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0516高考倒计时21天|揭秘文言文阅读词语解说题(新高考卷第11题)

 老程杂记 2024-05-16 发布于安徽
、好题回
(2023新高考Ⅰ卷)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2023新高考Ⅱ卷)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2024南京“二模”)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制作,文中指国家礼乐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现在一般用作动词,指制造。

B.见听,被听从。“是以见放”中“见放”表示被放逐,两者结构相同。

C.箕山之节,指用归隐的方式保全节操;箕山是尧时许由、巢父隐居的地方。

D.遂,顺应,符合。与成语“天遂人愿”“遂事不谏”中“遂”的含义相同。

参考答案

(2023新高考Ⅰ卷)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解析:原文“遏奸劝善”中“遏奸”“劝善”都是动宾短语,意思是“遏制奸邪,鼓励善行”。“不可以不劝爱人”是“不能不鼓励关爱他人”的意思,可见两个“劝”意思一样。
(2023新高考Ⅱ卷)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解析:“金”指敲锣发出的声音。“闻鼓则进,闻金则止”中“闻鼓”“闻金”都是动宾结构,意思是“听到鼓声,听到锣声”。句子翻译:“(部队)听到击鼓声就前进,听到敲锣声就收兵。”
(2024南京“二模”)D.遂,顺应,符合。与成语“天遂人愿”“遂事不谏”中“遂”的含义相同。
解析:原句“失节之徒,排毁忠正,以己非,不察者又从而和之”的意思是:失节之类的人通过排挤、诋毁“忠正”之人来“遂己非”——掩饰自己的过错,不明察事实的人又跟着他们附和。可见,原句中“遂”是“掩盖过错”的意思。
二、考题启示
1.词语解说题考的知识点有哪些?
知识点多义词的语境义、成语义项、古今异义比较、古代文化常识、词语用法、词类活用……
2.词语解说题的考法有哪些?
考法多义词放在特定语境中辨析、词语的特殊用法(如被动、活用)、文化常识考得灵活、注重文化传承、单双音节词比重相当、文本+课文……
三、方法回顾
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词语?
①成分判定法:看它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进而判定其用法。
例:甚善,名我当/秦孝公据崤函之
②前后关联法:看它和前面或后面的哪个词发生关联,是怎样的逻辑或对应关系,进而判定其意思。
例:能顺木之天,以致其焉尔/凡植木之,其本欲舒。
③字形构造法:结合字的构成或造字方法,分析其原始意义,关联所考语境,看是否讲得通。
例:而幼孩,而鸡豚。
④句意推断法:从句子的整体意思出发,进行逻辑推理,判断个别词的意思。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也,而况石乎!
⑤调动积累法:回忆积累本上的例句,或者用课文或成语中的熟悉义项去印证。
【小试牛刀】判断2024南通“三模”B项的对错:“天下孰不纣”与《种树郭橐驼传》“故且怠”中“病”词义相同。

解析:原句“天下孰不病纣”是主谓宾结构,其中,“病”是动词,作谓语,怨恨义。句子意思:天下人谁不怨恨商纣王呢?课文中“病”是困苦义,句子意思:所以困苦并且疲倦。

四、追加训练
请同学们拿出十年真题,翻到第8套试卷(2022年全国甲卷)的文言文阅读部分,完成下面五道题——
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秦欲伐齐”与“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伐”字含义不同。
B.“惠王患之”与“无敌国外患”(《孟子·告子下》)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C.“大王苟能闭关绝齐”与“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两句中的“苟”字含义相同。
D.“群臣闻见者毕贺”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敝邑欲伐之”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敝”字含义相同。
B.“寡人自以为智矣”与“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两句中的“以为”字含义不相同。
C.“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中的“土壤”是“国土”的意思,和现在汉语的“土壤”含义不同。
D.“广从六里”与“约从离衡”(《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不同。
4.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大说”与“秦伯说”(《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B.“不伤一人”与“何伤乎?”(《侍坐》)两句中的“伤”字含义相同。
C.“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D.“则两国兵必至矣”与“非兵不利 ,战不善”(《六国论》)两句中的“兵”字含义不同。
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不听”与“听臣微志”(《陈情表》)两句中的“听”字含义相同。
B.“吾事善矣”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C.“子其弭口无言”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两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
D.“与之伐齐”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参考答案
1.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解析:原文“王其为臣约车并币”的意思是:请大王为我准备车子和礼物,“约车”的意思是“约”是“拴套、准备”的意思,选项解释为“约定派车”,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的意思。两者含义不同。
2.B.“惠王患之”与“无敌国外患”(《孟子·告子下》)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解析:“惠王患之”是主谓宾结构,“患”是动词,忧虑义。“无敌国外患”主干为“无患”,是主谓结构,“患”是宾语,是名词,忧患、祸患义。
3.A.“敝邑欲伐之”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敝”字含义相同。
解析:“敝邑欲伐之”主干是“邑伐之”,“敝”修饰“邑”,作定语,是形容词,破败义。课文“敝之”是动宾结构,“敝”带了宾语“之”,所以是词类活用,是“使……破败”义。
4.B.“不伤一人”与“何伤乎?”(《侍坐》)两句中的“伤”字含义相同。
解析:“不伤一人”的“伤”是谓语,动词,伤害义;课文例句“何伤乎”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有什么关系呢”,“伤”是有关系、妨碍的意思。
5.A.“楚王不听”与“听臣微志”(《陈情表》)两句中的“听”字含义相同。
解析:“楚王不听”是主谓关系,即楚王不听从某人的意见。而课文例句中“听”是“准许、允许”的意思。两者含义不相同。
五、培优活动
1.请仿照以上2022年全国甲卷“一文本出五道题”的样式,在2023年新高考Ⅰ卷素材《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中选择16个重要词语,追加四道命题。
2.请仿照老师针对《劝学》《师说》的命题,在下面的十一篇课文中选择重要词语,进行原创命题。
课文:《赤壁赋》《登泰山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以上十一篇课文第一战队每篇课文出一道题,共11道题
提示:选定四个典型词语;→四个词语所考的知识点(意思、用法、考查类型等)要各不相同;→关联四个词语在这篇课文以外的其它文本中的意义或用法;→设置错误选项,写出答案解析。
注意:错误要有迷惑性,并比如下面老师出的三道题,班级选全对的可能不到一半人。
《劝说》: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如《论语》中就多次提及君子,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江、河,这里特指长江、黄河,“去来江口守空船”、“三万里河东入海”里的也是。这里“江河”是泛指比较大的河流。

C.跬步,古代称人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这里将跬步和千里相比较,形容跬步虽小,但积累起来作用却大。

D.驾的本义是把车套在牲口身上,使之拉着走。这里形容里程,指一天的行程。“驽马十驾”是指劣马拉车走十天的路程。

《师说》: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中的“而”与“小学而大遗”中的“而”意思和用法不相同。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中的“道”意思不同。

C.“或师焉,或不焉”中前后两个“或”,分别指代“句读之不知”和“惑之不解”。

D.“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和“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中“徒”含义相同。

《师说》: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吾从而师之”“师道之不复”三处中的“师”分别是“老师”“以……为师”“尊师学习”的意思。其中,“学者”“从而”是古今异义。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中“句读”指的是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人写作不加标点符号,所以要学习句读。

C.李氏的儿子“好古文”,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主张相合。这里的“古文”是先秦时期的散文,与当时士大夫推崇的堆砌华丽词藻、缺乏实际内容的骈体文相对。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六艺”在它处还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参考答案

《劝说》:B.江、河,这里特指长江、黄河,“去来江口守空船”、“三万里河东入海”里的也是。这里“江河”是泛指比较大的河流。

解析:“去来江口守空船”中的“江”不是长江,是湓浦江。

《师说》:D.“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和“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中“徒”含义相同。

解析:“徒”前句是“党徒,某类人”,后句是“刑徒”。

《师说》:C.李氏的儿子“好古文”,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主张相合。这里的“古文”是先秦时期的散文,与当时士大夫推崇的堆砌华丽词藻、缺乏实际内容的骈体文相对。

解析:对“古文”的解释有误,古文是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

相关链接:
20240509高考倒计时29天|2024南京市“二模”第11题·词语解说浅析
20230804一轮复习:文言词语、文化常识(新课标卷第11题)考法简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