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房纤颤/“病重药重,则病当之”——我用大剂量的生脉饮加味,治好了心房纤颤的病人

 顺势而为frfi8r 2024-05-16 发布于河南


中医书友会
第3879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中医不传之秘在用量上,既往我们已经发过好几篇关于药量的文章,有讨论安全剂量的,有四两拨千斤的,这一篇则是强调对于一些重病而言,药量必须到位,否则就是隔靴搔痒。到底什么时候要用重药,药量又应该大到多少,仍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的东西。

—本文约1700字,预计阅读5分钟—

“病重药重则病当之”
作者/贾河先

↓滑动查看全部↓

简介:贾河先男,汉族,1934年10月15日出生于浙江上虞县;1953年参加重庆市中医学会工作。从1953年开始自学中医。1974年曾在在重庆市第一中医院(现改名为重庆市中医研究所)进修。在进修过程中,写出了第一本中医着作《百病良方》第一集,由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正式出版(1981年),接着出版第二集、第三集,现已出版第五集,自成系列,饮誉中外。由于长期自学,基础扎实,1983年授予中医师职称,1987年晋升为中医内科主治医师,1990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至今已正式出版中医着作14本,医学科普著作3本,共计120万字,全国发行120余万册,代表作《百病良方》多次参加海内外大型书展,1~5集均远销东南亚多国,并已由台湾牛顿出版社出版海外版,向全世界发行。《提高中医疗效的方法》曾参加国际图书博览会,并多次重印,受到同道关注。
在临床上,博采众长,擅用活血祛瘀法、补肾荣脑法、补肾生髓法、综合疗法(包括中药口服及直灌注、针灸、按摩,食物同时使用)治疗疑难杂症,并取得良好疗效。治疗极难治的扩张型心肌病以及重症肌无力、过早搏动(心律失常的一种)、慢性肝炎、慢性肾炎、乳腺增生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效。

中医不传之秘在用量上”。

准确掌握药量的增损,对于提高临床疗效,确有重要意义。

笔者曾治一例心房纤颤患者,用大剂量加味生脉散治疗,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 治疗经过
患者何×,女36岁,患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伴闭锁不全)二十余年。近年来又出现预激症候群,用乙胺碘呋酮后得以控制。半年前出现心房纤颤,先后在重庆市三家医院住院治疗,均因不宜服用奎尼丁,也不宜作电击除颤而动员其作手术换心脏瓣膜,病人不愿手术,于是找我诊治。
鉴于国内各地用生脉散加味治疗心房纤颤取得一定疗效,细思以往自己也用过生脉散加味治疗心房纤颤,但疗效不满意,乃决定加大剂量为其治疗。
处方

党参60克,麦冬30克,五味子30克,苦参30克,玉竹15克,水煎服。

连服6剂,复诊时脉濡缓,听诊心房纤颤消失,嘱病员前往她以前住过院的三所医院复查电图。经复查共同证实:心房纤颤消失,恢复窦性心律。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笔者用以上处方为5例心房纤颤患者治疗,均于服药6~20剂后转为窦性心律。

以上例子说明了药物剂量的增损,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当然,药物用量的增损,要有理论根据,要有别人用药经验的借鉴,不能盲目乱投。

近年来,关于增大剂量、提高疗效的报导屡见不鲜,历代中医文献也早已有记载。

如《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5期第44页的病例对我们不无启发:病员患频发性室性早搏,每分钟停8~10次,经心电图确诊。以往用炙甘草汤无效,原因是:①剂量小;②没有做到水酒同煎。

后决定增量处方:生地250克,麦冬45克,桂枝45克,党参30克,麻仁60克,炙甘草60克,生姜45克,大枣30克,阿胶30克。用水1600毫升,酒1400毫升。煎至600毫升左右,分三次服。

服药后没有明显副作用,只是想睡觉,略感头晕。第三天自觉早搏消失,第六天复查心电图正常。

在临床实践中,投药固然不可孟浪从事,但在一定情况下,如果病重药轻,则不足以胜病。欲起千钧之石,必须有千钧之力。如果用药轻描淡写,岂能力挽沉疴!

据报道,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治一慢性肾衰患者,开始每剂用附子30克,症状无改善,附子重用至90克时,始获疗效,说明病重药重,则病当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