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首个获奖人戴立信逝世,享年100岁

 singer0852 2024-05-16 发布于北京

转自:上观新闻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戴立信,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5月13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0岁。

走过期颐之年的戴立信,堪称传奇。

他60岁重返科研一线,69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94岁成为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第一个获奖人时,他仍然以每周三次的频率去所里工作。

他是两获诺奖的巴瑞·夏普利斯“认识最久的中国朋友”,97岁在科普微电影《无处不在的手性之有机师姐》中倾情出演“图书馆管理员”。

科普电影剧照。

5月15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戴立信先生追思厅看到,有人留言: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深切缅怀戴先生。

这正是他一生秉持的信念。

在戴立信先生追思厅的留言。黄海华 摄

在戴立信先生追思厅的留言。黄海华 摄

【曾与李政道一起复习功课】

1924 年 11 月 13 日,戴立信出生于北京。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父母逃难至上海祖父家。1942年 9 月,戴立信考取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但不到一年日军进军租界,他经过长达半年的艰苦跋涉,辗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地,最终在西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借读。

当时,戴立信和一些来自上海的同学在民房租住,晚上围坐在一起复习功课直到深夜。李政道也曾一道住在民房,读大学二年级时,就把浙大物理系教材中的习题全做完了,后来去了西南联大。在这样的氛围下,戴立信也不敢懈怠。当时王葆仁老师的有机化学课几乎每个月有一次小考,如果每次小考80分以上,期末大考就可以免考。最终,全班只有戴立信一人做到。

【“化学界的外交家”】

大学毕业后,戴立信做过代课教师和钢铁厂分析员。1953年6月,他服从国家分配来到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

1953年下半年,所里开展了金霉素研究。那时的中国,抗生素才刚刚出现,金霉素、链霉素都只能依赖进口。戴立信发现,金霉素在碱液中容易被破坏为异金霉素,于是建议将弱碱碳酸氢钠用于提取金霉素,上海第三制药厂采纳了这一建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就在离金霉素全合成仅一步之遥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科学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国防任务。

正是从这时起戴立信开始从事科技管理。他担任科研处处长期间,在科研方向调整、项目争取和计算机图书情报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戴立信被同事们公认是所里的“润滑油”,而且不是一般的“润滑油”,是“含氟的润滑油”,不管其他人有什么矛盾,他总会及时出现。上世纪80年代,有一位老同志评价,戴立信的科研管理能力像是一台“386”型计算机,这是当时国内功能最好的计算机。戴立信被誉为“化学界的外交家”,牵头组织了多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早在巴瑞·夏普利斯还未拿到第一次诺奖时,就邀请他来上海开讲座了。

戴立信(中)和诺奖得主夏普利斯(左)、余金权在一起讨论科学问题。

【60岁重返科研第一线】

1984年2月,60岁的戴立信恳辞了行政职务,重返科研第一线。戴立信曾感叹,以前世界市场的薄荷价格由中国人来决定,国外用不对称方法合成薄荷醇后,价格就不完全由我们说了算,可见创新研究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为此,戴立信拓展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手性合成。

“从管理到科学研究这个转变,对一般的人来讲几乎是不可能的,戴先生的科学人生是一个传奇。”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原所长丁奎岭对此感佩不已。作为大陆学者,戴立信第一个发表天然产物全合成以及手性合成的论文。他还经常鼓励学生,要做科研上的世界冠军。戴立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戴立信还是一位对学科发展做出前瞻引领的战略科学家,他长期关注有机化学的总体发展,很早就提出了“绿色化学”,耄耋之年组织翻译了有机化学的经典教科书。

在戴立信先生追思厅的留言。黄海华 摄

在戴立信先生追思厅的留言。黄海华 摄

戴立信曾经说过:“时间的属性是不可逆性,若是稍稍宽慰一下自己,这一生总算没有太多的偷懒。”

先生从来不负时光,也将永远留在时光中。

题图来源:戴敬 图片来源:除注明出处,其他由受访单位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