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安事变周恩来的千钧一发——骑马上西安

 A松毛岭634高地 2024-05-16 发布于山东

1936年12月15日,保安发表了坚决支持西安事变、与莫斯科的立场针锋相对的公开宣言,表明毛泽东为了争取张学良的信任,不得不公开“反了!”与此同时,周恩来为了抢时间,当天清早就从保安骑马赶往肤施(延安)以等候张学良可能派来的飞机。

一、周恩来骑马去肤施

当年带着电台跟随周恩来一起从保安赴西安的机要秘书童小鹏是这样回忆的:“周恩来率罗瑞卿、杜理卿、张子华、吴德峰、曾三、童小鹏、龙飞虎、陈有才、杨家保、邱南章等连警卫战士共18人,每人骑一匹马,就像一支骑兵支队那样,在寒风中离开保安城,向肤施方向前进。”【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一部,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63页】

《周恩来年谱》1936年12月15日记载:周恩来“偕罗瑞卿、杜理卿(即许建国)、张子华、吴德峰等共十八人启程赴西安,当晚宿安塞。次日晚到肤施城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898-1949)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40页】

从保安到肤施近百公里,失去了现代交通工具的周恩来只能骑马经安塞到肤施,就是美国记者斯诺进出保安的路线。虽然沿途都是崎岖山路,但比绕道鄜县到肤施还是近了不少。尽管如此,周恩来还是走了近两天时间,并在路上接到了毛泽东发来的电报,题目是“毛、朱、周等致南京国民党政府诸先生书”。【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陈元方、史础农编著:《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长城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1986年版,第170页】毕竟与莫斯科的分歧即将公开化,毛泽东与周恩来都不得不再三斟酌分外谨慎。

毫无疑问,毛泽东必定也在同一天把宣言的内容通报了西安,并且告知张学良:“恩来本晨出发,明十六日晚到肤施。请派飞机于十六日上午到肤施机场视察,见有'天下’二字即降下接周。”【《1936年12月15日毛泽东关于周恩来到延安请派飞机去接致张学良电》,总政治部联络部:《争取东北军联络工作史》1999年内部版,第299页】

同一天,毛泽东又致电张学良:“闻兄之前顾问英人端纳有来陕说,如宜经过端纳停止南京正在发动的内战,并争取英国同情,乘端纳返宁派人同去,与何应钦、孔祥熙、陈立夫三人接洽。”【张友坤:《张学良年谱》修订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842页】照理,对毛泽东的两封电报应该回电确认,但张学良一声不吭。

16日,毛泽东又“致电张学良、杨虎城,提出为了决战胜利,千万注意发动民众。主要将沿陇海路、西兰公路、西梁公路各县之民众发动起来,拥护抗日联军,反对中央军进攻。”【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年谱组编:《毛泽东军事年谱》1927-1958,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2页】

同一天,毛泽东又致电张学良:“西安事变震动了全世界”,“法国急进党谓:张学良已成为中国第一有权威之人物。”“望兄坚持集结部队,提高士气,发动民众,防止反侧,胜利前途是伟大的。”【《张学良年谱》修订本,第847页】

但是,当周恩来到达肤施时,不仅没有见到等候的飞机,甚至连肤施县城的城门也没有打开。

二、周恩来准备骑马上西安

周恩来见肤施无人接应,更无飞机,为了争取时间,不得不一面向毛泽东告急,一面抓紧时间准备于17日一早就骑马上西安。

对于这一紧急情况,当年任中共陕北省军事部副部长、在肤施郊外迎接周恩来的王世泰在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我们的周总理》一书中,以《我在陕北红军时见到的周恩来》为题,比较详细地回忆了当时周恩来的决策:“我们要做两手准备。你们布置一下,让部队明天一早在飞机场上用白布摆好十字标志,并加强机场的警戒;同时再研究一下如果飞机不来怎么走法。他把目光转向我,问骑马3天能不能到西安。我说:'延安到西安700多华里,有时还得绕道走,骑马3天可到不了,要7天时间。’周副主席又问:'3天到不了,4天、5天行不行?’我想了想说:'如果一天能走150多里路,5天可以到西安。’我向周副主席建议:精简人员和行李,沿途争取在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的帮助下,尽量加速前进,力争尽早赶到目的地。”

“在工作人员动手给沿途各地党组织和游击队起草介绍信时,周副主席说:'现在情况紧急,绝不能延误时间,有些小游击队可能不知道我们。再说,人家要是不相信我是周恩来怎么办?’他又对着我说:'你在这里打了多年仗,基层的干部和游击队的同志都知道你,我看信就用你的名义写吧。’大家听了无不叹服周副主席考虑问题真是缜密周到。于是,给沿途各点负责人及地方政府的介绍信上都署上了'陕北省军事部副部长王世泰’的名字。这件事对我的印象太深刻了。”

历史当事人的上述回忆起码表明:周恩来已经做好“飞机不来”的思想准备;以往周恩来从保安到西安从未走过陆路,以致不知路上需要多少时间;为行军快速,而马匹也有限,因此随行人员也有限;地方武装良莠不齐,沿途土匪时有出没,晓行夜宿的风险很大。

但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周恩来当时显然已经置生死于度外,即使冒最大的风险,也必须尽早赶到西安。

三、毛泽东心急如焚

周恩来进不了肤施县城,更没有见到飞机,令保安等待消息的毛泽东心急如焚。已经公开宣言,也已经连续致电西安,张学良究竟还要什么?

17日凌晨1点,一直保持沉默的张学良终于回电保安:“电均奉悉。”“现此间诸事顺利, 一切恩来兄到后详谈。再国际对西安'一二·一二’之革命有何批评,乞告。篠子”【《张学良致毛泽东、周恩来电》,《争取东北军联络工作史》,第300页】这个“篠”(“筿”的繁体字,通“筱”)是电报中表示17日的代码,“子”是代表17日的0点至1点。看来当时的西安与保安均是夜不能寐。

这份电报反映了张学良当时极其复杂的心情。保安的公开宣言显然已经起了作用,因此在电报中没有再用“红军恩来”的字样,又恢复了以往“恩来兄”的称呼,却又认为“此间诸事顺利”,似乎没有保安的参与也无关紧要。尤其,张学良还是坚持事变的性质是“革命”,对莫斯科的态度还是抱有一丝希望,他显然怎么也想不明白莫斯科为何要不合常理甚至不近情理地支持南京,尤其支持蒋介石。因此,张学良首次明确要求保安必须告知苏联的真实态度。就此而言,电报最后的“乞告”两字颇有些份量,因为电报没有毛泽东当时最为关心的问题:电报虽然同意周恩来到西安,却依然没有明确是否派出飞机,以及飞机降落肤施的具体时间。缺乏这一关键内容,“恩来兄”就无法及时到西安。由此可见,有没有飞机决不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问题,其实质是要不要保安参与的问题。

毛泽东立刻回电张学良:“筱电奉悉,集力抗战甚妥。”“我们对远方已作几个报告,尚无回报。兄令刘鼎将每日民众运动情形电告一次,若远方知此次事变及事变后之进展不是单纯军事行动,而是与民众联系的,估计当寄以同情。惟远方政府目前为应付外交,或尚不能公开赞助我们。恩来在肤施城外等候,请速饬肤施民团让出该城。如何盼复。弟赵东十七日”【《关于西安事变的三十四份文电》(1936年12月—1937年02月),《文献和研究》1986年第6期,第29页 】对张学良的“乞告”,毛泽东无法也不能告知斯大林的来电,因此只能回答得含糊其辞,也就只能提出能否先让周恩来进城的请求。

但毛泽东没有接到张学良的回复。17日凌晨5时,显然得知周恩来准备骑马直接出发去西安的消息,毛泽东不得不急电刘鼎转张学良:“甲、恩来昨到肤施城外,肤施民团守城不开,交涉不听。乙、有何方法接恩来到西安请即示。丙、可否派武装大汽车两辆到甘泉,何日可到。”【《毛泽东关于请接周恩来到西安致刘鼎转张学良电》,《争取东北军联络工作史》,第302页】

肤施守军可能没有接到来自西安的命令,因此拒不配合。毛泽东不得不向刘鼎告急,毕竟从甘泉到西安的车程只需一天余,比骑马的速度快得多。但刘鼎并没有象以往那样迅速回电。也许,刘鼎也已经失去了自主权。

毛泽东致张学良的电报竟然要刘鼎来转,可见当时的情况似乎已经千钧一发,而毛泽东正在千方百计力挽狂澜,独自肩扛着千斤重担。确实,如果17日天明周恩来一旦上路,其后果也就难以预料。难道周恩来真的只能骑马到西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