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三味药!张仲景补阳气之根的“救逆还阳方”

 并不hy 2024-05-17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图片


阴阳在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各有侧重,所谓“阳化气,阴成形”。阴气主要反映物质的一面,表现人的精气神,而阳气则突出反映能量,表现为各脏腑的功能状况。阳气足,则脏腑功能好,阳气不足,脏腑功能就问题多多。


中医认为,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据相关数据显示,现如今百分之八十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从而丛生诸多疾病。其实,只要能从“阳气”两字下手,那么大部分的现代病就不会困扰人们,一切慢性的疾病也会失 去存在的温床。

“冬病夏治”就是在盛夏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将阳气培养得更旺,以便秋冬抵御疾病的侵袭。这就是“养生,要顺应天然”的观点。

图片
阳气衰弱会减寿
图片

《黄帝内经》有云: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意思是说,阳气之于人,就好比太阳之于自然,自然界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人没有阳气就会减寿。

知名老中医李可认为:

“阳气是生命的根基。”

人到老年以后,无缘无故地流鼻涕、流口水、流眼泪或者是小便提不住、尿频等,这些问题都是因为阳气失去统帅作用所致。

针对老年人常患的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或者急性心衰,有一个治疗方法,就是救阳。阳气恢复,人就得活。

阳气就好像水龙头的开关一样,它的阀门、螺丝逐渐地变松,要把它拧好,方法就是补充阳气、保护阳气。

图片

张仲景的

“救逆还阳方”!

补阳气之根!

图片

四逆汤:甘草(炙),干姜,附子(生用)。

原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头记载的四逆汤,除了是救逆之外,还是一张不折不扣的“还阳方”。

阳气眼看所剩无几,它能给你还回来。就好比,你一只脚踏入阴间,此方又把你拉回阳界。

这三味药,组成了一个千古名方,就是四逆汤。这个记载于《伤寒论》里张仲景的“还阳方”。仅其三味药构成,就是炙甘草,干姜,附子。

本方主治三阴寒证,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剂。凡疾病发展到三阴阶段,心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的严重阶段,如太阴病之腹痛下利、完谷不化;少阴病之恶寒厥逆、脉微、但欲寐;厥阴病之表热里寒、手足厥冷等,均可使用本方。此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寒淫于内,治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泻之'之意。附子大辛大热,纯阳有毒,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剂,通行十二经,先用尤能迅达内外以逐寒。干姜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升发阳气。甘草既能解毒,又能缓姜、附辛烈之性,合而回阳救逆,又不致有暴散之虞。

(附子含有乌头碱,为安全起见,煎制药物时,须文火久煎,以减低其毒性。)

你别看它只有三味药,但是千百年来,它不知道挽回了多少人的阳气。其中的附子,补肾阳。干姜,补脾阳。脾肾之阳为之振奋,人体阳气之根就得到了固护。最后,拿炙甘草来调和。

这个方子,功效在于回阳救逆。它最初的主治,是治疗心肾阳衰的症候。

比如说一个人,心阳不足了,开始神衰、想睡觉、面色苍白,同时肾阳也不足了,开始四肢厥冷,恶寒,或者说由于阳气不足而拉肚子、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这个时候就是心肾阳阳气大虚,患者危在旦夕,就可以用四逆汤来回阳救逆。

图片
阴盛阳亡医案
图片
俞长荣医案:苏某妻,三十余岁。月经期中不慎冲水,夜间忽发寒战,继即沉沉而睡,人事不省,脉微细欲绝,手足厥逆。当即针人中及十宣穴出血,血色紫黯难以挤出。针时能呼痛,并一度苏醒,但不久仍呼呼入睡。此因阴寒太盛,阳气大衰,气血凝滞之故。急当温经散寒挽扶阳气。拟大剂四逆汤一方。

处方:

炮附子24克,北干姜12克,炙甘草12克,水煎,嘱分4次温服,每半小时灌服1次。

病者家属问此证如此严重,为何将药分作四次,而不一次服下使其速愈?我说:正因其症状严重,才取“重剂缓服”办法。其目的为使药力相继,缓缓振奋其阳气而驱散阴寒。譬如春临大地,冰雪自然溶解;如果一剂顿服,恐有“脉暴出”之变,譬如突然烈日当空,冰雪骤解,反致弥漫成灾。家属信服。服全剂未完,果然四肢转温,脉回,清醒如初。(《伤寒论汇要分析》1964:141)

按语:  经期冲水,寒中少阴,阴寒大盛于内,非四逆汤之湿不足以驱阴霾。然服药之法,犹当考虑,本案分四次温服,缓缓给与,则使药力绵绵,阳气续生。此法值得临床效法。

图片
医案二
一男子,年40岁。在岷江中放木排,风里来雨里去,身体离不开水湿之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尤其是到深秋时节,湿冷之气更是缠身。最初,此人双膝和双脚发凉,沉重。后来开始冷痛。冬天秋天必烤火,夏天也得穿厚厚的袜子和护膝。且天气再热,双腿也不出汗。同时,此人容易腹泻,不敢吃水果,不敢吃生冷。凉的东西只要一进肚子,肯定拉稀。患者四处求医。不过在大型综合性医院里,大夫都给确诊为“雷诺氏病”,经治疗后均无效果。这可怎么办?后来,此人就去看中医。

刻诊,见患者苔白润,舌淡,脉象沉迟而微弱。细问得知,患者食欲还算可以,尤其喜欢吃辛辣的,但是经常感觉到困倦,总也睡不够,一天得睡十小时以上,爱躺着,怕冷,双脚到膝盖皮肤颜色苍白,甚至伴随青紫色,摸上去冰冷,一按一个白手印。

很显然,他是寒湿水气,伤及肾阳。

寒湿之气,郁滞经脉,患者就会感觉到双脚冰冷、沉重,甚至是冷痛。

为啥发病的地方是下肢,而不是双臂双手呢?很简单,寒湿之邪有趋下的特性,它喜欢伤人体下肢。

寒湿之邪,蕴积日久,会伤人的阳气。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因此,到最后,此人的肾阳就会受累,形成肾阴不足的局面。这是中医“久病入肾”理论的体现。

肾阳一旦受伤,这个人的问题可就严重了。

首先,阳气不能温煦下肢,患者膝盖到双足就厥冷,必须常年烤火,穿厚衣服,颜色苍白青紫,一按一个手印。

阳气不能蒸腾津液,因此他的下肢常年不会出汗。

其次,肾阳亏虚,直接影响脾阳。脾阳受损,此人就容易腹泻,吃一点生冷水果就不行。

再次,阳气这个东西,能养人的精神。阳气,柔则养筋,精则养神。阳气不足,患者就精神疲惫,总想睡觉,一天睡十个小时都不够。

至于说患者舌苔白润,舌质偏淡,脉象沉迟而弱,这都是阳气大虚的表现。由于阳气不足,寒湿太重,患者身体要自救,所以这个人就爱吃辛辣。辛辣之品,可以振奋阳气,驱赶寒湿。

总之,对这个人来说,阳气作为支持他生命活动的一种能量,显然已经完全不够用了。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制附片40克,干姜30克,炙甘草20克,桂枝20克,茯苓30克,白术15克,独活30克,鹿角胶20克,红枣15克,当归30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医案里的患者,下肢厥冷、无神嗜睡、舌淡脉弱,他基本符合了四逆汤的应用指征,可以看成是肾阳不足,阴寒内盛。就用四逆汤为基础,来进行应对加入茯苓、白术来健脾,加桂枝来温通阳气,加鹿角胶来增进补阳之力,用独活祛寒湿,用红枣和当归养血。如此一来,患者就得到了全方位的调治,病痛自然也就好转了。

结果如何?患者应用以后,膝盖以下部位沉重畏寒之感减轻,于是制附片改为20克,干姜改为15克,当归改为20克,继续投用。

结果,七剂以后,患者症状进一步减轻,于是带药回家,继续服用。从前到后,患者总共服药45剂之多,制附片前后一共用了一公斤左右,患者诸证终于完全消失,生活恢复正常。


小编提示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