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老旧小区“装修”的人

 神州国土 2024-05-16 发布于河北

5月14日,北京清大原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师曹兆雷(左一)到改造后的邯郸棉三小区回访,小区居民为舒适的居住环境点赞。曹兆雷供图

改造前的保定先锋机械厂小区入口。(摄于2023年3月5日) 王天一提供

改造后的保定先锋机械厂小区入口。(摄于2023年10月20日) 王天一提供

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 通讯员 耿向卫 王宝松

【阅读提示】

近日,我省公布了45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优秀设计方案。

2021年至今,我省连续三年开展老旧小区改造优秀设计方案案例征集活动,共评选出110个优秀设计方案。

这些优秀设计方案,出自众多建筑设计师之手。

在这项为老旧小区“装修”的工作中,建筑设计师们要倾听老旧小区居民“急难愁盼”,从专业角度出发确定改什么、怎么改,其中一些人还以“驻场设计师”的身份,跟进小区改造施工全过程。

他们既是对老旧小区不便感同身受的“居民”,又是将居民带入现代生活方式的“桥梁”,更是挖掘小区社区功能的“向导”。

我是“居民”:对老旧小区存在的问题感同身受

5月5日,沧州任丘市供应小区。一场雨断断续续下了一天多,但小区内路面并没有明显积水。

供应小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末,有33栋楼1100多户。小区地势低洼,路面比周边道路低1米多,曾经逢雨必淹。

“这个小区,居民反映最大的问题就是内涝。”负责供应小区改造的建筑设计师、中土大地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周洁,第一次到小区,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楼楼道过水的墙体和因潮湿滋生的成片菌斑。

和供应小区一样,很多老旧小区没有雨污分流系统,有的排污管道还是老式的盖板沟。因此,管网改造,是基础改造的重头戏,也是建筑设计师的“必答题”。

“这是藏在地下的'里子’工程,改得好居民'看不见’,改不好反而'看得见’。”接手改造之初,周洁就下决心,“哪怕什么都不干,也得把排水解决了。”

在雨污分流管网设计之前,周洁和团队的设计师们要先干一项体力活——掀井盖。

“小区的井盖,铁的、混凝土的,五花八门,总共百十来个。打开后那味道可真上头。”周洁说,为了高效作业,他们甚至专门焊了一个掀井盖的钩子。

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小区原有管道数据时间过于久远,并不能作为设计依据,设计师要亲自把管道高程、管径大小实测一遍,才能放心制图。

因为供应小区地势低,常规的将雨水管线接入周边道路管网的方法根本行不通,设计团队想出一个“狠招儿”——直接在小区加装了三个大马力的雨水提升泵,把小区积水直接抽到市区管网里。

如今,管网改造完成已经一年,供应小区已经经过多场大雨的考验,彻底告别了内涝之苦。

“工作中我们是设计师,生活中我们都是各种各样小区的居民,面对老旧小区让人头疼的种种问题,很难不共情。看着过去被淹成'喷水池’的小区现在不积水了,我们和居民一样舒心。”周洁说。

小区改造设计方案要想让居民满意,设计师们首先要将自己带入“居民”的角色,有的甚至干脆“搬”进了小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派出的“驻场设计师”王天一,在保定莲池区先锋机械厂小区施工的半年多时间里,就一直在小区办公。

先锋机械厂小区建于1989年,有30栋楼1700余户,常住居民约4000人,2023年4月起施工,到10月完成老旧小区改造。

“改造前,小区就像一件旧衣服,到处都是补丁。”王天一找出当时拍摄的照片——路面坑坑洼洼,停车“见缝插针”,楼前是居民开辟的菜园子,楼后是私搭的小棚子。

前期调查中,小区统计出违建和杂物占地共18644平方米。

一边是大量违建和杂物占地,一边是小区车位紧张。改造前,小区只有290个车位,约每6户一个,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小区的一位老人向王天一吐苦水,“因为不好找车位,住在外面的孩子们都不愿意回来吃饭。”

停车难,是老旧小区改造中面临的共性问题。违建拆完,腾出的空间,设计师通常要优先布局车位。

“改造完后,我们给小区加出了310个车位,车位数量翻了一倍多。”王天一对现在的停车资源非常满意,他想,那位盼孩子回家吃饭的老人应该也会很高兴。

北京清大原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师曹兆雷是石家庄人,在邯郸复兴区棉三小区、棉四小区改造设计中,他的身份也是“驻场设计师”。

在他看来,建筑设计师不仅是小区“居民”,还应该是“家人”。

棉三、棉四小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共29栋楼,2021年实施了老旧小区改造。

和许多老旧小区整体低洼不同,棉四小区的19栋楼分布在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上,地势落差有两三米,三级地面之间的步道,是一段段没有扶手的台阶。

“这些台阶对于年轻人可能不是障碍,但小区80%以上居民都在60岁以上,其中一半以上还是独居、空巢老人,年年都有老人在上下台阶时摔倒。”曹兆雷说。

改造前,曹兆雷曾看到一位老大爷,用手扶着腿吃力地上台阶,迈一阶喘口气。

“那背影好像我爷爷。”一瞬间的触动,让曹兆雷开始思考,“如果是我的爷爷奶奶住在这个小区,我该怎么去改造它。”

最终,棉四小区所有台阶步道旁,都增加了适老化坡道路面——带扶手的“之”字形无障碍通道。它们将棉四小区所有楼栋串联起来,老人们不必上一个台阶,就能从小区入口到达楼栋门口。

我是“桥梁”:为老旧小区引入现代化生活场景

在复兴区棉三小区的中心位置,有一块一百余平方米的三角形高台,因为比小区路面高出1米多,在改造前是小区内一块非常“鸡肋”的公共空间,高台上只有几棵龙爪槐和法国梧桐,居民主要用于停放自行车。

“像这样有活动场地但空间利用不充分的情况,在老旧小区很常见。”曹兆雷说,这就造成老旧小区普遍缺乏能健身、能休闲、能娱乐的公共活动空间。

怎么改造呢?起初,居民们要把高台铲平的呼声很高,但考虑到高台处在车流穿梭的主动线上,曹兆雷认为,有高差的高台做公共活动空间,反而可以对居民实现一种“软隔离”保护。

经过认真规划,一套不拆高台、变劣势为优势的设计方案出炉了:高台四周种植灌木强化软隔离带的边界,内部环高台加装休闲座椅,增加儿童娱乐设施、健身设施,同时在两处入口增建无障碍通道。

如今,这块曾经“鸡肋”的空间实现了闹中取静,成了小区人气最旺的娱乐活动休闲区。

这些盘活闲置公共空间的改造设计,不仅增加功能、美化环境,而且通过一点一滴的设计,将居民带入现代化的生活场景之中。

而建筑设计师,就是连接传统和现代的“桥梁”。

王天一在保定还参与了街里小区的改造工作。改造竣工后,一次去小区办事,他远远听到自己设计的“唱艺园”内,传出老人们的歌声。

这块不足20平方米的小空间,曾堆满居民的废旧沙发、杂物,考虑到小区还没有一块专门的互动娱乐场地,王天一将这个原本满是垃圾的死角设计成了小型表演舞台。

“没想到老人们真地用了起来。听到歌声的那一刻我真有点激动,我们的专业设计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居民们的生活。”王天一说。

除了规划娱乐休闲的公共空间,设计师们还将现代社区交通系统的规划理念植入老旧小区,优化居民出行和活动的动线。

“老旧小区基本没有动线的概念,人车混行,步行系统、车行系统、健身步道都是一条道。”今年,周洁接手的沧州另一个老旧小区改造设计项目邮电小区,就是这样的情况。

在邮电小区的改造效果图上,小区的地面色彩斑斓,黄色、白色、蓝色,不同的色带、色块,勾勒出小区的主要车行通道、次级车行通道、慢行步道和停车区域。小区正门入口处,也设计出了车行、人行两个闸机。

从杂乱无章、乱行乱停,到各行其道、井然有序,老旧小区居民的交通出行秩序,也在改造后发生了变化。

在老旧小区改造设计中,还有一些很有现代化的设计理念,被建筑设计师注入其中。它们有的大而无形,有的小而具体,却都非常科学人性。

小区的整体改造有一个原则——保有小区原有的氛围感。

“设计学上一个专有名词,叫'场所精神’,在小区改造的语境中,我们把它理解为居民在长期居住过程中,对小区萌生的熟悉感、归属感和认同感。”王天一说。

王天一以老旧小区刷墙为例,一些居民觉得,最好能“焕然一新”,但这并不是建筑设计师们追求的,因为太大的改变,往往会给居民带来陌生感,“让家不像家”。

而这种人性化的设计考量,也浓缩在一张小小的休闲座椅上。

周洁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常用到的是防腐木座椅,高约43厘米,座椅上加装辅助起身的把手。

“它的优点是成本低还耐用,比石材便宜,冬天不凉,夏天不热,这个座椅高度和配套的扶手,都能方便老年人起身。”周洁说。

在棉三、棉四小区设计改造中,曹兆雷大量运用了曲线,大到小区各处花池子的石砌围挡,小到儿童活动区塑胶地板的彩色图案,都是曲线。

“折线在视觉上更多传递出的是呆板、坚硬、冰冷,曲线则更灵动、柔和、温暖,而且坚硬的棱角通常存在更大的安全风险。”曹兆雷解释。

上述这些可能连居民都注意不到的细节,其实都是建筑设计师们一次次把人带到现代化的生活场景中萌生的设计“彩蛋”。

我是“向导”:挖掘小区社区功能的更多可能

在建筑设计师们看来,基础的道路、管网铺好了,停车场、动线规划好了,居民们也有了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对于常规的老旧小区改造,如果一百分满分,已经能得八十分。

那么,剩下的二十分是什么?其实是社区功能的拓展。比如食堂、书屋、健身房、社区服务站、文化展窗展馆……总之,包罗万象,建筑设计师们尽可以发散思维。

先锋机械厂小区改造后,增加了社区食堂、社区书房、社区集市,原有的社区医院、公共浴室、便民超市也跟着做了一次装修升级。

社区食堂,是由一座面积不到一百平方米的废弃小库房改造而成。

“当时库房的屋顶塌了一大半,里面堆满了杂物垃圾。居民们想拆掉重建,但我们的想法是合理利旧。”王天一说。

最终,库房加装了钢结构的顶棚,内部再经过装修,一座社区食堂建成了。食堂开张营业后,王天一还特地去吃了一顿大锅菜。

供应小区内一座2000多平方米的废弃食堂,则根据居民需求,被翻新成了一老一小的日间照料中心。

“我们对物理空间的改造,其实是打基础,是抛砖引玉,基础条件具备了,小区才有引入社会化养老、托管服务的可能,从而扩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周洁说。

无论是库房变食堂,还是食堂变老幼照料中心,建筑设计师们其实都在承担一个更新的角色——向导。他们在不断挖掘社区功能更多的可能性。

建筑设计师的这种发掘,也不约而同指向了小区文化内涵层面。

供应小区,是华北油田的职工宿舍小区,挖掘小区的石油文化,周洁和设计团队将小区的中央活动区设计成了“会战道主题公园”,传承“铁人”精神。

公园内,石油钻井模型“磕头机”格外引人注目,文化展窗内,还图文并茂地再现了华北油田会战的历史场景,讲述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光辉岁月。

在棉三小区的阳光服务中心,则有很多白色梭形装饰物——棉纺厂纺织用的梭子,通过建筑设计师之手,被提炼成小区的文化符号。

“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很多年轻时都在纺织行业工作。我们曾挨家挨户征集棉三、棉四老厂区的照片,展示出来之后,老人们看到老工厂的风貌,都激动不已。”曹兆雷说。

先锋机械厂小区,也有属于自己的历史记忆——住在这个小区的,很多都曾是河北先锋机械厂的工人,这家工厂在20世纪60年代曾是华北最大的常规兵器生产厂。

如今,属于先锋机械厂的辉煌记忆,被整理集纳在了社区文化展览馆和展廊里。住在小区里的老人们发现,展览馆建好后,吸引了小区附近河北农业大学的很多年轻人参观,他们会在展览馆里驻足,认真了解那段尘封的历史。

“老旧小区的改造设计,不仅要将居民带入现代化的生活场景中,还要注重还原时代中的元素,留住一段段独特的历史记忆,这同时也是在保留现代城市的乡愁。”周洁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