔,等项羽撤军时,再后面追击他的大军。

当时,攻守之势异也,项羽只能带着兵马不断向大本营逃去。可惜的是,他深陷韩信的陷阱,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使得楚军军心尽失,项羽失去了最后的反击机会。

乌江边上,战败后的项羽,无颜面对江东父老,选择自刎而死,截止到此时刘邦取得了全面胜利。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刘邦也开始了自己“赏善罚恶”的行动。

对于项羽,他进行了厚葬,项羽身边的许多人,他也都善待了,比如项伯。哪怕多次想杀刘邦的季布,刘邦也是不计前嫌并重用了他,多年后季布还挽救西汉于危机之中。

面对曾经的仇人,刘邦都能够放他们一条生路,可面对曾经的恩人,刘邦却直接杀了,这个人就是咱们上述所提到的丁固。不是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吗?为何刘邦逆天而为呢。

刘邦为何要杀这位恩人

看到了这里,可能很多人认为刘邦忘恩负义,就如同他对韩信一样。其实,真实的情况并不像表面那样简单,如何来形容此事呢?“帝王之心”最为合适。

话说,早年打仗的时候,若是丁固能够投降刘邦,他绝对不会杀丁固,因为这样才能够笼络人心,使得项羽一方的人不断地投靠自己。

然而,战争平定了,刘邦得了天下,局势不一样,上位者想的就不同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成为皇帝之后的刘邦,他最想看臣子如何对待他,毫无疑问就是忠诚,而不是背叛、反叛。

怎么做才能够如此好呢?杀鸡儆猴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手段。彭城大败时,虽然丁固救了刘邦,但是却等于背叛了项羽,刘邦杀了丁固就等于是在告诉身边的人:“你们不要背叛我,否则的话,丁固就是你们的下场......”

处理丁固时,刘邦给他安的是什么罪名呢?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同时,在处理丁固的时候,刘邦还让诸多手下前来围观,赤裸裸地“杀人诛心”。

说完了丁固,咱们再来看看另一个反面教材,也就是雍齿。雍齿早年曾反对过刘邦,甚至还在他背后“捅刀子”,但刘邦不仅没有处罚他,反而还对他封侯拜相,这是为何呢?

西汉建国之初,很多人都在一起商量事情,刘邦看到这一景象不知其中原因,他便问张良为何?张良告诉他,这些人都是在密谋如何造反,刘邦一听非常害怕,又问为何?

张良告诉他,这些人有功臣,但也有你曾经的对手。如今,你当上了皇帝,他们也不知道你如何对待他们,所以在一起商量后路。听到这个解释,刘邦大惊,急忙向张良询问办法。

当时,张良告诉刘邦,你找一个你最痛恨的人去封赏他。那么,这些人就会觉得,你连最痛恨的人都封赏了,定然不会追究他们的过错,如此危机便化解了。

后来,刘邦就封赏了他最痛恨的雍齿,一场潜在的宫廷政变悄无声息地消失了。由此来看,君王做一件事情并不考虑“道义或者非道义”,而是考虑是否对自己的统治有利,丁固也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刘邦这样的做法,前面之后的史学家司马迁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祸己,犹以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子孙享有天禄四百馀年......”

这句话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杀了丁固一个人,便能够让天下臣子知道“忠”是什么东西,不会“怀私”,如此一来,才有了后来400年的大汉天下。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深度好文计划#

举报/反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