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惩罚的洞察,这段话绝了!

 一线教师丁爸 2024-05-16 发布于浙江

01

说起惩罚,我们可能会感觉到这是教育孩子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

大家也有应该听过这样一句话: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也似乎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会用到一些惩罚手段,明显一点的惩罚则是“打骂”,高阶一点的惩罚,可能是承担自然后果、弥补过错等等。

但是我们始终发现,刚开始惩罚好像有点用,到了最后惩罚渐渐失去效果。

我们极容易陷入惩罚的恶性循环,发现问题行为,采取惩罚,失去效果,升级惩罚,问题恶化,继续失去效果。到最后我们面对的是逐渐失控的局面。

从我们大人角度来看,陷入被动,陷入局面无法被掌控的迷惘。

02

但是对于孩子来讲呢,惩罚可能有着我们想不到的一些发展方向。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对于惩罚的重新理解,上面这一话突然让我醍醐灌顶。

当一个孩子长期面临惩罚,他内在所有的精力,其实还是一种对抗,这种对抗一方面是抗拒你给出的各种任务,另外孩子开始更加小心谨慎,开始观察你,看看有没有什么漏洞。正如上面说的,他不是要变得更好,而是想方设法让自己在现状之下“安全度过”。

表面上这些孩子好像是照着大人的指令去做了,但是此时达成的效果,只是因为之前的惩罚。他的内心并没有并发一种真正向上的意愿。

观察那些长期遭遇惩罚的孩子,不难发现,他们的表现并没有更好,有时还更加糟糕。

所以总有那么一句话: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而不是:

好孩子是惩罚出来的。

惩罚多了的孩子,到后只是完成任务,“我不要被骂、被打就好”。但是备受肯定的孩子,就会更加大胆做出更多努力,他也在想,“自己就做去吧,大人说这样做可以的,让我放手去做。”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孩子计算总是出现错误,惩罚的方式是,一旦发现,错一个就再重做50道计算,多惩罚几次,可能孩子会认真,但是他更加害怕还要多做50道题目,他甚至希望在下一次出现错误的时候,家长会忘记多做50道题目这件事情,或者希望家长少罚一点,或者希望家长有那么一天不在家盯着自己的计算,这样自己也可以放低一点要求。换一种方式,发现孩子计算错了,让孩子自己看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计算错误,孩子发现了也跟家长说了相关原因,家长没有惩罚孩子,而是跟孩子说,“看吧,你是一个会自我纠错的孩子,小小的计算也需要像你刚才那样去分析的,恭喜你掌握了分析此类计算错误的能力,相信下一次会更好。”你这样说了,接下来,孩子就高高兴兴去做接下来的计算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不需要去抗拒来自家长的惩罚,而是会体会到家长和自己一起解决问题,并且还相信了自己能够解决。

03

不要说孩子,大人也是如此。

如果当你在单位错做一件事情,领导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还做出相关惩罚。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肯定不是接下来我一定要努力,要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你的第一想法,可能是,接下来我该如何小心翼翼,不要再被抓住了。这很可能是打工人的现状,希望什么事情都能平稳度过。

同样换一种方式,你也确实错误事情了,领导当时也就是简单提醒一下,并没有上纲上线。后来领导发现你那个事情居然做好了,也简单说了下,比之前好很多了。你什么感受,是不是觉得改进、努力好像也不是不可以,是不是觉得犯错很正常只要自己能改也能得到肯定。

前者是不是会变得越来越小心谨慎,后来是不是会变得更加锐意进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