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大著名心理学效应

 遛猫的鱼 2024-05-16 发布于福建

      你知道吗?每天,一个人从早到晚,至少要做30000个抉择。

      你可能会对如此庞大的数量感到惊讶,那是因为其中的90%,都是我们凭着惯性,在“无意识”中完成的。而强大的惯性背后,其实是由我们的心态决定的。驾驭心态的前提,是参透内在的规律。

今天,与大家分享8个心理学效应。
愿你能从中学会识别自己的心态,不被惯性左右人生。

如果你不小心被一只鳄鱼咬住了脚,你会怎么办?

相信大部分人都会下意识地想用手去把脚拨出来。

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不但脚保不住,连手也会连带着被鳄鱼吞下去。时间拖的越久,最终被咬住的部位就越多。

这就是鳄鱼效应,生活中有太多类似的情景——越坚持,越被坑。

小到点了份外卖,明知有质量问题,勉强吃下去,却闹了肚子;

在寒风中等公交,抱着再一会儿车就来了的心态,结果被冻感冒。

大到投资某个项目,发现不靠谱后,硬着头皮加仓,赔得血本无归;

投身某份工作,察觉并不合适自己后,继续勉强,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错失了其他机会;

进入一段糟糕的婚姻,每天争吵不停,连累了孩子,自己也身心俱疲。

生活中的这些瞬间,都伴随着我们看不到的“鳄鱼”。

而真正拖垮我们的并非“鳄鱼”,而是舍不掉的那只“脚”,放不下那颗“不甘的心“。

经济学上有个对应的概念,叫“沉没成本”,指那些已经付出、不可收回的时间、金钱、精力等投入。

其实懂得及时止损,不是放弃,而是一种保护机制。

放下“沉没成本”,才有重拾一切的可能。


一次哈佛教授詹姆斯同好友卡尔森打赌,说自己能让他在短时间内养一只鸟。

完全不想养鸟的卡尔森听后,不以为然。

但很快,詹姆斯送给卡尔森一个精美的鸟笼,事情开始因为这个鸟笼发生转变。

此后,每次有客人到卡尔森家做客,看到鸟笼,都会问他:“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

在一遍遍的解释之后,卡尔森不堪其扰,只好买了一只鸟。

这就是著名的心理学效应“鸟笼效应”—

当外在的空间,和内心的精力,被杂物和杂事所占据,我们就会渐渐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


反观日常,会发现这种现象无处不在。

柜子里积灰的衣物,让人看着为难又闹心;

在理发店充值办卡,刚走出店门就开始后悔;

为了凑单而买的,多半是无用的东西;

微信里有太多的群,“几百年”没有在里面发过一条消息;

无一不让人烦躁,厌倦,感到束缚。

因此“断舍离”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正所谓为生活做减法,才能为生命做加法

唯有按需获取,删繁就简,才不会被“鸟笼”套牢,拥有更自在的人生。


为什么每个长假过后,重新开始工作会异常艰难;

每次下决心要开始健身,总熬不过最初的那几周;

计划好每天坚持背单词,结果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些现象背后,其实都隐藏着“飞轮效应”。

我们可能没见过飞轮,但都很熟悉自行车。

骑过自行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即使在一段平坦的路上,刚开始骑的时候,也需要用力蹬踏板,才能让车轮转动起来;

但当我们蹬了一段时间,达到某一临界点后,就不用那么使劲了;


只需让脚跟着踏板稍稍用力,就能继续骑行。


其实这就是“飞轮效应”——万事开头难。

我们之所以达不成目标,往往是因为没有熬过“用力蹬踏板”的阶段。

但这个效应,不但揭示了问题的根源,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尽快行动,并持之以恒;

最终,量变会带来质变。




人一旦情绪不好,就会寻找发泄的途径。

因此,负面情绪与正面情绪相比,更具传染性。

《墨菲定律》中提到,“踢猫效应”是一种典型的负面情绪传染:

一位父亲,因为在公司受到老板批评,而心烦气燥。

回到家,他看到孩子在沙发上跳来跳去,大动肝火,就把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觉得不服、委屈,转身把气撒到了家里的猫身上,狠狠地踹了猫一脚。

猫一溜烟逃出家门,跑到了路上。

正巧一辆卡车经过,司机来不及避让,撞到了旁边正在玩耍的小孩,酿成了事故。

踢猫效应告诉我们,坏情绪的传染,如同推倒多米诺骨牌。

随意地发泄,会导致恶性循环。

而防止“踢猫效应”最好的方法,不是压抑情绪,而是管理情绪。

脾气上头的时候,让自己冷静三分钟、去空旷的地方大喊几声……

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避免成为“踢猫”的发起者和传递者。



所谓安慰剂效应,顾名思义指的是病人自以为服下了药物,觉得病症减轻了。

1955年毕阙博士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某次战役之后,镇痛剂已耗尽,但还有很多伤员十分痛苦,叫嚷着要打镇痛剂。

无奈之下,护士只能给他们注射生理盐水,并告诉他们说这是强力镇痛剂。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注射完盐水后,伤兵真的开始感到疼痛减轻了。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中写道:
安慰剂效应在根本上,就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暗示。

不要小看积极暗示的力量,面对难以克服的困境,乐观的心态,是一剂良药。

欧.亨利曾写过一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讲的就是积极心态的力量。

一个叫琼西的女子得了重病,医生告诉她治愈的希望十分渺茫。

躺在病床上,她经常数窗外枯藤上所剩无几的叶子。

并确信,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自己就该去了。

但奇怪的是,树上最后的那片叶子,竟怎么也不肯落下。

琼西受此鼓舞,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

在医生的帮助下,她最终战胜了病魔,恢复了健康。

这时她才知道,其实藤上的树叶早就落光了,那片不落的树叶,是朋友在得知她的悲观想法后,拜托一位老画家画出来的。

《墨菲定理》中有这样一句话:

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态。

生活本就是光明与黑暗交织,当我们身处黑暗中时,一定要相信光会到来。

人们常说,怕什么来什么。

对应到心理学,这个现象就是“瓦伦达效应”。

瓦伦达是一个表演高空走钢索的艺术家,从业多年,从未出过事故。

73岁那年他决定退休,并举办了一场告别演出。

上场前,因为太看重这场演出,他不断提醒自己说: 千万不能失误,不能失败!

过度的紧张,使他竟在一个简单的动作中失误,不慎从高空坠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惨剧发生后他的妻子说:


我就知道这一次一定会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念叨。

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索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人的压力,往往来自于太看重得失与结果。

用心苦读,越是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越容易发挥失常;

精心准备,越是想在面试中表现出色,越容易大脑一片空白……

患得患失,是一种精神内耗。

瞻前顾后,会举步难行;过分在意,注定心力交瘁。

弘一法师有一句话:
人生在世,心宽一寸,路宽一丈,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当我们放下得失,着眼当下,心态顺了,工作和生活自然也就顺了。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了这样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为了吹翻行人的衣服,使出浑身解数。

狂风呼啸,人们为了抵御寒冷,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

而南风徐徐吹动,在和煦温暖的风中,人们因为觉得暖和,主动脱掉了大衣。
南风效应恰恰对应了《道德经》的一句话: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柔”并不代表退缩和懦弱。待人处事的“柔性”和“弹性”,是一种能化干戈为玉帛的力量。
杰出的管理者,运用人性化管理,才能提升员工的自主性和团队的向心力。
高情商的父母,学会用心倾听、好好说话,才能陪伴孩子在爱与信任中健康成长。
温暖,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
两个人从铁窗朝外望去,一个人看到的是满地泥泞,另一个人看到的却是满天繁星。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愿你我都能通过这7个心理学效应,读懂自己,拥有健全的心态,拥抱更幸福的人生。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 | 笛笛,笑容变多,是近期最大的成就。
主编 | 阿医
排版 | 笛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