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手法,说它“调百病”也不为过,0~14岁都要做一做

 刘双喜的图书 2024-05-16 发布于北京

如果在我的公众号搜索“捏脊”,会弹出上百篇文章,并且内容涉及的面非常广。积食、厌食、过敏、鼻炎、出虚汗、体质差、不长个等等文章中,都讲到了捏脊这一手法。

作为小儿推拿日常保健最常用到的手法之一,说捏脊能够调百病也不为过。捏脊捏得好,可以帮助孩子吃得香、睡得好、长得高。0~14岁的孩子,只要条件允许,家长都可以常给他捏脊,非常有益。

但是也有不少家长对捏脊有疑问:怎么捏?什么时候捏?需要天天捏吗?多大的孩子可以捏?孩子不配合怎么办?…… 今天就跟大家详细讲讲捏脊。

图片

捏脊分上下

补气、滋阴有差别

捏脊,在民间叫“擀皮”,也叫“捏背”、“提背”、“捏积”。

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中记载:“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这是捏脊疗法最早的记载。

经过1000多年的反复验证,捏脊对孩子保健防病的效果早就被大众所认可。捏脊捏得好,的确可以让孩子吃得香、睡得好、长得高,所以,从小婴儿开始,很多医生、家长就开始给孩子捏脊。

那么,捏脊到底有什么用?不少家长知道捏脊可以提升阳气,但这只是其一。根据捏脊的方向不同,其作用效果是不同的:

· 上捏脊(从下往上捏):是补阳法,主要作用为升提阳气、温肾健脾,适合虚寒证。

图片

· 下捏脊(从上往下捏):是滋阴法,主要作用为滋阴补气,常用于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

图片
图片

上捏脊or下捏脊

 孩子该如何选择?

捏脊疗法,用于治病或日常保健均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家长可以这样来灵活选择运用:

孩子体质没有明显偏性:上下来回捏

没有生病、体质正常的健康小孩,日常也可以常捏脊来保健。

捏脊是在后背的督脉和膀胱经上操作的。督脉主一身之阳气,其两旁的膀胱经是人体循经部位最广的一条经脉,五脏六腑所有的背俞穴都位于膀胱经上。经常捏一捏,孩子阳气足、脏腑强,气血运行通畅,不但不容易生病,还可以促进生长发育,长得更高更结实。此外,脊柱一穴上通脑髓,常常捏脊,醒神益智效果佳。

这种情况下,捏脊建议来回捏。先上捏脊,再下捏脊,这样可以补阳而不上火、使脏腑调和。具体捏几行,后面会讲到。

孩子虚寒症状明显:以上捏脊为主

经常生病、有各种问题的孩子多是体质虚寒的。

具体表现有:脸色偏白或偏黄,总是精神不足,容易出汗,容易反复感冒咳嗽,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容易拉肚子,一吃生冷的更严重,平时比较怕冷,手脚偏凉,遇冷容易鼻炎发作,舌苔淡白,夜尿多甚至遗尿等。

这样的孩子调理重点在温补阳气,所以捏脊以上捏脊补阳为主,视情况可以辅助操作下捏脊。

孩子上火、阴虚火旺:以下捏脊为主

如果孩子有比较明显的上火症状,比如:口干、口臭、口舌生疮、夜啼、脾气暴躁、睡觉总是不安稳、翻来翻去、出汗较多、大便干结、便秘等,或者平时手心脚心比较热、容易烦躁不安、口干咽燥、饥不欲食、面部烘热等,此时就该下捏脊滋阴为主,上捏脊补阳为辅。

如果依然觉得不好判断,也可以来回捏,自己灵活调整。孩子需要以补阳为主的,可以选用上行多,下行少;如果孩子需要滋阴为主,可以选上行少而下行多,这样的一个比例要求。

图片

正确捏脊,需要掌握这几点

捏脊虽说对辨证的要求不是非常高,但想要达到更好的保健和治疗效果,还是需要掌握正确的时间、手法、方向、次数等。

捏脊的时间

无论是滋阴为主的下捏脊,还是养阳为主的上捏脊,都可以在白天做;而晚上只能做下捏脊,不要上捏脊,以免升阳太多,孩子难以入睡。

具体来说:

①捏脊作为补益保健手法操作时,建议大家在上午操作,而且在早晨起床空腹的时候做最好。此时自然界的阳气处于升腾的状态,小孩子的感应能力也是最强的,这时候捏脊,补益效果1+1>2。

②如果孩子有阴虚的情况,或需要滋阴的孩子,一般建议在晚上给他做下捏脊。

③白天其他时间捏脊,要在饭后2小时以上,以及孩子精神状态良好的时候。

捏脊前的准备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抗拒捏脊。确实,有的孩子对疼痛耐受力比较差,或者有些孩子肌肉僵硬,阻塞严重,可能会受不了捏脊的疼痛。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把力度稍稍减轻一点,或者操作途中稍微停一下,但手指不要放开,缓一下再继续,同时一定要做好捏脊前的准备工作。

捏脊前的准备:让孩子趴在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年龄较小不能配合的孩子,可以趴在家长腿上操作。捏脊前在孩子背部做3-5分钟的按揉,使局部的痛阈提高,让孩子对疼痛没有那么敏感,同时可减少对皮肤的损害。

捏脊的手法

手法一:三指捏法。拇指在后,食中两指在前,三指对捏手势。

图片

具体操作:拇指指腹与食、中二指对应用力,捏住小儿脊柱两侧肌肉,两指向后捻动,同时拇指向前推动,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点。两手交替推而碾之。可从尾骶骨处开始,和缓地向上推移,至大椎穴处为止。

✔ 手法二:二指捏法。拇指在前,食指屈曲在后。

图片

具体操作: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相对,夹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点,拇指走行于后正中线督脉上。从尾骶骨处开始,逐渐向大椎穴处推移。

两种手法中,家长可以在选一个自己顺手的来操作,操作时注意几点:


1、动作要轻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匀;

2、开始时力度轻,再逐渐加力度,让孩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3、捻动推进时,应直线向前,不可歪斜,中途也不要松开皮肤;

4、最后两遍可给孩子加强刺激,每向前捏三次,稍用力向上提一次,即“捏三提一法”;

5、结束后以食、中、无名三指指端沿脊柱两侧向下梳抹放松;

6、操作过程中,注意避风寒;

7、注意使用介质,可以用润肤乳、菜籽油、精油等。有些精油由特殊的原材萃取而成,本身就有调理体质的作用,能够实现推拿+介质=1+1>2的效果。

捏脊的次数

捏脊操作中,通常大家所说的“一次”“一遍”,专业术语为“一行”。

不同年龄的孩子对捏脊的敏感度不同。一般来说,年龄越小越敏感,所以随着年龄增长,捏脊的行数要相应增多。

● 0~3个月:不适合捏脊,可以做脊柱和背部的抚触,可以每天做,力度要很轻柔。

● 3个月~2岁:每次捏6行左右,可以上捏3行,下捏3行。

● 2~6岁:每次捏9行左右,可以上捏6行,下捏3行。

● 6岁以上:每次捏15-20行左右,也可以上捏9-10行,下捏6-10行。

上3下3、上6下3、上9下6,基本就是按照这样一个比例操作的。不过,这个次数也不是固定的标准,也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决定。如正气虚表现为阳虚的孩子,上捏脊次数就稍多点,偏阴虚的孩子,下捏脊次数可稍增加,以此类推。

一般每天捏一次即可,每次捏的时间不要过长,以免孩子产生耐受,效果就不好了。

图片

捏脊的儿推配方

调理孩子诸多问题

捏脊疗法,说它能够调百病也不为过。不过,生活中遇到孩子的很多常见问题,还是最好通过捏脊和其他特定手法的配合,综合调理会更好。

● 消化不良、吸收不好、胃强脾弱:捏脊+补脾经、清肝经、逆运内八卦、摩腹;

图片

捏脊

图片

补脾经

图片

清肝经

图片

逆运内八卦

图片

摩腹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疳积、厌食症:捏脊+掐推四横纹;

图片

捏脊

图片

掐推四横纹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小儿遗尿:捏脊+补肾经、摩小腹;

图片

捏脊

图片

补肾经

图片

摩小腹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捏脊+肺俞穴、脾俞穴、定喘穴;

图片

捏脊

图片

肺俞穴

图片

脾俞穴

图片

定喘穴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慢性腹泻、脱肛:捏脊+补脾经、推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

图片

捏脊

图片

补脾经

图片

推大肠

图片

摩腹

图片

推上七节骨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早产儿、生长发育迟缓:捏脊+补肾经、摩小腹、补脾经。

图片

捏脊

图片

补肾经

图片

摩小腹

图片

补脾经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以上操作手法中的捏脊,通常都是上捏脊。

最后,说说不适合捏脊的情况:

● 背部皮肤有烧、烫伤,有湿疹等皮肤病及皮肤感染;

● 严重心脏病、急性传染病等;

● 疲劳、精神状态不佳时;

● 正在发热或实热之证明显的情况。比如实证积食、便秘、小便黄、口气臭、舌苔黄腻、咳嗽痰多色黄等,有明显实热证时,不适合捏脊,以免阳气过盛,助长热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