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时刻,都在争先恐后“抢人抢钱”,巨变时代骤然来临

 天承办公室 2024-05-16


一步步加速。

最近有几个不起眼的消息,背后却是影响未来的大转折。

先看几个消息:

  1. 杭州全面放开限购,最重要的是,买房=落户

  2. 南京、佛山出台新政,购房就能落户,还额外附加一条,配偶子女全部都可随迁

  3.  沈阳、郑州步子更大,租房就可直接落户,而石家庄更是带上身份证”就能落户,堪称“零门槛”。

这些都共同指向了一条:抢人

为了楼市抢人,为了经济抢人,为了城市的未来抢人

户籍制度之前作为一个重要制度,其本意是用行政管制来管控资源流动

但是,现在时代变了,而且是发生了巨变

人口大盘见顶的时代背景中,各大城市必须得抢、不得不抢,而长久以来的“户籍沟壑”则成为他们的第一道障碍。

因此,从一线城市到边陲小城,从现代都市圈到老工业基地,各个城市间的“户口柏林墙”在加速打破,新一轮的“户口抢人大战”愈演愈烈。

而背后,就是“抢钱”。

一、抢人就是在救楼市购买力

当前楼市低迷,土地财政吃紧,必须放开户口来吸引富产、中产、刚需群体、改善群体等等来入市以托底本地楼市,这既是在救楼市救房企,更是在救地方政府,因此,地方的动力十分充足。

更重要的是,这些有购买力的群体是有限的,是“独占型”资源,你抢到了我就没有,你占便宜我就吃亏,逼得各个城市争先恐后的放开户口限制,以尽快虹吸周边,务必在这场城市大战中抢到哪怕一丝丝楼市的希望。

二、抢人就是在救消费力

过去很长时间,对一个城市来说,人口涌入过多反而加大了城市的荷载承受,于是“人口负担论甚嚣尘上,各个地方也是千方百计设关设卡。

但是随着经济滑坡、产能过剩加剧、少子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是生产者,但更是消费者”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城市的商品需要足够的人口来消费,城市的产业需要庞大的人口来支撑

有人口,商品就能卖出去,企业就能活下来,产业就能发展,经济就能运转起来。所以,抢人口就是在拯救一个城市最根本的消费能力产业变现能力,经济压力倒逼地方政府纷纷下场抢人。

三、抢人就是在救养老金

十年前,10个年轻人养1个老人;现在,5个年轻人养1个老人

到2035年就是1个年轻人养1个老人了,但1:1看似均衡,却是全国总体水平,地区间的差异是天壤之别

比如未来:西南可能1个年轻人养2个老人,东北地区可能1个年轻人养3个老人,而发达的深圳因为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则可能10个年轻人养1个老人。

而且,更重要的是,此前就有报告说,全国社保基金有可能在2035年耗空。

也就意味着,很多地方到时候会面临着双重困境本地年轻人交的钱赡养不起本地老人,而中央社保转移支付又可能降低。

光是想想,就觉得心惊。

地方也是看透了这一点,所以必须在社保危机之前,在老龄化全面到来之前,加速抢人,放开户口,只要肯来,来者不拒。

而在“户口抢人大战”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社会巨变:

1、是户籍和人口“稀缺性”的根本性对调

以前是城市化红利,户口即代表着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一切福利,而农民、外来务工人群大批涌入城市,他们打破头想要落户,因为有了户口,就能享受城市的福利。所以相比之下,“户籍”极具稀缺性。

而现在,是人口大盘见顶,城市化率达到65%,而且大部分福利都已不再与户口捆绑,户口正在沦为白菜价,而人反而是在不断减少和流出的。此消彼长,“人口”已经有了绝对的稀缺性

2、是地方财政锚定物的时代性转变

从中央来说,中央已经提出“人房地钱”四项挂钩政策,房、地、钱都必须跟着人口流动走,哪个地方拥有更多的人口,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政策空间资源支持。而且中央已经通过发行超长债来接棒地方债,中央的投资方向转移支付必然和人口紧密相关。

从地方来说,房地产市场消退,锚定土地的财政方式已经走进死胡同,难以为继;而新型的财政方式必然锚定人口,因为只有通过充足的生产力、劳动力、消费力的循环才能解决土地财政的遗毒,而这些,都是建立在人口之上

3、是经济发展下一阶段的必选题

哪里有人口,哪里就有产业的立足之地,人口不是负担,而是最重要的发展动能,是转向内循环时代根本支撑

站在全国的角度,户籍壁垒的打破是时代的大势所趋,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除了像北京这样的特殊城市,我们很快就能看见持续了两千余年的户籍制度走向实质上的历史终章。

但站在地方城市的角度,有的城市会因此变身“超级都市圈”,但有的城市也会人去楼空,加速“鹤岗化”。

你我都在见证历史,且只能见证历史。

我是马江博,关注我,关注趋势与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