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妙云:徐达的长女,破3个记录,留2个遗憾,让朱棣17年不立皇后

 茂林之家 2024-05-16 发布于湖南

徐妙云:徐达的长女,破3个记录,留2个遗憾,让朱棣17年不立皇后。她是一位非同凡响的女性,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她凭借出众的才能和非凡的贡献,在皇室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她不仅是明朝开国名将徐达的长女,更是朱元璋钦点的儿媳,朱棣的挚爱妻子。她在朱棣靖难之役中,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为朱棣扫清了登基之路。她在后宫中,操持家政,贤惠大方,为明朝开创了新的风气。然而,她的一生也留下了遗憾,朱棣登基17年不立她为皇后,这究竟是何原因?她又创下了哪些空前的记录

一、以贤惠智慧撼动朱元璋皇室

朱元璋开国之初,纷扰纷至沓来,内忧外患不断。为确保大明江山永袭万世,朱元璋深知传宗接代的重要性,遂决定为皇孙们择佳配良淑。徐达作为开国功臣,其女徐氏自小便接受良好的家教,熏陶有素,被视作理想人选。

徐达一门忠勇,平生以国家利益为重。徐妙云年少时,徐达便严格要求她潜心学习经史子集,以培养贤淑忠良的品德操守。徐妙云勤恳好学,不负所望,很快成为名副其实的"女诸生"。徐达见女儿孜孜不倦钻研典籍,内涵丰富,自然将之视为掌上明珠,寄予厚望。

洪武六年,朱元璋正式向徐达提亲,希望能许配徐妙云给年少的燕王朱棣。徐达虽为显贵,却从未因此骄横傲慢。获此盛情,徐达欣然应允,并将女儿送入宫中伺候马皇后。三年间,徐妙云勤勉尽责,举止大方得体,深得马皇后喜爱,被誉为"独被宠眷"。

九年后,徐妙云终于与朱棣完婚,成为燕王妃。马皇后见徐妙云操行高雅,愈加欢喜,时常托人嘘寒问暖,可见其对这个儿媳的重视。但徐妙云并未因此自傲骄矜,仍是一如既往地勤俭持家、顺从贤良,赢得朱棣的疼爱有加。

二、英勇护城一力扶危朱棣

建文年间,朱棣劝谏建文帝无果,终于決然起兵靖难。此时燕王府驻扎北平,成为朱棣发迹的大本营。靖难爆发之初,朱棣虽已占据优势,却不敢疏忽大意,北平的安危直接关乎大局。

当时朱棣长子朱高炽年方二十有六,负责驻守北平。可京师兵力捉襟见肘,勉强维系城防。适值建文帝新任大将李景隆趁虚而入,亲率重兵压境,北平殆陷于危难之中。朱高炽身为燕王世子,虽有头脑却缺乏战阅,面对狰狞的敌军犹疑不决。

危急关头,妙云挺身而出,亲自督阵城楼。她发扬徐家世代忠君之志,慷慨陈词激励将士:"寇虏方分我朝之忧,皇上正在千里之外征战。我等身为国之根柢,岂能半途而废?须要坚守此城,勿使寇贼得逞!"

妙云见守城士卒多为残兵败将,斗志难馀。她乃亲自佩戴武装,高声疾呼:"此战不但关乎我大明江山,即便你我亲属性命,均在其中!岂能临阵退缩,堕我大明千古耻辱!"

妙云催人肺腑的话语,如雷贯耳振聋发聩,将全城上下统统鼓舞,群情激昂。她亦率先号召城中妻妾同袍,齐整行头,死守城池岌岌可危。这一场城池决战,男女老幼并肩作战,殊为罕见。

借徐妙云这股不世之勇,北平终获渡劫。她既是将士的领路人,更是护国的坚盾。凭她连绵不绝的鼓舞喝令,北平上下同心同德,恪尽臣子应尽之责,死守重地累月不渝。直至朱棣大军压境,李景隆无奈而退,北平才喘过气来。

此役,徐妙云确实立下赫赫战功。她临危不惧、英勇卓绝之举,不啻替朱棣铲除一大隐患,为日后靖难大业奠定了根基。从这一役可见,徐妙云不单贤德非凡,且忠勇过人,可谓人杰地灵。

三、后宫开创三大先河新制

靖难平定,朱棣登基即位,史称英武帝。继位之初,英武帝诰命册封徐妙云为皇后,肯定其先后两回的殊勋。这在明代前所未有,堪称后宫新政的开端。

自古以来,皇家后位娶妃纳妾,悬殊甚远。从宫廷旧制看,皇后皆出自贵族显亲。徐妙云出身卓绝,断非寻常之人,但亦非权贵门阀。朱棣有识人之明,坚持册封,意味打破了旧有门阀论,树立了选贤用能的新风尚。

这在当世实属破天荒之举,英武帝亲自诰书曰:"妻徐氏,本自布衣,平生贤淑,历经患难,更为国治安扫清道路。朕向所得力,实赖皇后矻勇才捷,当予以光荣册封,昭告天下。"如此钦点旨意,公开赞扬夫人,彰显皇上对皇后的尊崇。

接着,英武帝又颁下新制,特设盘龙花纹配龙钺,为徐妙云所用,加冕礼仪隆重有加。这在王朝更迭之时自当如此,但彰显妃嫔权威的新规矩,还是头一回。当时亲王王妃印用雄狮花纹纽,相比之下,皇后专用盘龙印饰可见分晓。

为了迎娶徐妙云入宫同驾御马,英武帝不遗余力,大张旗鼓。他诏曰:"妃嫔自外入宫,不如亲迎入宫,以礼相见。"于是百官俯伏朱雀门外,英武帝裹白袍亲临城外,迎接卓骊驾到。历任帝王入宫迎娶皆有定制,矢志如此恭迎妃嫔,实为空前绝后。

不难看出,英武帝为彰显徐妙云在后宫的崇高地位,三番五次颁定新例。一是册封怀柔人心,二是印记昭雄威,三是礼仪彰尊崇。无疑皆旨在确立后宫纲纪,整肃朝纲。这在历朝历代,可说是个创举。

四、立下三项不世之功

作为英武帝的挚爱妃嫔,徐妙云在后宫中自有其独特的主张与作为,其一生亦树立了三大不世功勋。

首先,徐妙云勤于选拔贤良方正之士,为帝室立下赫赫基业。当年英武帝方踞帷幄,徐妙云已是其智囊。及英武帝登基,徐皇后遂当仁不让,督促英武帝简练朝纲,用人唯才是举。

在徐皇后的建议下,英武帝诏令廷臣推举有识之士,无分门阀。这一新政旨在打破旧日迂阔之习,勿使贤良无门可透。朝野遂陆续列出众多俊彦,皇上虚怀纳谏,一一任命有为。自此人才辈出,扶植了明朝的基业长青。

其次,徐皇后时常劝勉英武帝仁矜怀柔,与民同甘共苦。彼时英武帝在位期间,经历战乱无间,百姓流离失所。徐皇后深知安危攸关,遂数次请命英武帝:"臣民饱受战乱摧残,我等亦皆生民平之辈。怒不可加于人,宽仁布德乃上策。"

英武帝英明神武,亦知怀柔之道。基于皇后之言,朝野遂同心同德,将矛头直指国家复兴之路,锐意图治,减轻赋税,休养生息。这无疑是徐皇后在救国度民大业中立下的骄人功勋。

再者,徐皇后教养子嗣谨守本分,勤于勉励后学。她自幼便受父训严格,因而更加重视宗族家规。每当有后嗣稍逾矩,徐皇后必垂诲谆谆教诲,从不放纵。她言:"上位者为国之本,故当尽忠笃敬自律自重。宗族贵不可犯是非,一味放任则祸乱滋长矣。"

凭此训诰,皇子们皆以克己复礼为本分,勤恳有为,无论职守大小,孰能尽忠。教子有方,徐皇后竟使得朱氏王朝子子孙孙,世袭忠君爱国之德。英武帝嘉奖有加,誓与徐皇后携手为明朝打下坚实根基。

五、不立徐皇后之遗憾

尽管徐妙云在后宫中树立了重大功勋,颇受英武帝重视,但令人惋惜的是,英武帝竟至终17年不立其为正统皇后。究其原因,大约有三:

一是嫡庶之防。徐妙云虽为皇后,但终非贵族门阀出身。英武帝为了确保王朝根基稳固,有意将皇位传嫡派。故他虽钦重徐皇后,却终不立正统皇位。

二是母家门阀强硬插手。英武帝时期,宫闱政治甚嚣尘上。马皇后和郭太后宗室雄厚,时常为嫡母所用,干涉朝政。而徐妙云只身一人,根基单薄,遭他们排斥阻挠,加之英武帝有所顾忌,竟至17载不册封正统地位。

三是宠爱之故。英武帝年富力强,又钟情徐妙云沉鱼落雁之容。为维系夫妻和睦,他竟对徐妙云婉拒不予册立。这是出于英武帝对妻子的宠爱,而非不器重她。

无论如何,徐皇后终究未能名正言顺地位于后宫之巅,这对她而言实在是莫大的憾事。不过,她一生戮力为国为民,亦树立了开国宗室的典范。徐妙云虽一生只做到"皇后"而非"正统皇后",但她取得的种种功勋,比之一般皇后来说,地位和影响力实在无出其右。

足见徐妙云一生并非囿于后宫私语闺阁里,而是勇于突破,既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又施展才智关怀国计民生。她以平凡出身走上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将大明王朝开国功勋的一页书写得精彩纷呈。仅从这一生的体会,便足见徐妙云一人集贤德才干于一身,实在是后宫传奇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