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养生 | 小儿捏脊最强贴(有图又文有视频)

 lin-lian 2015-12-26


【主题词】传承岐黄薪火,弘扬经典魅力。


【编者语】

之前推送过关于小儿推拿的一个专题,受到很多年轻妈妈的欢迎。的确,关于维护宝宝的健康,除了医生,做父母的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的。所以我们搜集整理了一些关于小儿捏脊的整套资讯,相当靠谱,希望能帮到我们年轻的妈妈们!

…………………………………………………………………………………


一、捏脊禁忌:


1、不得生硬用力,令孩子惧怕


2、不得饭后1小时内捏脊


3、高烧、高血压要从上向下捏(倒捏脊)。


二、关于捏脊的说明:


1、捏脊能解决的问题:孩子吃饭不香、便秘腹泻、睡卧不宁、贫血、四肢冰冷、发育缓慢、体弱多病等。


2、一般人被提拉时会发出啪啪的响声,这就叫做“积”,所以小孩子捏脊也叫捏积。


3、人体前身为阴后背为阳。捏脊捏的是后背,是大补阳气!就是倒捏脊也是在后背上啊,是在补阳气的基础上,补中有泻。所以不要怕倒捏脊!适应之后,还是要一律向上捏的!


4、关于冬不捏脊的说法:小儿为木气时代,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不足捏脊第一提振脾胃之气,强力补肾。小儿正处于发育迅速阶段,一定要脾胃运化好、肾气足!所以,所有小儿都应该捏脊。冬不捏脊的说法只适合完全健康,阴阳完全平衡的小儿。


5、平时保健的捏脊,最好在早上或者饭前饭后一小时。晚上睡前捏脊也行,但睡卧不宁的孩子要提前捏!


6、倒捏脊手法:高血压、高烧(39度、39.5度以上)的捏脊的方向是从大椎到长强,即反向捏脊(倒捏脊)。甚至沿着肋骨向两旁做八字捏脊。


7、体弱的孩子可以上午捏脊,晚上搓王佑三药膏,从大椎开始向下来回搓督脉,搓红搓热,尤其多搓长强穴,可起到强力补肾的作用。


三、捏脊后出现的异常状况处理方法:


1、捏脊后更闹的孩子(睡觉仍然不好,吃饭仍然不香),可能是经络堵的历害的,需要先揉风池玉枕关一带---三天(从耳后高骨后的坑一直揉到风池。风池是胆经关口,非常重要,多揉对眼睛也有好处),每天5-10分钟,全都揉开再倒捏脊(倒捏脊同下第“2”条,还是要慢慢回正的)。


2、舌尖发红、舌苔发黄并夜卧不宁的孩子,捏脊之后情况可能会加重捏脊改为两遍向下三遍向上捏,或者三遍向下两遍向上捏。“一、二、提!一、二、提!”的手法可以改为从上向下时提。更严重者(极少数)可以五遍都从上向下捏。慢慢从三下两上到二下三上到一下四上。。。以此类推,直到习惯为止(倒捏脊和正捏脊二捏一提的方式一样,同样是截止胸肋处往上不能再提,因为那里接近心脏了


3、捏脊后背部发出小疹子的孩子,脾胃不好,有湿气。清大肠,小清天河水各15分钟,揉肚角,调肠胃。


四、何时需要捏脊:


1、脾胃不好(特征)小黄毛、枕秃、胃口不佳、抽筋―――正捏脊(补脾),西医讲这些症状都是缺钙所致,但中医来讲钙片、维生素等都是苦寒之药,需要用阴气去吸收,会伤人之根本。给孩子补脾,正阳气,孩子的脾胃健壮了,睡觉香,胃口好,自然不会缺钙。


2、所有推拿都以捏脊收尾以正阳气;


3、游泳后捏脊去寒正阳气;


4、实热或高烧40度以上的孩子退完六腑后,需要捏脊补上(六腑是寒穴,不可以轻易使用);


5、积食的孩子,推拿手法:足三里、拍/刮肘窝、搓四横纹、掐四缝、清大肠、下推七节骨,捏脊(前面的穴位请百度);


6、积食呕吐的孩子:清脾、清大肠、捏脊


7、吐奶历害的/爱呕吐的孩子(说明脾胃功能弱,无法控制这个闸门):揉板门、补肾经、捏脊


8、寒泄推拿手法:平肝、补脾、捏脊(不能清肺)、补大肠、盐炒花椒热敷肚脐20分钟(舌苔白的)、手心放在孩子肚脐上随肚子起伏5-10分钟;


9、中耳炎(鼻炎引起的/虚火在上)治疗方法

1)、佑三软膏 涂棉签至耳朵里搓;

2)、平肝清肺、小清天河水、下推脊柱、倒捏脊

3)、红肿的: 芦荟或仙人掌捣烂敷耳朵周围;或双料喉风散涂耳朵-消炎的;


10、糠尿病(成人):捏小腿36下,倒捏脊、撞墙;


11、高血压(成人):倒捏脊一个冬天;


12、腺样体肿大:捏脊、结合鼻炎手法(鼻翼两侧上下搓、脖梗处有结节的全揉开)、结合佑三含舌根。


五、捏脊要点:


1、数量:

每次‘三捏两提’—共捏五遍,每天一次。体弱多病者,根据情况可捏7-9遍,甚至每天两次。


2、捏脊手法:

A、第一至三遍:从尾骨尖开始向上滚捏(或者叫擀皮)一直到大椎,提拉一两下后,双手反手向下,紧贴脊柱抹下去直到尾椎骨,开始第二次捏脊,共捏三遍。记住:到大椎一定要提拉。每一趟上去后都要用手掌从大椎处沿脊柱两侧抹下来。即从夹脊穴下来,可以平补平泻。


B、第四第五遍:从尾椎骨开始,捏起肉先提拉一下,然后开始“一、二、提!一、二、提!”即左右手各向上捻一下就要提拉一下。提拉到肋骨就不要提了(上面是心脏位置了),继续捻上去到大椎如前所述。

======================

以下为娜娜给贝贝捏脊时自拍的视频:


======================


六、常用穴位:


【龟尾】

  [位置] 在尾骨端。

  [操作]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功用] 调理大肠,消炎,止泻通便。

  [主治] 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肺俞】

  [位置] 在第3胸椎棘突下缘(3胸椎与第4胸椎间)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 用两拇指或用示、中二指揉两侧肺俞,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100次,称分推肺俞,或称分推肩胛骨。

  [功用] 益肺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 发热,咳喘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脊柱】

  [位置] 自大椎至长强呈一直线。

  [操作] 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捏35遍,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功用] 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

  [主治] 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


  

【天枢】

  [位置]肚脐旁2(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的按揉,揉50~100次。

  [功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疏导大肠,理气消滞。临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患。

  [主治]腹泻、腹胀、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乱


【腹阴阳】

  [别名] 腹。

  [位置] 在中脘穴与两胁下之软肉处。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分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功用] 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主治] 腹痛,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患。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


【膻中】

  [位置] 在胸骨上,两乳头连线之中央,属任脉

  [操作] 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椎至乳头名分推膻中

  [功用] 膻中为气之会穴,居胸中,推揉膻中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 主治] 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呕吐,气逆,咳喘,痰鸣等症


附小儿常用推拿穴位:


头面常用穴位:

1、天门: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2、坎宫:自眉头至眉梢成一线

3、太阳穴:两侧眉后凹陷处

身体常用大穴:

1、大椎: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简单点,宝宝低头时,可以摸到宝宝颈部最高的一个骨头,这个下面就是了)

2、肺腧: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两个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胸椎相交处)

3、膻中:在身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五指上的基本穴位(常用穴位)

1.阴掌(手心穴位):

A、拇指外侧:脾穴(从指尖到第一关节)、胃穴(从第一关结到第二关节,有说到大鱼际);

B、食指外侧:大肠穴;

C、食指内侧:肝穴;

D、中指内侧:心穴;

E、无名指内侧:肺穴;

F、小指:(从指尖数第一关节缝)肾穴也叫夜尿点;指尖为肾顶、外侧为小肠穴;

G、手心:内劳宫(与外劳宫相对);

F、八卦:(手心半径,外三分之一处,看图)。

G、四缝:2345指的第二关节(中间关节)横纹处

H、掌小横纹:五指根下,第一手掌横纹一带。

I、掌根:小天心。


2.阳掌(手背穴位):

A、外劳宫(手背三四掌骨之间,二分之一处)

B、二人上马穴:简称‘二马’(手背四五掌骨之间,二分之一处稍偏指尖方向一点);

C、一窝蜂(或乙窝蜂,手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D、二扇门(中指指根两侧凹陷处)。

3.手臂:天河水(小臂内侧尺桡骨之间。从掌根向肘窝为小清天河水;反之为大清天河水)、退六腑(小臂下方或后方,从肘尖到掌根小指方向推,可以直推到第五指外侧、上三关(小臂前方或上方,拇指外侧,从掌根向曲池穴推)。



只要手法正确,孩子会非常享受,每天主动要求捏脊!另外,成人捏脊的效果也超好!大家孝敬父母,夫妻互捏,呵护宝宝,一起来捏脊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