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省金华东阳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一中大语文 2024-05-16 发布于福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绛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炼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怡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惰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关于“文”与“笔”的区分,刘勰强调“文”有韵,萧绎则强调“文”之抒情且注重语言形式美,这里的“文”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

B.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C.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导致了南朝时期更自觉地追求语言的形式美,而这些对中国文学又产生了重要影响。

D.“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的独特性,是文学性明确与丰富的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也呈现出创作者不同的审美追求。

B.建安、曹魏时代的作家关注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而汉赋难见个人情性。

C.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

D.“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借此超越权势与生命的局限。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3分)  ( )

A.《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

B.蔡邕《独断》等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C.钟嵘《诗品》评价曹植的诗“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D.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是自然如此。

4.请根据材料一内容完成以下思维导图,每空不超过8字。(3分)    

5.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论述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时空中的一个坐标

在玛多,我也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四十岁前拿命换钱,四十岁后拿钱保命。”

几乎无人不知,一个长年累月生活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那伤害的程度足以用对生命的摧残来形容。有人给我透露了一个冷酷的数字,在玛多这地方,人均寿命只有五十四岁左右。而一个人在高原上待了多年后,哪怕离开了高原,在余下的生命里也将是一个只能靠药物来维持生命的“药罐子”。在青藏高原工作的地方干部,一般干够二十年就可以轮换或退休了,而像谢会贵这样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的,还极为罕见。所谓地方干部,这里还得解释一下,这是用黄河人的眼光来看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是中央政府直属机构,而玛多水文站麻雀虽小,却也是黄委会垂直管理的一个最底层的中央直属单位。但由于他们每天都在与水打交道,很少与人打交道,与地方上、社会上少有接触,社会上对他们的存在也不大关注。他们时常被人们看见,却很少被人们认识。很多人看到这些一脸黢黑、木讷寡言的水文人,第一个感觉就是他们在那荒凉河谷里待傻了,而他们一旦闲下来,也时常长久地发呆。这也是水文人下意识的一种习惯。

由于对他们缺乏了解,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最底层的、第一线的水文人工资待遇很低,比那些同在玛多工作的地方干部低多了。如果说一个人年轻力壮时来到高原打拼就是“四十岁前拿命换钱”,这个目标谢会贵过了五十岁没有实现,一辈子也难以实现。从刚到玛多水文站每月拿三十多块钱工资,到如今,他每月也就能拿到三千多块钱的工资。他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别说拿双倍工资,愣是连一天的出车补助他也没有拿过。如果说这微薄的工资就是他拿命换来的钱,那谢会贵的命、水文人的命也太不值钱了,太廉价了。而“四十岁后拿钱保命”,却是谢会贵用生命来验证了的痛苦的现实。他从二十二岁那年获得了“玛多打冰机”这个响当当的称号,如今这台“打冰机”也日渐磨损老化了,一身的高原病加上水文人的职业病——风湿痛、关节痛、胃痛,还有致命的脑血栓,从三十岁之前就开始折磨他,年岁越大越是厉害,无论在玛多水文站还是西宁的家里,那大大小小的药罐子,不是治胃病的,就是治风湿痛、关节痛的,有时候药罐子摆得太多了,他还得在这些药罐子上分门别类贴上标签,一不小心,就吃错了药。    

那么,谢会贵又拿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什么?回首二十岁时,他用一张纸把自己送到了这个雪域高原,从此他就认了,一辈子交给玛多了。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里,他以自己的坚守和全身心的投入,为自己换来了上上下下的夸奖,几乎每一任站长都这样夸奖他,“别看老谢是咱们玛多站资历最老的,可干起活来愣是一点儿也不含糊……”夸奖的话多了,既是不断地重复,也是在不断地强调,而他每次听了也只是憨厚而实诚地一笑。除此之外,他也为自己换来了一大堆荣誉证书,从黄委会系统劳模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作为一个最底层的水文人,应该说,他已经抵达了人生荣誉的高峰,然而说穿了,同一个人的生命相比,同他一生最宝贵的强壮年岁月相比,这些荣誉证书也不过是一张纸。而每次在光环闪耀中领奖时,他也只是憨厚而实诚地一笑。如果这一切都是纸,但他还用生命换来了更重要的东西,那是他和他的同事们在玛多测量的数以万计的水文数据。那上面记录了黄河源头各个季节、各种气候、各类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流量、蒸发量、降水量、泥沙量等数据,这每一个高精度的水文数据,都在填补中国乃至世界水文的空白,更是国家防总、黄河防总、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监测治理等方面的第一手数据。没有这些数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就不可能打造一条数字黄河,中国第二大长河源头的水文数据将是绝对空白,一条如同巨龙般的黄河,从龙头开始就是个处于失明状态的瞎子。想想也知道,要不,国家怎么会在人类生存的极限下设一个水文站呢?这里根本不具备设站条件,但必须设站!玛多水文站就是黄河的第一只眼,谢会贵就是这只眼睛里的一只瞳仁……

一个人,从二十岁的憧憬与抵达,到知天命之年步履蹒跚地离去,这就是他漫长而简单的人生履历。无论当初的选择是热血沸腾还是心血来潮,他已在人类生存的极限下,以三十二年的生命和岁月验证了,那就是他矢志不移的选择,那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选择。我有幸抵达了黄河源头的青藏高原,又有幸找到了一个走得离他最近的机会,但他不愿意谈自己,他谈得最多的是那个水文站和他的那些老前辈和同事,“说啥呢,做得比我好的大有人在”。但黄河可以做证,青藏高原可以做证,一个人在海拔四千五百米的高原上坚守三十二年,哪怕再平凡,也足以用崇高来形容。

而如今,随着黄河源头从过去的无人区变成一个个旅游景点,很多游客又没有生态环保意识,老谢对游人带来的各种污染以及对生态的损害也格外担心。他多么希望有幸来此一游的游客们,能够像那些心有神明的藏胞一样,对这里的每一滴水,对我们这条伟大的母亲河保持一种神圣的敬畏、虔诚而纯粹的信仰。

对于我,玛多只是一条必然之路上的短暂驿站。在我离去前,又一次深深凝望,一个仅有五间房的小小院落,它的存在,让我们错杂的内心一下变得简单明了,而对它,一切都会得以逼真地映现。唯愿在我接下来的奔波于大河上下的漫漫长旅上,它的存在如同时空中的一个坐标,一个闭上眼睛也能看见的坐标……

(原载《清明》2016年第2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玛多水文人“一旦闲下来,也时常长久地发呆”,是因为他们在那荒凉河谷里待傻了,很少与社会接触,变得木讷寡言。

B.作者谈及水文人的工资待遇很低,既指出像谢会贵那样坚守多年的水文人并非是为了利益,展现其崇高,也暗含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C.作者用“漫长而简单”形容谢会贵的人生履历,“漫长”是指三十多年的坚守漫长,而“简单”是指他的人生履历简单,只做玛多水文人。

D.作者开始称呼谢会贵全名,后来称呼“老谢”,表明其情感态度的转变,可见谢会贵对母亲河生态环境的担忧真正引起了“我”的共鸣和尊敬。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四十岁前拿命换钱,四十岁后拿钱保命”一句引出下文,既交代谢会贵四十岁前后的不同境况,也为表现他的奉献精神做铺垫。

B.文中两次出现“只是憨厚而实诚地一笑”的神态描写,凸显出谢会贵面对夸奖和荣誉,保持本心、质朴纯然的性格特点。

C.文中用“一只瞳仁”比喻谢会贵,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谢会贵在玛多水文站的重要地位,也说明他收集的数据对于了解、治理黄河的巨大作用。

D.“说啥呢,做得比我好的大有人在”,这是文章唯一一处对谢会贵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他不骄不躁、敦厚谦逊的美德。

8.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与文本相关性并不大,可参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将标题改为“水文员的榜样——谢会贵”。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你对此的看法。(5分)

          

          

9.作为人物通讯,本文较全面地报道典型人物,树立时代楷模。结合本文内容,分析作者是怎样多角度、分层次对人物进行报道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材料一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秧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岑文本为中书令,宅卑湿,无帷帐之饰。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吾本汉南一布衣耳,竟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今,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更得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素褥布被,以遂其所尚。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嘉言,进善事。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见称千载。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近代庸暗之主。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

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臣自擢居左右,每侍帷幄,屡奉明旨。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疏奏,太宗谓征曰:“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朕今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若违此言,更何颜与公相见?复欲何方以理天下?自得公疏,深觉词强理直,遂列为屏障,朝夕瞻仰。又寻付史司,冀千载之下识君臣之义。”乃赐征黄金十斤,厩马二匹。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贤良曰:盖桡枉者以直,救文者以质。昔者,晏子相齐,一狐裘三十载。故民奢,示之以俭;民俭,示之以礼。方今公卿大夫子孙,诚能节车舆,适衣服,躬亲节俭,率以敦朴,罢园池,损田宅,内无事乎市列,外无事乎山泽,农夫有所施其功,女工有所粥其业;如是,则气脉和平,无聚不足之病矣。

(节选自《盐铁论·救匮》)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秦始皇营建A宫室B而人多C谤议D者E为徇E其私欲G不与众H共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劝,劝说,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含义不同。

B.御史,是中国古代执掌监察官员的一种泛称,约自秦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

C.还第,即回家,古代往往指官吏因辞职或被解职而返回私宅。

D.事,侍奉,与《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中的第一个“事”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结果。

B.贞观年间,岑文本因出身低微而觉得自己配不上高官厚禄,放弃谋求私产;戴胄、魏征身居要职却居宅简陋,得到太宗的嘉许。

C.魏征担心太宗不能坚持勤俭节约,于是进呈奏章谏议;太宗认为自己听到错误就能改正,可以把善事坚持到底。

D.只要公卿大夫和他们的子孙能控制使用的车辆,穿着合乎礼法的衣服,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做敦厚朴素的表率,国家就会贫富调和,社会安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4分)

          

(2)盖桡枉者以直,救文者以质。(4分)

          

14.唐太宗罢免权万纪官职的原因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5~16题。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①作

姜菱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②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吴松:江名,古称松江。②亚:接近。长亚门:长得靠近门楣。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长空彤云密布,雁儿心情紧张,故说“怯”字。大雁南飞心切,正如词人归心似箭。    

B.“恶”,猛、厉害,可见船头风高浪急,词人恐不能与家人团聚过年,忧愁渐深。

C.迎着归棹,春天的河岸上已逐渐生出一层嫩绿,词人笔锋骤转,以乐景写哀情。

D.下片既有对眼前之景的实写,也有想象之景,以灯火催人快回家结笔,语淡而情浓。

16.前人认为本词由上片至下片,有“柳暗花明”之感,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成语就是文言文的活化石,学习成语要结合文言文来学。例如成语“善始善终”,我们就可以结合魏征提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陈情表》中,对于朝廷授予自己“洗马”一职,李密虽感激地表示“_____________”,但因为要赡养祖母,只能“_____________”。

(3)古代衣服因为原料质地,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或“砧声”来表现妇人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征人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

包饺子讲求个氛围,不热闹不行,人越多越好。包饺子时,人们手里忙活着,嘴也不闲着,你一言,我一语,家长里短,热火朝天。此时那布满面粉的案板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家庭活动中心,而包饺子俨然成为了衔接家庭情感的纽带。

①我时常在想,如饺子化成人,那必定是一位低调豁达的白胖君子。②都说宰相肚子里能撑船,而饺子的肚子更是包罗万象,五味俱全。③甭管是那沸腾的锅还是高温的笼屉,始终保持清白的姿态。④只有当饺子入口的那一刻,方才真相大白,味道皆出。

正所谓“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从最初的驱寒治病,到庆祝“更岁交子”,再到祈求团圆吉祥,饺子与国人的渊源绵延千年。饺子早已超脱了美食的表象,升华了内涵,从而形成一种境界,一类象征。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不仅包容了酸甜苦辣的万般滋味,更是承载了千家万户的人间欢喜。

18.下列句子中的“如”与文中加点的“如”,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百闻不如一见。

B.她的笑容如阳光温暖。

C.如能坚持努力,成功便不再遥远。

D.我们看着菜谱如法炮制,居然做成了松花蛋。

19.“有才何须多开口,万般滋味肚中藏。”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一盘饺子,不仅包容了酸甜苦辣的滋味,更是承载了人间欢喜。”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1~22题。    

烫好的肉片要马上吃,烫嘴的茶要趁热喝!“趁热吃”似乎是中国人特有的习惯,食物的温度也能慰藉心灵,但是趁热吃并不健康!丝毫不夸张地说:趁热吃可能会伤害食管,_①_!

食管是一根长约25 厘米有弹性的“管子”,这根管子内壁上的黏膜上皮细胞比较脆弱,它们对温度非常敏感,超过54℃就会受伤,一碗超过80℃的热汤几秒就能把它烫伤、杀死,而新的细胞则会迅速增生,保持平衡。但_②_,食管黏膜在反复损伤、增殖和坏死中,新生细胞可能产生“异型性”细胞,这些“坏细胞”肆意生长后,最终造成食管癌!

中国是食管癌的重灾区。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五位,死亡率居第四位,无论是发病还是死亡人数均占全世界的50%以上。食管癌不是直接遗传性疾病,但是有不少食管癌的发病有家族聚集的倾向。家族中有人患食管癌,他的子女患食管癌的机会比一般人多几倍。同家族人群在饮食习惯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所以家族聚集现象较高。预防食管癌,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不吃烫食、不喝烫水,吃饭细嚼慢咽,饮食健康规律,定期筛查等。只有这样,才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_③_。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6分)

          

          

22.简述食管癌具有家族聚集倾向的原因,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活中,当人们执着于自己的某种想法时,常常会自动忽略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参考答案


1.D(3分)【解析】A.“这里的'文’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原文为“接近”。(曲解文意)B.“曹丕《典论·论文》……是文体辨析开始”错误。原文为“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由此可知,曹丕《典论·论文》不是文体辨析的开始。(张冠李戴)C.“导致”错误,“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与前文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强加因果)

2.B (3分)【解析】选项为“汉赋难见个人情性”,而原文为“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由此可见,是“汉代大赋”,不是“汉赋”,范围失当。

3.D(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是自然如此”不能体现文学自觉,郭象的观点属于魏晋玄学的范畴,不在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之列。故选D。

4.①文学的独立地位/文学的独立门类/文学的学术分化;         
②自觉的最终表现/自觉的最重要表现;         
③引用论证。(3分,每点1分)

5.①文体辨析上,辞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符合魏晋以来“文学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这一特征;         
②审美特性追求上,《归去来兮辞》多用对偶手法,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骈偶押韵,朗朗上口,符合“追求语言形式美”这一特征;

③表达思想与情性上,《归去来兮辞》叙述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思索,是陶渊明自由意志、高尚情趣、独立人格的充分体现,“改变了汉代大赋难见个人情性的状况”,符合“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这一特征。(角度1分,分析2分。答对两点即给6分。若有其他答案,符合材料意思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C(3分)【解析】A.因果关系不成立。玛多水文人发呆不是因为待傻了而变得木讷寡言。B.并不是暗含作者的同情。从整篇文章看,写他们的待遇是为了凸显他们的纯粹崇高。D.称呼的改变并不是表明“我”对谢会贵的尊敬是从这时才开始,对谢会贵的尊敬赞美的情感是贯穿全文的。

7.A(3分)【解析】“交代”应为“暗示”。

8.不赞同修改。

①结构上,原标题与文末“它的存在如同时空中的一个坐标……”相呼应,使全篇结构完整,而“水文员的榜样”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并不明显。

②手法上,原标题运用比喻,将谢会贵等人所在的玛多水文站比作“时空上的坐标”,生动、巧妙地写出了他们的巨大贡献,且吸引读者阅读,而“水文员的榜样”在表达上相对普通。     

③写作意图上,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不同,本文不仅着重报道了谢会贵这一主人公的先进事迹,同时以点带面,刻画了玛多水文员这一人物群像,而“水文员的榜样——谢会贵”则强调了谢会贵一人。   

④情感上,原标题情感丰富,既高度赞扬了谢会贵等人崇高而伟大的奉献精神,同时也呼唤社会对这类人的关注,而“水文员的榜样——谢会贵”情感意味相对单一。(答对1点1分,2点3分,3点5分。答赞同,若符合材料意思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3分。)

9.①工作环境的角度:作者描绘了谢会贵坚守在海拔四千五百米的青藏高原水文站的艰苦条件,突出了他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②工作经历的角度:作者详细叙述了谢会贵三十二年的坚守与付出,展现了他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以及他谦逊、务实、敬业的品质。   

③社会贡献与影响的角度:作者列举了谢会贵所获得的荣誉,并重点强调了他和他的同事们测量的数以万计的水文数据,展现他的谦逊和实干精神。  

④人物语言描写的角度:作者通过与谢会贵的交流,展示了他对工作的热爱和对生态环境的担忧。

⑤作者评价的角度:文本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对谢会贵坚守精神的敬意,将玛多水文站比作“时空中的一个坐标”,深化了报道的主题。(每点2分,答对3点即给满分。其他角度,若符合材料意思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 BEG (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始皇建造宫室,百姓却有很多的非议指责,是因为他只求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和大家一同享用的缘故。

11. D (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不可以不劝爱人”句意:不能不鼓励关爱他人,此处的“劝”是鼓励的意思,二者词义不相同。正确。B. 正确C.正确。D.“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的第一个“事”和“人臣事主”的“事”都是用作动词,用法相同。故选D。

12. A(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正确B.岑文本说自己出身布衣,又无汗马之劳,对目前的地位和俸禄已经十分忧惧;不是仅因为出身低微,说他“放弃谋求”也不合理。C. 太宗认为他现在听到错误就能改正,也许还可以把善事坚持到底吧。D.“只要......就......”,太绝对,不符合文意。

13. (1)近年来,您却逐渐背离了过去的志向,敦厚淳朴的理念也渐渐不能坚持到底。

(2)应该用正直来纠正弯曲,用质朴来制止浮华。/纠正弯曲要用正直,制止浮华要用质朴。

【解析】(1)“顷年”,近年;“乖”,违反,背离;“终”,坚持到底。(语意大致相同1分,其它每译对1处1分)

(2)“桡枉”,纠正弯曲;“救”,制止;“以直桡枉,以质救文”,状语后置;“文”,浮华。(每译对1处1分)

14. 因为权万纪进言朝廷建议开采宣、饶两州银坑获利(2分),唐太宗认为权万纪不能推举贤人,进献善言,也不能审察检举违法之事,更不能震慑整肃权贵豪强,所以罢免了他的官职。(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臣说:“自古以来帝王凡是有施工建造的事,一定会重视民心民情。秦始皇建造宫室,百姓却有很多的非议指责,是因为他只求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和大家一同享用的缘故。我现在想造一座宫殿,材木原料已经准备好了,但往远处一想秦始皇的事,就不再修建了。至于那些雕刻精美的器物,珠玉、服饰以及玩好之物,如果恣意享用,奢侈无度,那么灭亡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自王公以下,在第宅、车服、婚嫁、丧葬方面,根据官职俸禄不应该使用的,应该一律严令禁止。”从此二十多年里,社会风气开始简单朴素,服装没有追求锦绣奢华的,国家的财产变得富饶,也没有出现百姓饥寒交迫的灾情。

岑文本担任中书令, 但他的房宅却低下潮湿, 屋里甚至没有帷帐之类的装饰。有人劝他置办产业,他叹息道:“我本来是汉南一个平民百姓,一直也没有建立劳苦征战的功绩,只凭一点文字功夫就得到中书令的位置,应该就是我的顶点了。享受着高高的俸禄,因为这个我已经有很多的忧虑担心了,哪里还能说什么置办产业呢?”提建议的人叹息着离开了。    

户部尚书戴胄去世了,太宗因为他的住宅破旧简陋,祭奠都没有地方,于是下令有关部门特地为他营造祭拜之庙。

魏征的住宅,先前连正堂都没有,等到他生了病,太宗当时正要建造一座小殿,就让出一些材料给他营造正堂,五天就完工了。又派宦官带着素布被褥赐给他,成全他崇尚俭约的节操。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书说:“宣州、饶州的大山里有很多开采银的矿坑,如果再去挖掘肯定会获得很多好处,每年朝廷可得到数百万贯钱。”太宗说:“我贵为天子,这样的东西不缺,我要的是采纳善言,推行善事。况且国家多得这几百万贯钱,怎么比得上得到一个有才智有德行的人呢?我不见你推举贤人,进献善言,也不见你审察检举违法之事,更不能震慑整肃权贵豪强,只说一些售卖银矿来获得利益的事。过去,尧、舜把美玉扔在山林,把宝珠抛到深谷,被传颂千古。后汉的桓帝、灵帝贪图财利,轻视道义,算得是近世平庸愚昧的君主。你要把我等同于桓帝、灵帝吗?”当天就下诏令将权万纪免职,让他返回私宅。

贞观十三年,魏征担心太宗不能始终坚持勤俭节约,于是进呈奏章谏议:“自从我被提拔待在陛下身边,一直尽心事奉,多次接受陛下明旨。听陛下常常赞许仁义之道,要坚定奉行不违背;对俭约之志,要坚持到底不改变。可近年来,您却逐渐背离了过去的志向,敦厚淳朴的理念也渐渐不能坚持到底。”奏章呈上后,太宗对魏征说:“大臣事奉君主,曲意逢迎十分容易,违逆旨意特别困难。我现在听到错误就能改正,也许还可以把善事坚持到底吧。如果违背了这些话,又有什么脸面再见您呢?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治理天下呢?自从读到你的奏章,深深觉得词语有力、道理正确,我要把它像屏风一样摆在面前,每天观看。接着还要抄录下来交给史官,希望千百年之后人们也能知道我们的君臣之义。”于是下令赏赐魏征十斤黄金,两匹良马。 

材料二:

贤良说:应该用正直来纠正弯曲,用质朴来制止浮华。(纠正弯曲要用正直,制止浮华要用质朴)从前,晏婴做齐国宰相,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所以百姓奢侈了,就用节俭给他们做示范;百姓节俭了,就用礼义给他们做示范。现在公卿大夫和他们的子孙,如果能控制使用的车辆,穿着合乎礼法的衣服,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做敦厚朴素的表率,减少园池和田宅,在城内不去市场上做买卖,在野外不限制山林川泽的使用,农民有土地可以耕种,女工也有地方卖出制作的产品;像这样,国家就会贫富调和,社会安定,不会再有聚积不足的弊病了。


15.C(3分) “以乐景写哀情”错,应为“以乐景写乐情”

16.①上片感情表达十分沉重,而下片情感却转为欣喜,焕然一新,故有“柳暗花明”之感(2分);         
②上片写雁怯不啼,画船愁过,狂风恶浪,诗人因“风浪打头”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担心不能及时回家,心情惨淡忧愁(2分);         
③下片景致骤然变为春波荡漾,写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等热闹景象,心情从忧愁转为欣悦期待(2分)。

或者:

①景“柳暗花明”:上片写雁怯不啼,画船愁过,狂风恶浪;下片骤然变为春波荡漾,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等热闹景象;(3分)

②情“柳暗花明”:上片感情表达十分沉重,因“风浪打头”等恶劣环境担心不能及时回家,心情惨淡;下片情感却焕然一新,变得欣喜期待,故有“柳暗花明”之感(3分)。    


17.答案:

(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辞不就职

(3)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其他符合条件的也算对)


18.C(3分)【解析】文中加点的“如”是“假如,假若”的意思;A选项“如”意为“比得上,及”;B选项“如”意为“像”;C选项“如”意为“假如,假若”。D选项“如”意为依照。

19.A(3分)【解析】“如饺子化成人,那必定是一位低调豁达的白胖君子”“都说宰相肚子里能撑船,而饺子的肚子更是包罗万象,五味俱全”,这两句都表达出饺子低调,包罗万象,所以“有才何须多开口,万般滋味肚中藏”放在句首作为总起更合适。

20.①原句运用对偶手法,结构相似,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改句则缺乏这种效果; 
②原句使用了“热气腾腾”形容饺子,画面感强,带给读者想象,改句的表达则缺少这种文学效果;         
③原句使用了“万般”“千家万户”等词,强调了饺子之于中国人的特殊意义与渊源,改句则不能很好地展现饺子之于中国人的特殊意义。(一点两分,答出两点即可)


21.①增加食管癌的风险/甚至可能会得食管癌          
②如果高温(烫的)食物不断地进来/习惯性吃烫食          
③呵护我们食管的健康/避免患食管癌

22.①虽然食管癌不是直接遗传性疾病,但是同族人群在饮食习惯方面有很大相似性,②所以家族中有人患食管癌,其子女患癌可能性仍比一般人高,因此食管癌有家族聚集现象。

评分标准:陈述原因2分,包含正确的转折关系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文题解析】

这里的“人们”指的是绝大多数人,而不是个别现象。“执着于自己的某种想法”,也就是被自己的主观想法引导、局限;这种想法是对是错,拥有这种想法的人有时候并不能正确判断,因而这种“执着”就可能是对真理、理想的坚持,也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常常会自动忽略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这种做法同样具有两面性,好的一面是自动排斥干扰信息,使得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更坚定;坏的一面是不能接受其他有用信息,有可能陷入自我陶醉的境地,进而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人们在面对自己的某种想法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心理倾向,即认为与自己想法相符的信息是正确的,而与自己想法不符的信息是错误的。这种心理倾向可能导致人们对信息的筛选和判断出现偏差。

2.当人们执着于自己的某种想法时,他们可能会对其他观点和信息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不愿意去接受和了解这些信息。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容易陷入一种“信息茧房”,导致自己的视野变得狭窄。    

3.要想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学会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观点和信息。我们应该勇于尝试接触和了解与自己想法不同的信息,以便更全面地认识世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这篇作文的中心思想确定为:人们在面对自己的某种想法时,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观点和信息,以免陷入“信息茧房”。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举例说明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以及如何克服这种心理倾向。

总之,考生要充分地、辩证的思考这句话中的所有信息,尽量全面透彻地理解其多义性,从而找到较为正确、全面的观点。

【参考立意】

1.摆脱思维惰性,客观全面思考问题。

2.既要执着,又要兼听。

3.客观理性优于主观感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