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布文化”

 熟年人生 2024-05-16 发布于上海

最近,参观了朋友们的几家会所,又与智库的朋友们喝茶聊谈,话题从米文化,扯到了布文化,意犹未尽。

一、时尚服饰遍布申城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海派文化的浸淫,时尚服饰在民间流行。

布可布 道可道

布可布文化公司,2020年创建于上海

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工艺及民族文化,提供关于与艺术的稀缺生态服务

构建文化自信的顶级创意服务品牌围绕生态链,覆盖策展体验、活动组织、服饰高订、文化旅游、艺术品收藏等多领域服务。

这座武定路上百年建筑,是英国人曾经收藏邮票和黄金的仓库

古朴与时尚,简陋与精致,奇妙地结合起来。

听了布可布的云南非遗服饰等,又有新的启迪。

镜泊秦汉方夏时尚中心

3月27日。下午应邀参观位于青浦赵巷镇方夏村。

为这里的海派时尚氛围所深深感染。

“华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璀璨经典引领海派时尚”。

镜泊秦汉方夏时尚中心于2023年12月2日正式开业。

本项目由划云集团旗下“镜泊秦汉文化传播(上海)有限公司”为投资主体。

“镜泊秦汉”携手赵巷方夏村,通过股份制的合作模式,由划云集团负责全周期运营。

每个角落都充满温馨氛围。

中庭花园欧式风格。

上楼拐角的旗袍古典和时尚汇聚。


在二楼听董事长朱盈介绍。我们都同是徐汇区政协委员。

如今,她仍然担任着徐汇区政协委员职务。又是上海安徽女企业家协会会长。

参观者品尝美味自制的咖啡。

AI镜前试穿衣服。

镜泊秦汉方夏时尚中心,承载着是商业的期望。

更是对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和使命。

现在这里也是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进会长三角旗袍文化会客厅。

二、布文化”:时尚的传承

“布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仅是关于衣物的制作和使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从古至今,布与米一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

它们代表了温饱和温暖,是上帝赐予人类的生存礼物。

稻谷和棉花,这两种土壤上的植物,经过古人的智慧转化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和衣物。

崇祯《松江府志》:紫花布“用紫木棉织成,色赭而淡,名紫花布”。明代种棉有木棉、草棉两种,花则有白色、紫色之分。根据《天工开物》记载,白棉花的种植占十分之九,而紫棉花占十分之一。

紫花布为代表的棉纺织业促进了国计民生。黄道婆总结的手工棉纺织技艺,从乌泥泾传至松江全府,进而传遍整个江南。

元、明、清三代约600年,以松江府为中心的江南棉纺织业独步全国,成为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民谚,也赢得了“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赞誉。

布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古人将棉花织成布,这一过程充满了智慧和创造力。

从手工纺织到机械化生产,布的制作过程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时期,布料也成为了表达社会地位、文化认同和审美趣味的重要媒介。

大仲马、狄更斯笔下的紫花布

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品《基督山伯爵》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书中主人公爱德蒙·唐代斯为获取重要线索,以罗马汤姆森和弗伦奇银行首席代表的身份,专程拜访马赛市长。在这样一个重要场合,主人公的打扮和举止自然都要符合相应的社会地位,正如书中所描写的那样:“此人身穿淡蓝色礼服,紫花布裤,白背心,举止和口音都有一股英国味儿。”

不约而同的是,在同时期的法国作家作品中,也有关于紫花布的相似描述。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写道:“药剂师过来了。他穿一件青燕尾服、一条紫花布裤、一双海狸皮鞋、还戴一顶毡帽——一顶矮筒毡帽,真正难得。”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有:“他最讲究的服装,是一条紫花布裤,大象腿式裤筒,裤脚由铜丝带扎在脚下。”

而在英国,作家狄更斯也在其作品中多次提及“紫花布”,仅仅一部《大卫·科波菲尔》就曾八次出现。如书中人物艾米莉说:“要是我有一天做上阔太太,我一定要给他一件有钻石纽扣的天蓝色外套,一条紫花布的长裤,一件红色天鹅绒的背心,一顶卷边三角帽,一只大金表,一只银烟斗,外加一箱钱。”又如大卫去租白金汉街一套精致合宜、俯视河景、带家具的公寓,女房东克拉普太太出现时‚“穿一件紫花布长袍,下面露出法兰绒衬裙的荷叶边。”大卫“几乎不敢奢望自己居然有幸能住上这样一套高贵的房间。”

由上述经典作品中的描述,可见紫花布这一海外舶来品在当年英法等欧洲国家的受欢迎程度,几乎已成为身份地位、时尚潮流的代名词。也难怪,有学者将紫花布称为“世界近代贸易史上最火的单品之一”。

布文化与时尚的结合

上述欧洲流行的紫花布代表着一种时尚。紫花布在经典文学领域的留痕不止于此,在近现代中国文学作品中,老舍《三兄弟》、沈从文《边城》、张恨水《啼笑因缘》等书中也都写到了紫花布的服饰。

不过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书中穿戴紫花汗褂、紫花裤子、紫花大褂、紫花围腰的,则大多是中国社会穷苦阶层尤其是乡村从事农耕劳作的农民。

土布时尚化是将传统纺织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赋予了传统布料新的生命,也让更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和欣赏传统纺织技艺的美。

在全球化和快速消费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选择

传统布料和纺织技艺因其独特性和文化价值而受到重视。

上述提到的紫花布诞生于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徐汇华泾镇)乌泥泾的印染技艺也很著名。当地出产的扣布、稀布、标布、丁娘子布、高丽布、斜纹布、斗布、紫花布、刮成布、踏光布等,还有印染的云青布、毛宝蓝、灰色布、彩印花布、蓝印花布等,都和“乌泥泾被”一样享有盛誉。

18世纪乃至19世纪,松江布更远销欧美,在西方世界风行一时,其中尤以紫花布最为流行。

最先外销紫花布的是葡萄牙人。从16世纪起,葡萄牙人便将其销往欧洲、美洲、非洲、日本、印度和东南亚地区。1590年葡萄牙神父杜阿尔特·桑德和亚历山德罗·瓦利尼亚诺在《中国王国记述》中记录了木棉(gossipina):“这种棉可以制成各种衣服,我们常常会穿,这些衣服也被销往很多地区。”

明清经济史和对外贸易史中经常会遇及的一个外文词汇‚“Canga”,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是吴语“江”的发音,指松江布,即对本色土(棉)布的统称。

中国布店的消失与复兴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的中国布店逐渐消失

这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冲击,另一方面也与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有关。

然而,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追求,传统布料和纺织技艺,如缂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正在逐渐受到更多关注。

通过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入和新的营销方式,传统布文化有望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复兴。

缂丝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缂丝作为一种传统的纺织技艺,其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和创新是缂丝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一方面,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将这一技艺传授给新一代;

另一方面,也需要将缂丝技艺与现代设计和生活方式相结合,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和实用需求的产品,让这一传统艺术焕发新的活力。

三、黄道婆遗址的承载与复兴

元朝时期,黄道婆从海南崖州带回当地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在松江乌泥泾传授技艺。经黄道婆的革新和推广,松江地区的棉纺织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当地产的“乌泥泾被”名闻天下。到了明代,松江已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棉纺织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繁荣,松江府由此成立。民间有“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的说法。

因此,黄道婆遗址位于上海徐汇区华泾镇,对于纺织文化的传承、体验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黄道婆,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纺织技术创新者,她的故事和成就为纺织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灵感来源。

将黄道婆遗址打造成为纺织文化的传承、体验和创新基地,不仅能够向公众展示中国传统纺织技术的卓越成就,还能激发现代纺织技术和设计的创新发展。

纺织文化的传承

黄道婆遗址可以成为纺织技术和知识传承的重要场所。

通过建立展览馆或纺织博物馆,展示黄道婆的生平事迹、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传统纺织工艺的样品,让公众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纺织技术的精髓。

此外,还可以举办各种讲座、研讨会和工作坊,邀请纺织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工艺师,对传统纺织技术进行深入讲解和现场演示,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传承。

纺织文化的体验

黄道婆遗址可以提供丰富的纺织文化体验活动。

比如,开设传统纺织技艺体验课程,让参观者亲手体验棉花纺纱、织布等过程,感受传统纺织工艺的魅力。

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重现古代纺织作坊的生产场景,提供沉浸式的体验。

纺织文化的创新

黄道婆遗址还可以成为纺织创新的孵化基地。

鼓励艺术家、设计师和科技创新者在此进行创作和研究,将传统纺织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新材料、新技术相结合,开发出具有现代审美和实用价值的纺织产品。

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纺织艺术展览和设计大赛,展示创新成果,促进纺织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发展。

布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现代社会,通过对传统纺织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不仅可以保护和弘扬这一文化遗产,也能为现代生活带来更多的美学享受和精神满足。

未来,布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将更加注重技艺与时尚、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为人类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温度。

2024年5月15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