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正东【散文】家乡的山神爷和土地爷

 凉城文苑 2024-05-17 发布于湖北



家乡的山神爷和土地爷

文//王正东(甘肃礼县)


我国上古时代从帝王到平民百姓都有祭祀山神和土地的仪式和习俗。根据《礼记·月令》的记载,周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祭祀山林之神的习俗,这一习俗被称为“封禅”。祀祭土地爷是从殷商时期开始。周代以后,历朝历代都将祭祀的土地神称为“社神”。在有些古诗中可充分表现出来,例如宋代陆游的《村饮》中有句:“击鼓驱殇鬼,吹箫乐社神。”明代唐寅的《元宵》中有:“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这些诗句展示了古人对社神的崇拜和祭祀活动,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

土地爷的主要职责是保佑一方百姓四季清平、五谷丰登。此外,土地爷还负责管理众生的福德与出入平安,记录人的生死信息。山神爷主要保佑一方百姓平安健康和六畜兴旺。山神爷和土地爷都是地方上的保护神。

山神庙一般建在山腰和靠近山顶的地方,但个别的建在山脚下。有些名气大的山上至今还保留着山神庙,并记载着山神的名姓。长白山的山神号称长白大神,是一位身穿皮袍、头戴羊角、手持弓箭、面容威严、气势磅礴的猎人。守卫黄山的山神被称为“黄帝”,是一位身穿龙袍、头戴玉冠、手持玉璧、面容仁慈、气度高贵的君王。守卫峨眉山的山神人称“峨眉圣母”,是中国最慈悲而智慧的山神之一,通常被描绘为一位身穿白衣、头戴花环、手持莲花、面容微笑、气质清净的女仙。有些普通的山上已看不见山神庙,但有个别的山庄上,还遗留着古老的土庵和窑窝,这也是老百姓祭祀山神爷的场所。

而土地庙随处可见,多是自发建修的小型建筑。大凡有土地和村庄的地方都能看见,无论大小的村庄都有自己的土地爷。土地庙一般都不到一人高,略大于一个平方。但有些地方的大概有一间房左右。特小的背后靠土崖,两面立两块石头,顶上再盖一块,这也就是一座土地庙。也有的在能避风避雨的土崖脚下,掏个小窑窝,仅供其神像和一香台。土地庙里一般供着土地爷爷和土地奶奶这一对神仙夫妻。

大柳树村的山神爷与土地爷住在村庄背后堡子身子下的一个小平台上,同享人间烟火。此地看似平常,但本村的阴阳先生张世泽(讳)说过,该吉地元气深厚,福禄满怀,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但谁也记不清此庙建于何时。小庙是不到一人高的土坯瓦屋,剥落的庙墙上留住了沧桑的岁月。庙里仅容一神龛,神龛上面是山神爷和土地爷的画像,神像前面有一小小的香台,画像中的土地爷是位手持元宝和拐杖的白胡子老者,眉目清秀,笑容可掬,感觉更加亲切。画像中的山神爷佩戴利器,身挂铠甲,令人望而生畏并有一狼被铁绳拴着,伏于山神爷足下。

很早的记忆里,庙台下面的那段窄而陡的小道上常有来回上香的人。尤其是在大年初二和十六,村子里无论大家小户都有人前来祀奉,小道上根本上让不开帮,若碰到雨雪天气,冗长的上香队伍只能按次序而行。连续不断的爆竹声回荡在村庄的上空,缭绕的紫气氤氲出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也常见到村里有人去世,第一时间先派人前去禀报土地爷,再由土地爷上报城隍爷。

也听村里人讲,从前在绵里湾劳动时,常有牛羊走丢,有经验的人常跪下来呼唤当地的山神爷,还真灵验,吩咐过后,不多一阵就找到了。小时候有一次见到薛七斤(讳)老人,和往常一样坐在铺子门前的石头上,双手统在绵衣袖筒里,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着本村山神爷的故事,听老人说,当地的山神爷是一位身材魁梧、身穿铠衣、手持利器的守山神将,狼来锁口,贼来迷路,并有呼风唤雨之神力。山神爷造福于一方百姓,守护着以大柳树为首的谢家河、青山上、夫子沟、马家场、鸡嘴下、崖台北后、沈家地和桃沟里等村的安泰。

大柳树山神爷显迹的事,至今流芳不衰。礼县石桥镇二土村有个阴阳先生,名叫杨安民,年轻时去两当一带给人家作道场,一天夜里有一身穿战衣、英气逼人的武神人托梦于他。神人对他说,家里将有要事发生,并再三叮咛杨安民速归,扑朔迷离中神人正欲离去时,杨安民不解地问其名姓,神人转过身来微笑着答曰:“末将姓胡!”杨安民醒来后不知如何是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收拾行李便踏上归程,回家后证明果其应验。事后杨安民想要报答神人点化之恩,可胡姓者无数,从何去找,尤如天方夜谭。杨安民本是踩千家门的,也见过一定的世面,可多年来还是没有打听到神人之音信。这也成了杨安民的一桩心事。后来杨安民又在当地一家作道场时,在众人面前又语重心长地提起此事,其他人议论纷纷,茫然不解,而柳树村的马徐生老人却笑而不答,杨安民看其胸有成竹的样子,便严肃地问道,马老先生莫非知此神人,如作指点必重谢也。在杨安民再三请求下,马徐生老人按杨安民对神人的描述,分析出是本会祀奉的护山大神胡公,一语道出玄机,震惊了全场,无不起敬。马徐生老人自幼喜欢研读史书、戏曲,推演《周易》《梅花易数》和《奇门遁甲》等。也特别重视乡土文学,且有超人的记忆力,尤其对民间当地各庙宇神仙的姓氏、肖像还有职责已熟记于心。为人谦虚,尊老爱幼,令人佩服。

在破四旧期间,本村的山神爷和土地爷也险遭一难。有人在堡子里的土崖上挖了一个小窑窝,将山神爷与土地爷的画像藏挂于其中,仍然敬贡着香火。后来才将山神爷和土地爷重新接回小庙里。庙台下面的一段土路从前着实难走,给上香的人带来一定的不便。近年来在赵善老人,马玉滔(讳)老人和王贞态老师的带头下自发式地修好了这条小路,并浇筑成水泥台阶,解决了村里人的困难。赵善老人非常热心于本村的公益事业,尤其在修缮方神庙和戏台方面曾敬献过绵薄之力。

山神爷和土地爷与人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源于先民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山神土地可承载万物,养育万民。人们用来祭祀神祗的庙宇寄托了百姓祈求安居乐业、万谷归仓的 美好心愿,已融于当地的风土人情中,是村庄历史文化的见证和符号。


—— 编审:梁淳威 ——



作者:王正东,网名:夕染河山,甘肃省礼县石桥镇柳树村人,农民,高中毕业。作品散见《南粤作家》《礼县报》《诗香九洲》《南粤诗苑》《岚漪魂》《岚漪文苑》《山石榴》《温馨微语》《星火文苑》《心悦文摘》《河南科技报》《凉城文苑》《祁连文学杂志》《诗天子》《林州文苑》《世纪风范诗华苑》《九州墨韵》《驼铃岁月》等刊物及其它公众网络平台。





点击右下方“在看”,发表你的评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