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汉平原传统村镇的选址布局与命名——以水网密布的地区为例

 牛君 2024-05-16 发布于湖北

我们知道,江汉平原的“前身”是白水茫茫的云梦泽,因此,我们的先祖初来乍到之际,面对的是无处不在的水,他们考虑的第一件事是如何与水和睦相处。

早先,水的脾气很坏,动不动就摧毁房屋田地,甚至取人性命,因此人们害怕水。

然而,先民们虽然对水心怀怵惕,但他们又逐水而居。我们分两个层次展开讨论。

江汉平原传统村镇的选址布局与命名——以水网密布的地区为例

50年代湖北沙市水乡的乡村房屋一景

一、集镇的选址布局与名称

与水靠得最近的是集镇。根据方盈博士的统计,江汉平原南部近百分之八十的集镇落脚于水边。

宋代,江汉平原南部湖泊密集,水网纵横,但河湖地区己出现了大量“建制镇”和“草市”。——建制镇是国家登记在册的集镇或行政单位,草市是具有民间性的小型集市。光绪《沔阳州志》列出集镇133处,方盈博士对这些集镇进行分类考察,得出的结果是沔阳州百分之九十三的集镇坐落在河湖边上,而且大型集镇紧靠大河,例如,新堤、岳口、仙桃等重要集镇分布于长江、汉水、通顺河、东荆河等重要河流的沿岸。

江汉平原传统村镇的选址布局与命名——以水网密布的地区为例

50年代湖北沙市便河桥附近的航船与钓鱼人

集镇为何傍水而建呢?可能有两大原因。一是出于物流顺畅和商品交易的方便。因为,古代水乡的陆路交通阻碍极多,而河湖港汊四通八达,便于货物运输交流。我们翻看历史,江汉平原的许多重要集镇皆在“大河”边上,如天门的岳口、汉川的马口、监利的车湾、枝江的董市,等等。

江汉平原传统村镇的选址布局与命名——以水网密布的地区为例

六七十年代岳口镇的化肥厂

——笔者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汉川垌冢某地生活过一段时间,见证了水乡的交通:水网密布,港汊众多,人们出门就乘船,家家有船,小船既是交通工具,又是劳动的必需工具——到湖田劳作及劳动果实的搬运,必须用船。二是为了躲避水害,这些集镇必须建在河堤、垸堤和傍水的高地上。

江汉平原传统村镇的选址布局与命名——以水网密布的地区为例

今日监利水乡一景:水产养殖区

方盈博士还认真考察了古镇街道的“平面形态”,认为江汉平原的古镇街道主要有五种形态。一是“沿河单街形式”,即一条街沿河而建,与河流平行,街道门户对开,中间是通道。方博士列举了便河口、横林口、宋家场、蒋家场、斗埠头、新街、义河口、夏家埠头等集镇。二是垂直河岸单街形式,即街道与河岸垂直,如潭溪祠、合丰店、马家湾、杨林口等。三是一条街沿河,另一条街垂直于河岸,如小板港、分水嘴、麻洋潭、沙口镇、车湾等。此外还有鱼骨形、复合形等……

江汉平原传统村镇的选址布局与命名——以水网密布的地区为例

民国时期汉川二河镇街道示意图

这些古镇的名字基本都与河流、水道、水体有关。例如,天门的大板港、小板港都在天门河(县河)边,因为经常有船停泊在此而命之为“港”,而“板”则与县河上游的一座木板桥有关;马湾镇之所以带个“湾”字,是因为因牛蹄支河在此“拐弯”——老人们说我们的江西先祖在此上岸。汉川的分水嘴(今分水镇)的得名,是因古汉水得支流(义汊河)在此分流而得名;二河镇(双溪,田二河)因西有界牌河,东有皂港河而得名。再例如,洪湖的峰口(封口,张家场)与垸堤院坝有关,也离不开水。——《沔阳州志》载:“以封口之坝,挡住洪水之峰,高坚无恙”,意思是大水一来就在张家场打坝封堵,而封堵之后就高枕无忧了;后来为了叫起来好听,人们改“封口”为“峰口”。枝江的董市靠近长江,原名“董滩潮”……

——集镇名字“口”的意义丰富:可能是指河流或水道的交汇处、分流处,也可能是指泄洪口(穴口),甚至是指曾经的溃口,但主要是指水码头或物资的集散地,如汉口、岳口等。我猜测,“出口”“口岸”等名称可能与江汉平原的“口”有关联。

总之,带有“口”“湾”“潭”“河”“桥”“垱”“沟”“滩”等字眼的集镇,几乎全部与河流湖汊有关。这种集镇命名方式应该是江汉平原的特色。

江汉平原传统村镇的选址布局与命名——以水网密布的地区为例

今日枝江董市一景

二、村庄的选址布局与名称

江汉平原上的村庄,如同集镇选点布局一样,傍水而居,落脚在堤坝之上,但更多村庄就像繁星布满天空,散落在广袤的平原上,人们唯一可以“自由选择”的是“高地”,如沙坝、土墩、土埂等,因为农人们看重的不是商品流通,而是土地耕种,即哪里可以种庄稼就在哪里安家。

江汉平原地域广阔,地貌地形多样,村庄的选址存在差异。

方盈博士考察了民国初年汉川西部的脉旺嘴、分水嘴、田二河等地区的村落分布情况。这三个地区的地貌地形有两个特点:一是靠近汉水(襄河),二是“垸子”多,因此,村落或坐落在河堤上,或散布在位于垸子内部的台、墩、坝、洲之上。

江汉平原传统村镇的选址布局与命名——以水网密布的地区为例

70年代汉江边的仙桃镇货运码头

然而,其他地方的村庄选址与上述三地不尽相同。

如果撇开坐落在河堤上的村庄,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江汉平原河湖地区的村落分布的基本特征是:“村在垸内,垸为村障”,即村子在垸子之内,垸堤是抵御洪水的屏障。——“河湖地区”不仅仅是指汉川、仙桃、洪湖、潜江、天门(南部)等水网密布的地方,应城、云梦、孝感(孝南区)等地的南部也在其列,如果继续扩大范围,蔡甸、监利、松滋、公安、江陵(狭义)、沙洋、钟祥等地的部分区域也属典型的“河湖地区”。

江汉平原传统村镇的选址布局与命名——以水网密布的地区为例

五十年代末的潜江:乡村人家

因为无数次水灾证明“垸为村障”并不完全可靠,所以垸内的村子必须“筑台而居”,即建房的第一步就是“垫台”。

——笔者在七十年代多次参与垫台。垫台大多在年末岁初的“年关节”进行,因为这段时间处于“革命化春节”的休假阶段,而农户也因春节而储备了点点荤菜。那时候人们乐于互相帮助,东家在前一天晚上“请人”,被请的人都热情答应,第二天清早自带工具赴约。“挑台”一日三餐:早餐是面条,中餐有蒸肉,大菜!也有人家在“上水利”返乡之后“垫台”。时近“长三月”,白天很长,因此我最怕这时被人“请”,因为一天熬下来不简单,总觉得人生漫漫,且漫漫无期……

江汉平原传统村镇的选址布局与命名——以水网密布的地区为例

笔者天门老家的房子

“垫台”,贫穷人家一般不会打夯(打硪),因为成本太高。因此,许多“台”都是“自然沉降”而致基土“踏实”,在建房“下墙脚”之前才夯实墙脚……

因为河湖地区的村子关联着水,所以村庄的名字总与水有关水,而带“村”“庄”等字眼的村名极少。学者郑宏对今天的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等三地的村庄名字进行了调查,列出了下面的表格,给出了统计数据:

江汉平原传统村镇的选址布局与命名——以水网密布的地区为例

学者郑宏的村落姓名统计表

郑宏的统计表明,直接间接与水有关的村名占比百分之八十以上。

在笔者的家乡,绝大数村庄都带“台”和“湾”……

……

江汉平原传统村镇的选址布局与命名——以水网密布的地区为例

上世纪初宜昌的街景之一

时过境迁,现今江汉平原的新建集镇几乎可以坐落在任何地方,与此同时,许多古老的河流湖泊消失了,许多坐落在古老水道边的集镇也随之衰落。乡村即使在一般农田上建房,也很少“垫台”了,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地基。至于命名方式,也不依照老例了,例如,“**村”成为普遍的村落称呼,而叫了几百年上千年的名字则被边缘化、小众化了——现代性的官方概念正在覆盖传统称呼……

江汉平原传统村镇的选址布局与命名——以水网密布的地区为例

汉川田二河镇乡村的老房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