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城运河畔山陕会馆:邂逅那片洗涤心灵的纯净蓝天

 扈学秋 2024-05-16 发布于山东

聊城运河畔山陕会馆:邂逅那片洗涤心灵的纯净蓝天


你是否还记得上一次你抬头仰望那深邃的星空,是在何时?在城市的霓虹灯下,夜晚的天空往往被浓厚的云层或人为的光影所遮蔽,正如郑智化在《水手》中所唱:“星星在文明的天空里再也看不见。”但即便我们不能仰望星空,是否也应该偶尔抬头,去欣赏那头顶上的无尽蓝天?
我与妻子在清晨的阳光下,漫步在运河的岸边。不同于往常的河底漫步,今天早晨的微风带着些许凉意,我们选择了河岸上的小径。当走到山陕会馆前时,我习惯性地想要用相机记录下这古老的建筑之美。

聊城的山陕会馆,俗称关帝庙,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与文化的古老建筑。它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城区的南部,运河西岸,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至嘉庆十四年(1809年)方具现今规模。这座会馆是乾隆年间山陕商人集资合建供奉武圣关羽的神庙与商业会馆相互结合的古代建筑群,耗时66年,耗银六万。
山陕会馆占地面积3311平方米,整体建筑布局紧凑,错落有致,古朴大方。它集石雕、木雕、砖雕、彩绘和楹联匾额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装饰华丽,技艺精湛。无论是脊、瓦、檐廊,还是柱础等处,都采取了多种装饰手法,技法巧妙,题材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整个会馆包括山门、过楼、戏楼、左右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关帝大殿、春秋阁等部分,共有亭台楼阁160多间。会馆的建筑风格强调中轴线两侧均衡对称,突出中轴线上建筑,通过屋顶的形式、面阔进深的大小、艺术构件雕刻的繁简等来区分建筑的主次级别。

山陕会馆不仅是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之作。它融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体,馆内现存有历年重修的大小碑刻、石雕方檐柱、浮雕透雕的精密木质额枋等众多文物,对于研究中国的古代建筑史、商贸史、戏剧史、运河文化史、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史以及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产生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
如今,聊城山陕会馆已被列为省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研究古代商业史、经济史、戏剧史、运河文化以及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史的珍贵资料,对于了解聊城乃至中国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我的镜头中,山陕会馆依然,我却被山陕会馆上面的聊城的蓝天吸引了。

前天夜里聊城下雨了,雨后的聊城,仿佛是大自然用她温柔的双手,轻轻拂去了这座城市的尘埃与喧嚣,让她重新焕发出清新与宁静的气息。天空,就像是一块经过精心雕琢的蓝宝石,悬挂在王后的头顶,散发着深邃而迷人的光芒。
那蓝,纯净得仿佛可以洗涤人的灵魂。它既不同于晴朗时的蔚蓝,也不似黄昏时的深蓝,而是一种淡淡的、清澈的蓝,仿佛能够触及人的心灵深处。在这片天空的映衬下,聊城的一切都显得如此温柔、如此和谐。
微风轻轻吹过,带来了雨后特有的清新与凉爽。远处的云朵,宛如被雨水洗净的天鹅绒,洁白而蓬松,它们或聚或散,悠然自得地漂浮在蓝天之上,与蓝天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

在山陕会馆前,古老的建筑也在雨后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运河两旁的树木,叶片上挂着晶莹的温柔的光泽,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仿佛是大自然在为我们展示她的魅力。
这片蓝天下的聊城,是如此美好、如此和谐。它不仅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心境、一种情感、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这里,我们可以暂时忘却城市的喧嚣与浮躁,静下心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偶尔抬头仰望那片无尽的蓝天,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放松。



竹影花香 莫负时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