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燕侠:京剧舞台语言改进的一点体会

 cxag 2024-05-16

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推送 精彩消息不再错过

 最近看到《戏剧报》上王志勤同志发表的《中国京剧院建院十周年的一篇文章里,说到京剧院演员学习课里有字韵这项辅导课,我看了很高兴。这对演员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课。

 由此我就想到,京剧的语言能不能同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工作联系起来呢?我觉得传统戏曲所使用的语言,由于历史性的内容和音乐性的形式,在语音和词汇上本来是不很容易完全使用普通话的,更不可能完全适应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要求。

 但是根据我从事京剧舞台生活十几年的经验体会,我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就是在不损害京剧原有的传统表现形式下,对舞台语言加以适当的改进,还是可能的。

 比如,在台词方面,什么“莲花宝”“马走战”“地溜平”这样的台词就很可以修正。

图片

赵燕侠之《玉堂春》


 传统剧目里部分念“京白”的角色,如丑角、花旦、花脸,在台词里常常夹杂着土语,特别是在玩笑戏里最多,像这些土语(多半是北京旧有的土语),大多数已被现在人民的生活纯化,在今天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气氛下,听到这些土词土语更是刺耳。

 像这样的“京白”完全可以逐步向普通话靠拢,使用多数人能懂的普通话,让更多的观众能够听懂,这也就能对汉语规范化起到促进的作用。
 
 再说以京剧形式来演的现代戏目,像我们演出的《白毛女》和《爱甩辫子的姑娘》这两个戏,全部台词里没有“韵白”,使用的完全是“京白”,尽管同实际生活里的语言还有些不同,可是它已经很接近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要求,并且已经起到推广普通话的桥梁作用。

 这样的做法,很可能有人说成只是话剧加上唱工,失掉了京剧传统的舞台语言形式,可是我认为,这样做并不致于损害京剧传统形式。

图片
赵燕侠之《白毛女》

 因为在以传统形式演的现代剧中,所扮演的是当代人物,知果要同演历史剧角色一样地完全使用韵白,那就会使人觉得非常生硬。
 
 据我所听到的观众的反映,有人认为我的唱法是革新,或者说成是突出了京制旦角的吐字和唱法,因为他们觉得字字都能听懂,可是也有人说我这样的唱法不象京剧。我的体会并不如此,因为我的唱念并没有脱离京剧的传统,我只是在京剧旦角唱法的原有基础上改进了一下,并吸收了兄弟剧种的腔调来丰富它而已。
 
 这里虽然不是谈演唱问题,而是语言问题,但是演戏同语言是分不开的,问题是要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演唱,这在今天虽然大家意见还有分歧,可是努力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

图片

赵燕侠之《荀灌娘》


 我认为京剧既然或多或少还有它一定的地方局限性,那么,使用今天都懂得的京音就不能说脱离京剧传统形式,更说不上损害京剧原有旦角的唱念。十几年来,我就是按照这个方向来努力的,久而久之,才形成了今天的唱法和念白,当然,这也是根据个人的嗓音条件不断地锻炼才形成的。
 
 这里只是就我个人一点肤浅的认识,来谈谈对京剧舞台语言改进的意见,不正确的地方,希望大家共同讨论。
 
 一九六〇年一月

(《我的舞台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