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园霸凌:不伤人是一种教养,但不被别人伤害是气场

 小贤心理 2024-05-16 发布于江苏

无论恶劣与否,校园霸凌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点:很难处理。

没法管,没人管,和稀泥。

在伟大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下,14周岁以下少年杀人放火都不会有事,何况凑在一起搞一搞校园霸凌?

不伤人是一种教养,但不被别人伤害是一种气场。

我们不可能时刻守护在孩子身边,那就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面对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

对于霸凌:

不告诉孩子那是恶,他能把别人逼死

不告诉孩子要反抗,他能被别人逼死

“霸凌”是英文“bully”音译而来。

根据国际一些反校园霸凌组织的定义,霸凌是指不被对方接受的攻击性行为。

它包括:口头霸凌,如嘲讽、羞辱、叫外号、威胁、性别侮辱、在电脑或手机上发送刻薄信息等;

社交霸凌,如故意孤立、不让别人跟某个人交朋友、在公共场合羞辱某个人等;身体霸凌,如打/踢/掐人、向人吐口水、绊人/推人、拿走或故意损坏别人的东西、侮辱性的手势等。

在我们的实际认定中,更强调霸凌中的恃强凌弱,双方在力量上的差异,强调欺凌的重复性和伤害的严肃性。

“玩笑”,一般指善意的戏弄,耍弄,逗别人,但过头的玩笑, 很容易演变成霸凌。

正如一个专家所言,孩子的恶作剧,打闹不属于霸凌,但不等于说可以无所谓,可以放纵。

所有伤害别人的行为都要承担责任。

对校园霸凌的认识

“胜者为王”的丛林法则同“文明理性”的教育价值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只要有人类,存在群体,霸凌就一直存在,也从来没有杜绝。

可以这样说, 校园霸凌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

在我的咨询室里,我也曾见到一个爸爸很强势的跟孩子说:“他们欺负你,你就打回去!

如果让我知道你打输了回来哭,我反而会揍你一顿!”

看到孩子无奈的眼神,当爸爸出门只留我和小来访者的时候,我轻声地问小来访:

“爸爸让你打回去,你怎么认为?”这个头发短短像个小男孩、学了两年跆拳道的小女生极其委屈与无奈:

“我打不过呀[泣不成声]而且我不想这么粗鲁!”

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牧瑾教授在做客《开讲啦》节目时,分享了自己孙女去幼儿园时被伤害的事例。

李玫瑾教授的孙女上幼儿园的时候,一个月就被一个同班的小男孩抱起后扔下,头部磕在了坚硬物上,导致肿胀。

不同的是,她教孙女如何用专业的知识保护好自己。

“因为男女孩体力悬殊导致孙女挣脱不掉,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就两只手拽对方耳朵,一疼,他自然就把你放下了。”

为什么被欺负了要打回去?

李玫瑾教授说道:

被欺负的孩子如果不打回去,那些欺负别人的孩子就会一而再而三的欺负别人,因为好玩。

不仅如此,孩子不会意识到自己这样做需要承担什么。

年少的孩子遇上情绪就直接发泄,因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承担什么,所以要比成年人更加肆无忌惮。

从一点点社交摩擦,到最后的校园霸凌,到底是哪一次越了界,可能我们很难说清楚。

而霸凌,往往就是从最开始的一点点小事情,慢慢演变成了最后给孩子带来大伤害的事件。

那我们如何去判断该在哪一个点去认定有问题?

答案其实很简单,我们无需去判断到底是摩擦还是霸凌,我们只需要问孩子的感受,你是否觉得不合适,只要孩子觉得不合适,那就是有问题。

为什么把决定权交给孩子?

因为如果第一次孩子说不舒服,我们告诉他是开玩笑,那么在之后再次觉得不舒服,他就无从判断到底是该说不舒服,还是该认为是开玩笑。

于是,“不舒服”和“开玩笑”的边界就会越来越模糊,孩子不知道该不该表达,不知道什么时候表达,甚至还要担心被说“小气”,陷入纠结和内耗,直至最后无法承受。

河北邢台。

一位上初一的孩子回家后和父亲说自己在学校受欺负了,被高年级的学生堵在厕所里要烟,而且指明要45的荷花。

家长得知后,第二天竟然直接买了5条烟带去学校,并且在校门口上演了一波“高情商”操作。

男孩的家长买了几件矿泉水放在地上,随后又带来五条荷花烟,对着学校门口就大喊道:“初三的学生,给那班抽烟的那孩子说,你堵了厕所了,给那初一的孩子要烟,要荷花,35的不行还得要45的。

给他出来说,让他出来拿”!

对于这件事,很多网友都表示家长的做法很解气,说着最软的话,却办着最霸气的事。

不仅仅是让校园霸凌的学生无路可走,更是让整个学校的管理层都无路可走了。

现在事情以这种方式曝光,学校肯定要给所有家长一个交代。

应对霸凌,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第一次被越界时就及时坚定地制止,做到这一点的基础是,孩子能够清楚地判断,别人是否触碰了自己的边界,并且相信,自己的感受就是绝对值得捍卫的边界。

面对孩子遭遇霸凌,家长怎样做?

我希望孩子知道,当孩子需要我的时候,我可以不在意任何人的眼光,站出来为她发声和站台。

在那则霸凌事件中,据说被霸凌的孩子,曾经向父母表露不想去学校,甚至不想活了。但家长只是认为孩子不想学习,并没有进行关注、介入和干预。

这种“不作为”,对孩子来说,是双重的打击。

一方面,孩子想要开口求助,没有得到回应和支持,让他对求助这件事失去了信心;另一方面,霸凌者一次次的行动都没有看到有人站出来保护对方,也让他更加有恃无恐。

大部分的霸凌者并不是心理强大的人,他们的生活经历缺少关注和爱,之所以能够在被霸凌者面前耀武扬威,无非是认定了对方是“软柿子”,自己不懂反抗,也没人来保护。

而当我们向外界发出自己坚定地支持和保护孩子的信号,即使自己不出面,也能做孩子的保护伞。

可能有一部分家长会想,如果事事都为她出头,孩子是不是会变得敏感又脆弱,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还总是依赖父母为她发声?

这种担忧,其实是把一件偶发的事情永久化。

实际情况是,当孩子感受到被支持,知道了自己的感受值得被尊重,应该被表达,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就有了自我负责的底气,会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捍卫自己的权利。

孩子被欺凌了,逃避、隐忍解决不了问题。

我们永远不知道霸凌事件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家长要做的就是警示教育。

告诉孩子既不要欺负别人,也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霸凌者很少选择对一群人施暴,鼓励孩子在学校结交一些好朋友,不要总是独来独往。

如果遇到被人打骂欺负时,先考虑如何保护好自己。

不要继续激怒对方,也不一定急于还手,清晰明白地告知对方停止欺凌行为,力量悬殊的时候寻找机会先逃离现场。总之,尽可能降低自己的伤害。

同样重要的还有,父母应告诉孩子如果被人威胁、欺负了,要保留可能获得的证据。

然后及时告诉父母、老师。

父母永远是大家的坚强后盾。

远离霸凌,不仅是家长和孩子个人的事情。

在这里,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重视校园霸凌现象。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

这一切,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

校园霸凌,不仅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阴霾,更是对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的严重威胁。

父母们,请务必重视起来,成为孩子们最坚实的后盾

校园霸凌根本不是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之间的问题。

而是由于校方的失职和家长的不作为,没有及时消弭校园人际网络中那些依仗暴力的人占据社交等级上的高阶位置。”

所有和稀泥式的息事宁人,都是对恶的纵容。

这一点,不如学学打响反霸凌第一枪的成都。

把校园霸凌的惩治,直接写进招录规章。

这相当于列出了一项“校园霸凌考核”,不模糊界限,不混同于日常道德行为,不轻拿轻放。

有句话说,人是叫不醒的,只能痛醒。

指望霸凌者自己幡然醒悟,那是做梦,只有在他们最要命的地方来一刀,让他们再管不住手脚的时候想起这钻心的疼,才有用。

假设未来,霸凌行为要记录档案,不准考公,不得进国家单位,像失信人员一样对待,等不到别人去管,霸凌者的父母会第一个甩孩子一个大嘴巴:

“你敢打别人,我打死你!”

人教人,永远不会,事教人,一次就会。

作者简介:柏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