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自学的中医诊断技巧:心与小肠辩证(1)

 空谷幽兰80 2024-05-16 发布于广东

心与小肠病辨证

(一)生理功能

心:心居胸中,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又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体为脉,其经脉循肩臂内侧后缘,下络小肠,与小肠相表里。

小肠:小肠具有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

(二)病理特点

心病:主要病理为主血脉和藏神的功能失常,常见症状为:心悸、怔忡、心痛、心烦、失眠、健忘、精神错乱、神志昏迷,以及某些舌体病变等。

小肠病变:要反映在泌别清浊功能和气机的失常,常见症状为腹胀、腹痛、肠鸣、腹泻或小便赤涩疼痛、小便混浊等。

(三)常见证型

虚证——多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

实证——多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及瘀阻脑络证。

小肠

小肠实证小肠实热证,虚证小肠寒证,这里主要介绍小肠实热证。

1、心血虚证

定义:指血液亏虚,心失濡养,以心悸、失眠、多梦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头晕眼花,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

病因:多因劳神过度,或失血过多,或久病伤及营血引起;也可因脾失健运或肾精亏损,生血之源不足而导致。

证候:

①心血虚,心失濡养,心动失常,故见心悸;

②心神失养,神不守舍,则为失眠、多梦;

③血虚不能上荣头、面,故见头晕眼花、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

④血少脉道失充,故脉细无力。

辨证要点:心悸、失眠、多梦与血虚症状共见。

2、心阴虚证

定义:指阴液亏损,心失滋养,虚热内扰,以心悸、心烦、失眠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或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

病因: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暗耗心阴;或温热火邪,灼伤心阴;或肝肾阴亏,不能上济,累及心阴而成。

证候:

①心阴虚,心失濡养,心动失常,故见心悸;

②虚热扰心,神不守舍,故见心烦,失眠,多梦;

③阴虚失滋,故口燥咽干,形体消瘦;

④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故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心悸、心烦、失眠与虚热症状共见。

鉴别: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

相同点: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均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等症。

区别:

心血虚证:以面色淡白,唇舌色淡等“色白”血虚表现为特征;

心阴虚证:以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色红”及阴虚内热之象为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