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国声 | 我是邵夫子的“铁粉”

 聚力阅读 2024-05-17 发布于河南

总第2385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三十年前,我就开始崇拜邵雍。

那时,刚娶媳妇儿,老丈人家是城郊刘家街邵康庄村的,也就是在那时候,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村子不简单,在宋朝的时候出过一个大人物叫邵雍,邵雍写过一首诗叫“一去二三里”。

这首诗朗朗上口,妇孺皆知,作者居然和老丈人一个村的,我这个女婿也感觉光彩的不得了,颇有“名门快婿”之感,以至于对乡村教师的媳妇儿也多了几分敬畏。

不过,崇拜归崇拜,邵雍的形象在我的心里,始终是模糊的,真正成为邵雍的“铁粉”,也不过数年。

此时,我人过中年,事业巅不起波澜,我开始另辟蹊径,兴趣转向地方文史,像杜乔、荆浩、王庭筠、冯栋等大量林州历史名人,我用文字让他们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且收到颇多赞誉。没有想到,“副业”一下子盖过了“主业”,在地方文史这一块儿,我也浪得一些虚名。

但我明白,林州的历史名人再多,邵雍始终都是泰山昆仑般的存在,何况邵康庄舞文弄墨的女婿,要是忽略了邵雍,是大不敬的一件事。多少年来,邵雍的影子一直萦绕在我的脑中。但是,要写邵雍,始终感觉力有不逮,胸怀不阔,迟迟不敢动笔。直到现在,我读了邵雍写过的书,我走了邵雍走过的路,虽然只是触摸到了雪泥一爪,冰山一角,方斗胆动笔,不写不快。

邵雍是谁?只能简而化之的回答。邵雍的头衔其实多的很,北宋的数学家、哲学家、理学家、易学家、史学家、旅行家、道士、诗人等等,但这些并不重要,他与周敦颐、张载、二程并列“北宋五子”可不是空穴来风。就这些名号,在我的心目中,邵雍足可以与诗仙太白有一拼了。

先生有多个别号,诸如安乐先生、百源先生、康节先生、伊川翁等。后人对邵雍的尊称为邵夫子或邵康节,其中,康节乃大宋元祐年间,皇帝封其谥号,也是自那时起,林县上杆庄始更名为邵康庄,到现在已经900多年了。

邵雍有多部传世经典,最重要的一部是《皇极经世》,易经,我看了一小部分,博大精深,钻不进去。另一部是《伊川击壤集》,诗集,我通读一遍,其中就有那首如雷贯耳的“一去二三里”,诗名叫“乡村咏怀”。我读完这部诗集的感受是,先生击壤,后生击掌,都让人大快淋漓。还有,我们常说的“风花雪月”一词,经典诗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都是邵雍的原创。

邵雍一生的路线图是这样的,邵雍,祖籍河北涿州,其父邵古迁衡漳,就是林县上杆庄,北宋大中祥符五年,邵雍出生于此。12岁时邵雍随父迁共城,就是现今的辉县。39岁迁居洛阳的天津河畔,居“安乐窝”,67岁卒,葬洛阳伊川。

邵雍博古通今,被誉为“易学泰斗”。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备受世人推崇。他的诗简练明晰,淡雅恬静,充溢着逍遥闲适。他隐而不仕,潜心治学,躬耕施教,美名四扬。

邵雍的“朋友圈”也牛的很,在辉县时,著名易学大师、县令李之才是他的导师和朋友。在洛阳时,他最好的朋友就是富弼、司马光、吕公著、张载和二程,不是宰相就是大家。历代帝王也格外推崇邵雍,宋哲宗赐封“康节”,宋度宗封其“新安伯”,嘉靖帝赐封“先贤邵子”,康熙为其亲题“学达性天”匾额,乾隆称其“内圣外王”等等便可见一斑。

直呼其名,多有冒犯,我们还是尊称其夫子吧。

读夫子的书,远远不够。追寻夫子的足迹,我这个邵康庄的女婿,可是实打实的做到了。

邵康庄就不必细说了,村上的老人我都采访过了,他们几乎每个人都能讲半天夫子的传奇故事。甚至,夫子家的具体方位,夫子的读书楼,洗砚池,乃至夫子传说中的雨打街前石,都讲的头头是道。

夫子的祖籍范阳不能不去。范阳,即现在的涿州。今年春天,我带着外孙和他姥姥,坐火车去,在夫子的祖籍地大邵村呆了一天。大邵村果然不简单,村口有邵雍故里的大牌坊,村小学有邵雍白玉雕像,村中有邵雍石刻,村外不远有康节大道,村民也有夫子出生大邵之说,我走村串户,听村民们讲夫子的故事。意外的是,夫子还有位大名鼎鼎的近邻居郦道元先生,郦先生在林州黄华写过《水经注》,我也赶紧拜访一下,恭恭敬敬地给先生磕个头。

共城不能不去。共城即现在的辉县,百泉湖边的苏门山上,夫子曾居住过的“安乐窝”和“邵夫子祠”依旧香火不断,历代文人墨客的石刻蔚为大观。我是去年秋天去的,同行的还有邵康庄的村干部秦先生和村上的热心人士王先生。幸运的是,经百泉管委会引见,我们幸遇邵氏后人邵卫国做向导,邵氏一族在辉县的脉络得以明晰。夫子就是在此,遇见高人指点,学易悟道,从而成就一代儒学宗师的美名。

洛阳的“安乐窝”不能不去。这里是夫子后半生安身立命的居所。地处洛阳郊外天津河畔,一处幽静的庄园。庄园前有邵雍广场,夫子的巨大雕像矗立在广场中央,夫子手持书卷,目光如炬。“安乐窝”也颇有意境,大门古朴典雅,显得宏阔。庄园内,碑林、老宅与翠竹、幽径相映成趣。庄园的隔壁,就是老洛阳师院。我想,这样的环境,也完全契合夫子的心境。我曾两次到访此地,一次是在9年前,和老丈人全家去的。这一次是刚刚过去的“五一”节,同行的除了我和爱人,还有我那位颇有夫子易学功力的小条船儿(林县话,指连襟),这小条船儿也是邵康庄人,对夫子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很多易经八卦的东西我都是听他讲的。在园内的讲学堂,我们有幸拜会邵夫子39代孙邵振旺先生,得知我们来自衡漳,邵先生推开杂务给我们讲了足足一个半小时的邵雍学说,受益匪浅。听讲当中,又突然偶遇邵康庄的那位王先生,实在是冥冥之中一件奇妙的事情。

伊川也是不能不去。这是先生的长眠地。先生生前以伊川翁为自号,诗集名也冠以“伊川”二字,可见先生对伊川的偏爱。我们从洛阳安乐窝出来,当晚驱车宿伊川,也是不二之选了。次日一早,我们驱车拜谒夫子墓园,墓园离县城不足10公里,并不太远,路况尚好。穿过乡间小道,穿过一大片梅园,在山沟密林间,邵雍墓园静卧其中。沧桑斑驳的石牌坊,被黄土湮没半身的石羊石马,历经千年风霜的古碑残垣,刻着“邵夫子墓”字样的几百年的青灰墓砖,都是岁月和历史的说客。我们虔诚地为夫子叩首,顶礼膜拜一代儒学圣人。同样出乎意外的事,十多公里方圆之内,与夫子仙间作伴的还有两位惊世大咖,如同为理学创始人的二程兄弟,以《岳阳楼记》称霸文坛的范仲淹范文正公先生等,我们也都前往一一拜谒。于我们而言,这些文化先贤们值得膜拜,于先贤们而言,他们相聚时也好有个关于夫子故乡的共同话题。

一路走,一路问,一路访,一路思。许多困扰我的问题,都找到了答案。比如夫子的林州出生地问题,有《宋史》为证,有邵氏宗亲会的《邵雍文集》为证,有国家邮政局新出版的《邵雍》邮票为证,不容质疑。需要思考的问题倒是有,那就是林州历史上的这位大儒,我们究竟了解他多少?他的学术思想,能给当代社会什么启迪?在振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下,我们的乡村旅游如何实现“文化突围”?在各地抢夺名人故里的风潮之下,我们守着资源怎么利用,如何给予先生足够的礼遇?

邵夫子,出生于公元1011年,卒于1077年。今年,是夫子诞辰1013年。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慈善家邵逸夫,为全国高校捐建了6000多所“逸夫楼”,他是邵夫子第33代孙。





作者简介




张国声,林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河南日报》《安阳日报》《文源》《红旗渠》等。

往期精彩回顾

张国声 | 桃花深处有琴台

张国声 | 风雅南太行

张国声 | 林虑山的那些酒仙儿们


主编:风雨薇、绿柳
julichuanmei@yeah.net

扫码关注,阅读精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