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告别“催娃大战”!揭秘孩子拖延磨蹭真相,高情商父母都这样做......

 优家教育 2024-05-16 发布于北京

做了父母以后,让人头疼的问题真是太多了。

辅导作业,排第一,

拖延磨蹭,一定可以排第二。

尤其是上学后,更明显——

每天起床催,吃饭催,出门催,睡觉催,写作业催……

  • 6点起床,非要磨蹭到6点半起;
  • 吃饭的时候,东瞧瞧西看看,半天塞不进嘴里一口饭;
  • 终于吃完饭要出门了,不是衣服穿不上就是去厕所;
  • 晚上写作业更是煎熬,翻开书、拿起笔,都要等待五百年;终于写起了作业,不是边玩边写,就是边写边玩......

每当看到娃这样子,唠叨吼骂都嫌不够,甚至能动手就不想动口,心里还潜藏着一丝隐忧:这么磨蹭,将来可咋整?

其实,不用担忧,拖拉、磨蹭跟年龄真没啥关系,现代人谁不磨蹭?

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曾调查遍及全球的2.4万多人,结果显示,其中95%的受访者承认至少偶尔会犯拖延症的毛病

但是,虽然拖延症人人都会犯,看起来行为也很相似,但实际上背后的原因并不相同。

我们要想改掉孩子的拖延和磨蹭的毛病,弄清根本原因很重要。

01

7岁前的孩子都一直在“长脑子

6岁以下的孩子爱磨蹭拖延,没有时间管理的观念,是因为他们真的不认识时间。
我们经常说的3分钟、10分钟、半小时,孩子根本没有概念,不知道具体有多长,也就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要做的事。
心理学家发现:
孩子2.5-3岁,时间观念才开始发展。
到了6岁,大部分孩子仍然不会认表,对于具体时间有多长也没什么感觉和概念。
一直到8岁上小学后,孩子才有了一点时间概念,知道按时上学,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什么时间内完成该做的事情。
6岁以下的孩子爱磨蹭,还因为生理能力不足,以及做事的动力不足
从3岁到7岁,孩子的大脑一直在发育,脑容量不断增加,神经元链接不断增加,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做到对父母提出的要求快速反应。
所以面对孩子的磨蹭,父母要先摆正自己的心态,然后让孩子在一定的时间频率下,不断重复相同的行为,提高熟练性;同时调动起做事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做事的效率
孩子会做了、想做了,当然做事情就快了!

02

很多孩子磨蹭,都是培养出来的

1、父母插手太多,孩子产生依赖性
闺蜜家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了,每天还是妈妈给穿衣服、穿鞋,整理好书包,背着书包送到学校门口......当成小公主一样“伺候”。
本来孩子自己可以做的,父母为了节约时间,都帮忙做了。
结果就是,孩子该不会的还是不会,慢慢的形成依赖性,长此以往,他就会在心里产生这样的想法——「反正我做不做,做得慢一点也没关系,总会有人帮我做的」
就像心理学家Erica Reischer所说:“你的孩子没有机会去学习怎么为自己负责,也没有机会练习一些诸如时间管理、自我约束这样的重要生活技能。” 
所以说,很多磨蹭、拖延、懒散、缺乏自理能力的小孩,都是“多管闲事”的父母一手培养出来的。
2 父母过度严苛,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那些严厉苛责的父母往往会养出"拖延症"的孩子。因为严厉的父母只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如果孩子对于执行那些不想完成的命令时,只能采用的拖延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想想如果你每天耳边听到的都是这样的“紧箍咒”: “快起床!快洗脸!这是鞋子、这是衣服,你能不能快一点,马上要迟到了,你还在墨迹……” 每天都是唐僧念经一样在你耳边叨叨,天生反骨的人会极度反感。
法国儿童精神专家克里斯汀·弗拉薇尼说:
依赖性人格的孩子,因为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觉自己是'坏孩子’,失去自信; 而反叛性人格的孩子,却只会越来越无视父母,变得自私冷漠。这两种孩子,都毫无例外地丧失了自我。
3、父母的拖延症,给孩子树立了“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举一动孩子都会模仿。如果有的家长自己做事就喜欢拖延,缺乏时间观念,这种散漫的性格和做事方式,一定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自然也就“习得”了父母身上“拖延”的毛病。

03

正确引导,比催促责骂更有效

对于孩子的磨蹭拖延,一味地呵斥孩子是没用的,反而会让他们一拖再拖,情绪崩溃,适当的放手和正确的引导,才能有效解决。
1、停止做严厉的父母
很多父母对孩子习惯性发号施令,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就是一顿数落,甚至打骂孩子,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养成逃避拖延的性格,还会变得更加沉默,这个时候父母应该给孩子一定的容错空间。
在跟孩子对话的时候,可以给出有目的性的指令,比如:
「如果你能早点起床,我们就能第一个到幼儿园了,老师会表扬你的」
「如果你今天作业完成的早,明天妈妈就可以带你去博物馆了」
这样,孩子就能很愿意接受你的指令,并且意识到时间的紧张,努力提高自己的做事速度。
孩子成长需要时间,父母更需要耐心。
2、帮孩子建立时间知觉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一定要给出具体的时间,不要模棱两可,对比如:
「我们再看5分钟就要去看书了」
「我们在玩10分钟就要回家了」
这样,孩子慢慢就会对1分钟、5分钟、10分钟的时间长短有了感知,从而能更好地调节自己的节奏。
3、正向鼓励比斥责更有效
想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父母给予及时的鼓励尤其重要,比如:
平时如果我们听到他去练习一个曲子,就可以告诉他:「今天妈妈听到你弹这首曲子,比前几天弹的要好很多啊,说明你的练习很有效」。
也可以告诉他:「真妈妈特别喜欢听你弹琴,有时候看到你弹琴的样子是那么优秀,妈妈真是打心眼里面开心」。
孩子会因为自己的一些行为,让爸爸妈妈感到开心,他会觉得自己很有价值,很有意义,那么就会从内在激发他更想去把这件事情做好,让孩子更加自律,受益终生。
其实,7岁前的孩子都一直在“长脑子”,拖延和磨蹭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故意的,而是身不由己
即使大一点的孩子内心也不想拖延,甚至会因为拖延而恐惧和焦虑。孩子和家长,看似并肩同行,但其实是在不同的轨道运行,各有各的去路,父母应该给予更多理解和尊重。
我们不妨多点耐心,用心感受孩子的每一点成长和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