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中大语文 2024-05-16 发布于福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借景”在园林设计中,占着极重要的位置。有些设计成功的园林,人入其中,翘首四顾,顿觉心旷神怡,妙处难言。一经分析,主要还是在于巧妙地运用了“借景”的方法。这个方法,在我国古代造园中早已自发地应用了。不过,直到明末崇祯年间,才由计成在他所著的《园冶》一书中总结出来。他说“园林巧于因借”“夫借景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清初李渔《一家言》也说“借景在因”。

当然“借景”亦因地不同,在运用上有所异,可是妙手能化平淡为神奇,反之即有极佳可借之景,亦等秋波枉送,视若无睹。试以江南园林而论,常熟诸园什九采用平冈小丘,以虞山为借景,纳园外景物于园内。无锡惠山寄畅园其法相同。北京颐和园内谐趣园即仿后者而筑。至于杭州、扬州、南京诸园,又各因山因水而异其布局与“借景”,苏州、常熟、嘉兴诸园,更有“借景”园外塔影的。正如钱泳所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是各尽其妙的了。    

苏州园林大部分为封闭性,园外无可“借景”,因此园内尽量采用“对景”的办法。其实“对景”与“借景”却是一回事,“借景”即园外的“对景”。比如拙政园内的枇杷园,月门正对雪香云蔚亭,我们称之谓该处极好的对景。实则雪香云蔚亭一带,如单独对枇杷园而论,是该小院佳妙的“借景”。绣绮亭在小山之上,紧倚枇杷园,登亭可以俯视短垣内整个小院,远眺可极目见山楼。这是一种小范围内做到左右前后高低互借的办法,而“宜两亭”则更明言互相“借景”了。

(摘编自陈从周《建筑中的“借景”问题》)

材料二:

“巧于因借”出自明代计成所著《园冶》。书中说:“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所谓'精而合宜者’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瞳,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

根据书中的反复论述,“借”是要尽可能把造园用地以外的一切有审美价值的感官因素组织到园林艺术创作中来,包括:1.从园中可以望到的远山、近树、河、湖、海洋,乃至邻舍的繁花、寺院的钟声,都应作为设计的组成部分;2.园林设计要充分利用日、月、云雾、风、雨、飞鸟、鸣禽等自然现象,并加强它们的感官效果,如种松、竹以听风,种芭蕉、荷花以听雨,还可以创造条件引鸟入园,使园林这片人造的自然与真正的自然融为一体;3.利用生物的物候变化增加季节感,如栽植有明显物候特征的花木、秋色叶植物等;4.园林的布局,地形、山水、路径的安排,植物的配置,建筑的坐落、方位、形式乃至门、窗、栏杆等细部的造形都要与所“借”的内容构成有机的整体。

(摘编自《园林绿化小百科》)

材料三:

“借景”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核心理法,对丰富景观效果和生发园林意境起到重要作用。借景的景象系统主要包括“实景”和“虚景”两类。实景,是视觉中看到的真实、有形、客观存在的景物和现象,如山水、建筑、植物、雪景、夕阳等。虚景,是依托实体有形景观所产生的光影、气味、声音、心理景象等无形的景观。“实景”和“虚景”常常相互补充,相互生发,组成完整统一的“借景”景象系统,共同营造园林的意境。    

基于对借景景象系统的分析,并结合对案例研究对象的实地考察,梳理推演得出:借景的景观要素主要包括形体要素、时间要素、非视觉感官要素和心理要素这四类。本文选择北方皇家园林与江南苏州私家园林这两类典型园林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11个园林(103处借景景点)为案例研究对象,这11个园林是承德避暑山庄,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退思园、耦园、环秀山庄、艺圃、网师园。对园林借景中的四类借景要素进行调查统计,并对这两类园林中的借景要素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共性和差异性的总结得出普适性规律,旨在了解中国古典园林借景的各类景观要素特征及其景观特性。

(摘编自“知乎网”《中国古典园林“借景”要素及其景观特性研究》)

区分

借景要素的分类

数量(n)

(n/178*100)%

数量(n)

(n/178*100)%

形体

要素

建筑土木

塔(3)、桥(3)、装饰陈设(2)、亭(2)、馆(1)、阁(1)、楼(2)、舫(1)

15

8.4

86

48.3

地形地貌

溪(2)、池(12)、山峰(4)、岛(1)、假山(2)、瀑(2)、泉(2)、河(1)、石(圆孔1)

27

15.2

生物

松(3)、竹(6)、荷花(8)、枯荷(1)、桂花(4)、鱼(3)、迎春(1)、梅花(5)、古柏(1)、女贞(1)、海棠(1)、鸳鸯(1)、橘树(1)、柳树(1)、枫杨(1)、牡丹(1)、芍药(1)、梧桐(1)、芭蕉(1)、琵琶(1)、人(行事1)

44

24.7

时间        

要素

季节

秋(7)、夏(8)、冬(6)、春(2)

23

12.9

40

22.5

气象

雨(2)、风(5)

7

4.0

时象

夜月(3)、朝(日出1)、暮(日落1)、日中(影5)

10

5.6

非视觉感官

要素

听觉

雨声(雨打芭蕉1、雨打枯荷1)、风声(风竹声2、松风声1)、水声(瀑1、泉1、池1)、船(摇橹声1)

9

5.1

22

11.2

嗅觉

桂花香(4)、荷花香(6)、梅花香(3)

13

7.3

心理

要素

                    

吉祥寓意(3)、人格情操(6)、隐逸思想(8)、场景联想(6)、道家思想(1)、佛教思想(4)、诗文意境(2)

30

6.9

30

16.9

表1:苏州私家园林借景要素的调查统计表

区分

借景要素的分类

数量(n)

(n/178

*100)%

数量(n)

(n/178

*100)%

形体

要素

建筑

土木

塔(4)、桥(2)、装饰陈设(4)、廊(1)、阁(1)、宗教建筑(3)、舫(2)

17

10.9

77

55.8

地形地貌

池(1)、山峰(15)、岛(6)、假山(1)、假山(孔1)、瀑(1)、泉(2)、湖(14)、石峡(1)、石渠(2)、田野(2)

46

33.3

生物

松树(1)、玉兰(1)、黄莺(1)、梨花(1)、荷花(2)、鱼(1)、金莲花(1)、海棠(1)、柳树(1)、牡丹(1)、人(行事2)、敖汉莲(1)        

14

10.1

时间

要素

季节

深秋(1)、夏(2)、冬(1)、春(1)

5

4.6

24

17.4

气象

雨(1)、风(1)、云(3)、雪(1)、雨后彩虹(1)

7

5.1

时象

夜月(3)、朝(日出3)、暮(日落2)、日中(影4)

12

8.7

非视觉感官

要素

听觉

风声(松风声1)、水声(瀑1、泉3、湖水1)、鸟声(1)

7

5.1

11

8.0

嗅觉

荷花香(3)、梨花香(1)

4

2.9

心理

要素

                    

皇家极权思想(12)、吉祥寓意(2)、隐逸思想(3)、场景联想(2)、道家思想(3)、佛教思想(2)、诗文意境(2)

26

18.8

26

18.8

表2:北方皇家园林借景要素的调查统计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游人一进入颐和园、沧浪亭等园林,常觉得心情愉悦、目不暇接,但往往难说其究竟,因为不知道园林名胜都是依靠借景才成就的。

B.借景概念虽然很早就被总结出来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但直到明代计成的《园冶》一书才对借景现象进行系统阐述,引起大家普遍关注。

C.“对景”指景物间相互借景的方法,如拙政园中的枇杷园与月门正对的雪香云蔚亭形成互借。作者认为“对景”与“借景”实质是相通的。

D.借景可以不受对象、方式等条件的限制,让园林内外的各种景观相互补充相互生发,共同组合成和谐美好、曲折有致的园林景象意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列举了多种江南园林风格各异的借景艺术,概括起来说,常熟无锡园林为同一类,苏州为同一类,杭州扬州南京为同一类。

B.材料一、二都引用了明代末年计成所著的《园冶》,是把《园冶》中的相关论述作为理解借景、运用借景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引。

C.材料二提出了借景的四项要求,材料三分析了借景的景象系统,都强调虚景和实景的协调互补,强调借景要注重整体性、统一性。

D.材料三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11个园林作为研究案例,是因为这11个园林具有典型性,能使研究结论的权威性与可信度较高。

3.下列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借景”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B.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C.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4.下列根据对材料三中表一和表二的分析所作出的结论,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苏州私家园林形体要素以生物为主,皇家园林中地形地貌更为重要,主要取决于两类园林所处地理气候环境和自然地势环境的不同。

B.对时间要素的分析显示,苏州私家园林多是借季节变化并常以花木植物为媒介,而北方皇家园林多是借用一天时间的变化来赏景。

C.在借景的心理要素中,苏州私家园林借隐逸思想进行景象构建的现象比较突出,而皇家园林的意境氛围主要是围绕皇权的政治思想。

D.苏州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四类借景景观的景象要素数量和所占比例都不相同,说明这两类园林借景景观的差异性远大于共性。

5.下面是《红楼梦》第十一回描写会芳园的一段骈文,请根据借景的景观要素分类分析会芳园的借景艺术及效果。(6分)    

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翻,疏林如画。西风乍紧,初罢莺啼;暖日当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纵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一天我们的先生不在家,我们大家聚在门口掷瓦片,老程家的捏着香纸走我们的面前过去,不一刻又望见她转来,不笔直的循走原路,勉强带笑的弯近我们:“先生!替我看看这签。”我们围着念菩萨的绝句,问道,“你求的是什么呢?”她对我们诉一大串,我们才知道她的阿三头上本来还有两个姑娘,而现在只要让她有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鱼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穿的衣服都是青蓝大布,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然而别的人渐渐走得远了,自己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①“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②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③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④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展示了一家三口的和谐生活,这时的三姑娘洋溢着生命活力,与下文她的淡然形成对照。

B.小说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她的成长历程,到再相逢时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C.三姑娘作为乡村少女,外在的朴实秀美和内在的灵秀纯澈结合在一起,盈溢着田园牧歌式的气息。

D.“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三姑娘命运的见证者,作者借“我”的所见所闻抒发了浓烈炽热的情感。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我不欢喜玩”并非三姑娘的真实想法,而是她为了在家守护母亲的托辞。

B.句子②没有直接描写三姑娘的容颜,但“月色一般”却让人可以想象她的恬静美丽。

C.句子③中“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表现出三姑娘年轻腼腆,受不了顾客的玩笑。    

D.句子④蕴含着“我”对三姑娘的爱怜、对过往的怀念、对命运的喟叹等丰富的情感。

8.《竹林的故事》所展现的世界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请概括文中三姑娘的哀愁。(5分)

          

9.有人认为小说题为“竹林的故事”,“竹林”是解读小说的关键;也有人认为文眼在“水”,小说具有“水”的情致。你倾向于哪一个作为文本的核心意象?请说明你的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狄人杀卫懿公,尽食其肉,独留其肝。懿公之臣弘演呼天大哭,自出其肝,而内懿公之肝于其腹中。今觅此人,恐不可得。”

特进魏征对曰:“昔豫让为智伯报仇,欲刺赵襄子,襄子执而获之,谓之曰:'子昔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子乃委质智伯,不为报仇;今即为智伯报仇,何也?’让答曰:'臣昔事范、中行,范、中行以众人遇我,我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遇我,我以国士报之。’在君礼之而已,亦何谓无人焉?”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忠义第十四》)

材料二: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节选自方孝孺《豫让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而疵能察A韩魏之情B以谏智伯C虽不用D其言以至E灭亡F而疵之智谋G忠告H已无愧于心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内,文中指放置在……里面,与“拒关,毋内诸侯”中的“内”词义相同。

B.委质,文中指臣服、归附,与“厚币委质事楚”中的“委质”词义不相同。

C.骄,文中指使……骄盛,与成语“谄上骄下”中的“骄”词义不相同。

D.厌,文中指满足,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中的“厌”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太宗提及弘演,是感慨臣之忠;而魏征举豫让的事例,是劝谏君之贤,国君若能礼遇臣子,则不必忧虑无人可用。

B.方孝孺将段规、任章、郄疵与豫让对比,是为了说明真正的忠臣在“以国士待之”的情况下,更应竭忠尽智,力劝其主。

C.方孝孺用两个“何足道哉”,否定了智伯败亡后,豫让逞血气之勇,情愿把自己归附到刺客一类人之中的复仇行为。

D.相比于豫让,作者以更辛辣的笔触批判了那些毫无节操可言的贰臣,认为这些人厚颜无耻,是远不如豫让的无耻小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昔事范、中行,范、中行以众人遇我,我以众人报之。(4分)

          

(2)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4分)

          

14.魏征和方孝孺借豫让所阐述的为臣之道是否一致?请根据材料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②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③,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称“时世妆”,又称“俭妆”。②斗:比较,竞赛。③压金线:用金线绣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以贫女的口吻自述,说自己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

B.贫女虽有高尚的品格和杰出的才能,但深知唯有当时流行的妆扮才能赢得他人怜爱。

C.尾联发出深沉的感慨,把悲愤的情绪推向全诗高潮,揭示出贫女内心深处的苦痛无奈。

D.诗歌用语朴实,用贫女细腻爽利、富有个性的口语,反映了她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

16.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说:“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到“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两句正是来源于《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通过羁鸟、池鱼两个意象寄寓了自己的归隐情怀,而在《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用“鸟”的意象表达自己无心仕途、志在归隐。

(3)现代文Ⅰ提到,在园林艺术中,风雨云雪雾雷虹等气象与松竹花草等植物的结合可以丰富景观效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也是如此,请你写出气象和植物相容相生而形成意境的两句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天水“火”了,但坦率地讲,相比于淄博、哈尔滨等热门城市,天水的服务能力、容纳空间仍有差距。而且,随着假期临近,   A   。这将是一场针对服务力的大考,既需要游客的包容、理解与配合,也敦促当地政府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提升服务能力。

天水如何能将“流量”变“留量”,化“头回客”为“回头客”?首先,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服务工作,以缓解公共资源的紧张。政府应鼓励市民参与、动员街道社区,为游客营造宾至如归的温情氛围,提供友善诚信的情绪价值。

其次,适时开展音乐节等文化活动,开发解锁新的网红打卡地,向周边丰富的文旅景点引流。作为拥有多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应充分利用其旅游资源,补足交通短板,让游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   B   。同时,文旅部门应大力挖掘埋没在街头巷尾的“冷门”美食,推广更为丰富多元的天水小吃。

最后,还要严格市场监管,严控价格质量,保持物美价廉的“金字招牌”。随着天水麻辣烫的爆火,使得许多网友担心,可能会出现个别不良商家以次充好,甚至趁势哄抬物价,伤害来之不易的口碑。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抽查巡查的频次和力度,最大限度保障游客权益,让天水麻辣烫持续闪耀发光。  

“淄淄”有味,“滨滨”有礼。网红城市的出圈看似遵循同样的道理,实则却不尽相同。天水麻辣烫的爆火,离不开当地数十年培育的特色农业产业,也离不开天水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希望天水这座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古城,能借麻辣烫这一国民美食破圈出彩,也希望更多被埋没光彩的小城,能够借助网络流量的热潮挖掘自身特色,实现振兴发展。

18.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天水麻辣烫的爆火,使得许多网友担心,可能会出现个别不良商家以次充好,甚至趁势哄抬物价,毁掉来之不易的口碑。

B.天水麻辣烫的爆火,让许多网友担心,可能会出现个别不良商家以次充好,甚至趁势哄抬物价的情况,伤害来之不易的口碑。

C.随着天水麻辣烫的爆火,许多网友担心,可能会出现个别不良商家以次充好,甚至趁势哄抬物价的情况,毁掉来之不易的口碑。

D.随着天水麻辣烫的爆火,使得许多网友担心,可能会出现个别不良商家以次充好,甚至趁势哄抬物价,毁掉来之不易的口碑。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A













B













20.结合引号的用法,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内涵。(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旋刀割削着木料,发出轻快柔驯的细细声音,狭狭长长、轻轻薄薄的木花吐出来。木花吐出来,车床的铁轴无声而精亮,滑滑润润地转动,牛皮带往来牵动,戴车匠的两脚一上一下。木花吐出来,旋刀服从他的意志,受他多年经验的指导,旋成圆球,旋成瓶颈状,旋成苗条的腰身,旋出一笔难以描画的弧线,一个悬胆,一个羊角弯,一个螺纹,一个杵脚,一个瓢状的、铲状的空槽,一个银锭元宝形,一个云头如意形……狭狭长长轻轻薄薄的木花吐出来,如兰叶,如书带草,如新韭,如番瓜瓤,戴车匠的背佝偻着,左眉低一点,右眉挑一点,嘴唇微微翕合,好像总在轻声吹着口哨。木花吐出来,挂一点在车床架子上,大部分从那个方洞里落下去,落在地板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木花吐出来,宛转的,绵缠的,谐和的,安定的,不慌不忙的吐出来,随着旋刀悦耳的吟唱……    

21.文段中第二句起都以“木花吐出来”为开头,为什么画波浪线的句子却换成以“狭狭长长轻轻薄薄的木花吐出来”为开头?(4分)

          

22.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这样的方式有何效果?(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8岁是走向独立的年纪。有人说,独立就是摆脱各种依赖,不被他人意见左右;也有人说,独立意味着建立新的依恋,以了解世界,洞悉自己。

上述材料,对你理解“独立”有何启发?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对此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C【解析】A 项,“都是依靠借景才成就的”绝对化,原文材料一第一段说“主要还是在于巧妙地运用了借景的方法”;B 项“借景概念虽然很早就被总结出来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与原文材料一第一段“这个方法,在我国古代造园中早已自发地应用了。不过,直到明末崇祯年间,才由计成在他所著的《园冶》一书中总结出来”不符;D 项“借景可以不受对象、方式等条件的限制”与材料二“俗则屏之”和“都要与所'借’的内容构成有机的整体”矛盾。

2. A【解析】A 项,无锡只提到寄畅园,苏州园林是说“大部分为封闭性”,而“杭州、扬州、南京诸园,又各因山因水而异其布局与'借景’”,不能简单归类。

3. B【解析】B武侯祠以“柏森森”为借景:A项,描绘的是自然山水风光;C项是用“一江春水”比喻愁绪;D项描绘的是雪中的梅花。

4. D【解析】“差异性远大于共性”错误,应为“具有一致性”。

5.(1)园中有黄花、白柳、小桥、曲径、石、篱、疏林等形体要素,使园林景观左右前后高低互借,充满曲折有致、色彩斑斓的画面感;

(2)借用具有季节、气象、时象特征的西风、暖日、红叶等时间要素,利用生物的物候变化产生悠远灵动的季节感;

(3)清流激湍、莺啼蛩语等听觉景象,篱落飘香等嗅觉景象,形成丰富的非视觉感官系统,使园林与真正的自然融为一体,意境更加空灵、富有生机。(每点2分,共6分)

6. D

【解析】“我是整篇小说的线索人物”错误;“浓烈炽热的情感”错误,不合文本风格。

7. C

【解析】“年轻腼腆,受不了顾客的玩笑”错误,应为“善良,内心的美好”。

8.(1)家庭的不幸。两个姐姐的夭折,父亲的早死,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她们母女。

(2)生活的艰辛。父亲去世使她早熟,与母亲相依为命,撑起这个清贫的家庭。

(3)未来的不确定。竹林里闲适安静的生活能否继续,纯净之美能否保持,没有答案。    

(答出三点5分,两点4分,一点2分)

9.示例一:竹林是小说的核心意象。(1)竹林是小说的主要背景,营造了一个清静和谐、与世无争的环境;(2)竹子代表三姑娘美丽宁静的心灵,竹林烘托三姑娘碧意盎然的青春气息;(3)竹林是三姑娘一家的所在地,三姑娘的人生命运和竹林相关;(4)竹林代表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纯真自然的姿态的赞美。(答出任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示例二:水是小说的核心意象。(1)水清澈美好,与竹林共同创建了闲适安静的生活环境;

(2)水的清澈美丽,正是三姑娘纯净心灵的写照,三姑娘的性格如“水”,满蓄着水乡女儿的似水柔情;

(3)小说情节与“水”相关,故事起于“水”,承于“水”,转于“水”,最后合于“水”;

(4)“水”也是小说的语言风格特征,小说语言素淡、柔美,充满诗意,有一种清澈如溪流的风格。(答出任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10. C F H

11. A【解析】A项“拒关,毋内诸侯”的“内”同“纳”,意为接纳,两者词义不同;B项“厚币委质事楚”中的“委质”是献礼之意;C项“谄上骄下”中的“骄”意为“骄横(对待)”;D项“暴秦之欲无厌”的“厌”也是满足之意。

12. B【解析】B项“真正的忠臣在'以国士待之’的情况下”错误,文中说段规、任章、郄疵都是“未闻(尝)以国士待之”。

13.(1)我以前辅佐范氏和中行氏时,他们像对待普通人那样对待我,所以我用普通人报答人的方法报答他们。(译出大意2分,“众人”和“遇”的意义各1分)

(2)智伯虽然愚昧无知,但被他的至诚之心感动,也许会重新醒悟。(译出大意2分,“庶几”的意义和被动句式各1分)

14.不一致。(1分)魏征认为,臣子遇明君当尽忠心;(1分)方孝孺认为,作臣子无论何时都应尽本分。(1分)

15. B【解析】“但深知唯有当时流行的妆扮才能赢得他人怜爱”错误,这是贫女对自己品格的自信,不屑于迎合世俗。    

16.(1)首联明写贫女因找不到良媒、出嫁无门而自伤,实写贫士因无人提携而仕途无望。

(2)颔联、颈联明写贫女的品质才能超越世俗,实写贫士空怀才华却不合世俗、有志难酬。

(3)尾联明写贫女个人婚姻无望、心灵创伤,实写贫士因社会不公而命运坎坷、蹉跎岁月。(每点2分,共6分)

17.(1)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

18. C【解析】划线句有三个错误:一是缺少主语,要去掉“使得”;二是“可能会出现个别不良商家以次充好,甚至趁势哄抬物价”成分残缺,后面要加“的现象(情况)”;三是搭配不当,“伤害⋯⋯口碑”应改为“毁掉⋯⋯口碑”。只有C项把三处错误都改正了。

19.A:天水将迎来新的客流高峰。B:也能体验到深度的文化之旅。(每句2分)超然客公众号

20. 引号使“淄淄”“滨滨”产生特殊含义, (1分) 谐音“滋滋”和“彬彬”, (1分)指淄博烧烤以滋味吸引游客,(1分)哈尔滨以热情有礼留住客人。(1分)

21.(1)造成行文上的变化,有参差灵动之美。

(2)与开头第一句“狭狭长长,轻轻薄薄的木花吐出来”呼应,有回环往复之美。

(3)与随后四个意象轻狭细长的特征吻合,有诗化意境之美。

(4)由对戴车匠行为动作的描写转入对木花的描写,使文章层次清晰。

(写出任2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22.特征:多次连用同一词语或句式(都采用了排比或反复的修辞);都用了短句。(每点 1 分,共2分)

效果:(1)从多种角度描摹了旋刀的形态和部件的形态,形成如诗如画的美感意境;(2)精炼简洁,节奏明快,给人一气呵成之感;(3)强调了戴车匠工艺之高超,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惊叹赞美之情。(每点1分,共3分)    

23. 按2023年高考评分标准。基准分44分。

【解析】

作文题的聚焦点是考查学生对“独立”的认识,矛盾点在于“独立”和“依恋”的辩证关系。独立和依恋互为因果。如果一个人不能成为独立的个体,他就不能发展出成熟的依恋。所有的独立都伴随着新的依恋模式。但是,“依恋”并不等于“依赖”,依赖是缺乏心理独立能力的对他人的依靠。学生需要对类似的概念进行区分。能做到上述层次的考生,审题立意可评定为合格,如果分析到位,还可列入一类卷。

同时,独立还意味着其它方面能力的建立和人格的健全。材料也提供了相应的思路,例如理性的自我定位,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对自我本我更深层次的思考等。若考生在对独立和依恋关系辨析的基础上,能写到对“独立”更多层面的认识与思考,审题立意可评定为优秀。

【参考内容(选自材料原文)】

拥有稳定且内聚的自体感的人,能把另一种矛盾统合起来——“独立”与“依恋”的矛盾。当一个人抵达成年初期,他未必在经济上能够完全独立于家人,但在心理层面上的独立,是成年的标志(这也是他最终能实现经济独立的一个人格条件)。心理层面上的独立与学习效率、工作能力、创造力和关系能力等都息息相关。心理不独立的人,时刻活在他人意见的影响之下,仿佛马路中央的花草。他会对权威言听计从,不敢探索。他在关系中始终是情绪价值的索取者,无法与人心心相印。过了青春期,抵达成年期,却在心理上很不独立,这样的例子可谓大有其在。

一个人在成年初期,经济上未必能独立,但在心理层面上的独立,是成年的标志。然而独立绝不意味着“不需要他人”或者与他人“井水不犯河水”。所有的独立都伴随着新的依恋模式。青少年更是在有良好的师长、不错的朋辈关系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离家。没有依恋,也就很难有独立。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朋友、同事、师徒、伴侣等关系,一个人能够无师自通地了解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洞悉自己和其他人的内心。

独立和依恋互为因果。如果一个人不能成为独立的个体,他就不能发展出成熟的依恋。我们能看到,有些个体即便人到中年,依然在心理上和身体上离不开父母。虽然父母希望孩子能够走入社会,有自己的圈子,建立自己的亲密关系,但这种活在原始的依恋状态中的孩子对朋友关系、同事关系、伴侣关系一律无感。所以“依恋”并不等于“依赖”。依赖是缺乏心理独立能力的对他人的依靠。

【附:文言文译文】

材料一:

贞观十一年,太宗对侍臣们说:“夷狄杀掉卫懿公,吃尽他身上的肉,只留下他的心肝。懿公的臣子弘演呼天抢地的大哭,取出自己的心肝,而把懿公的心肝藏在自己的腹中。今天要寻找这类人,恐怕找不到了。”

特进魏征回答说:“古代豫让为智伯报仇,想刺杀赵襄子,襄子抓获了他,对他说:'你曾经在范氏、中行氏的名下做臣子吧?可是智伯把他们全杀光了,你于是投身智伯,不为你的主人报仇;现在却要为智伯报仇,这是为什么呢?’豫让回答说:'我以前辅佐范氏和中行氏时,他们像对待普通人那样对待我,所以我用普通人报答人的方法报答他们。智伯用对待国士的礼节对待我,当然我也要以国士的方式报答他。’这一切都取决于国君是否礼遇臣子,怎么能说没有这种人呢?”

材料二:

段规侍奉韩康子,任章侍奉魏献子,并没有听说待他们如同国士,可是段规、任章却尽力劝说他们的主人顺从智伯的无理要求,割给智伯土地,使他志气骄盛,从而使他更快地灭亡。郗疵侍奉智伯,智伯也没有待他如同国士,可是郗疵却能洞察韩、魏的企图来劝谏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以至于灭亡,但是都疵的智谋忠告,已经是无愧于心了。豫让既然自己认为智伯待他如同国士了,所谓国士,是为国家济困扶危的人。当智伯对土地贪得无厌之日,放纵欲望、荒淫暴虐之时,作为豫让,正应竭力来尽自己的职责,耐心地劝谏说:“诸侯大夫应各自安心守着自己分内的土地,不要互相侵夺,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如今,无缘无故地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我们的忿恨之心必然产生;人家给了,我们的骄横之心就产生了。忿恨必然会引起争斗,争斗必然会失败;骄横必然狂傲,狂傲必然导致灭亡。”非常耐心诚恳地劝谏,一次不听,再来第二次,第二次不听,再来第三次,第三次劝谏还不听从,再把那伏剑而死的行动安排在这个时候。智伯虽然愚昧无知,但被他的至诚之心感动,也许会重新醒悟。与韩、魏讲和,解除对赵国的围困,保全智氏的宗族,使他们能香火不断,延续不绝。假如这样,豫让即使死了也像活着一样,难道不胜过斩衣然后自杀吗?    

豫让在那时,甚至连一句开导主人、使他醒悟的话都没说。看着智伯的危亡,就像越人远远地看秦人的肥瘦一样。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的报答竟然能像这个样子吗?直到智伯已死,豫让才压抑不住愤怒的血气,甘心情愿地加入刺客的行列,这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呢?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呢?虽然这样,用国士的标准来评价豫让,豫让的确是不配的了;可是同那些早晨还是仇敌,晚上就变成了君臣,厚着脸皮自以为得意的人相比,他们算得上是罪人了。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