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地开设:前4300年,以城头山古城为标志,上古中国进入城国时期

 澴川黄饮冰 2024-05-17 发布于湖北

天地开设——华夏本土起源概论 第三篇  城国城邦地域王朝

第六章 4300年,以城头山古城为标志,上古中国进入城国时期

到距今6800年~6300年,真正的城市,具有“环壕+夯筑城垣”的城头山古城出现。所以至少在距今6300年前(公元前4300年),上古中国经进入到城邦国家时期。

、以“五”为证,城头山城国是有文字之古国

城头山作为最早的城国,有没有文字呢?我认为是一定有的。在《天文历法之彭头山文化的“归藏测影”历法、高庙文化的八角星(四时八节)历法和后高庙文化的八角星(阴阳五行八节)历法》一文中,就说到过西方所谓的第一文字“X”,明确地出现在彭头山文化遗址。既然“X”出现在西方就被认可为第一文字,那么出现在中国的彭头山文化遗址,这个“X”当然也是第一文字。所以第一文字“X”出现在彭头山应该是没有争议的,否则就不能自然其说。既然彭头山时期已经有了第一文字“X”,城头山时期当然会有文字。

在《天文历法之彭头山文化的“归藏测影”历法、高庙文化的八角星(四时八节)历法和后高庙文化的八角星(阴阳五行八节)历法》一文中,我专门分析过“五”,这个“五”字,作为测影书契出现在彭头山文化遗址。这个“五”字在史前陶文中广泛而持久地存在,而且这个“五”继续出现在城头山古城遗址的陶器上。

上山遗址彩陶文“五”(1

彭头山陶文“五”2

城头山陶“五”3

仰韶彩陶文“五”(4

在城头山出土的陶器中,发现一只青灰色的碗,上面刻有一个上下两端用横线连起来的x符号。这个符号在多地遗址中出现,被专家破译是地数五。

为什么破译为“五”是正确的呢?下图就是“五”字的演变图:

五字的演变5

东汉·许慎《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所以“五”原本就是测影授时的书契。神化之后就是“巫”,化成数字就是“五”。

如果对以上的解释还不能接受,认为城头山陶器上的书契不是文字“五”,那么可以进一步看下图。以下是里耶秦简上的“九九乘法表”,其中的“五”字,就是“X”上下各一横的造型。

秦代九九乘法表木牍6

认真看上图,其中的“五”字的写法与彭头山和城头山测日影书契一脉相承。

城头山陶文(7

、城头山的祭坛

祭祀是中国古代国家的重要职能。《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言简意赅地指出了中国古代国家的主要职能。在高庙文化遗址,我们已经见到当时的一个大型祭祀场所。再向前看,我们在彭头山文化遗址看到了高台建筑,再往前在临澧竹马村遗址看到了距今18000年的高台建筑。

城头山遗址祭坛图8

在城头山遗址东门豁口角城内,就存在一个用黄色纯净土筑造的建筑基址,这就是城头山古城的祭坛。黄土祭坛长径25米,短径已露出的部分为10米,总面积达250平方米,已测知最大高度达1;祭坛略呈椭圆形,在平地堆筑夯打而成。祭坛台面中间高,由中心边沿倾斜。此祭坛几乎与城头山一期城墙同时起建,距今已经有6300年的历史。

祭坛在建造之前,地面经过认真的清理——先铺垫一层陶片和红烧土碎块,然后再铺一层较为纯净的黄褐色土。祭坛由纯净黄土堆筑而成,从这些可以感知到古人建设黄土台时的仪式感、敬畏感和慎重行事。

祭坛较高部位有5坑,其中3个由西北向东南成直线排列,距离均为4.5中间一个坑与不成直线的另两个坑构成等边三角形排列个坑中置放有大块卵石。祭坛至高点有一个径近1米,深0.2米,底部平整、圆边极规则的坑在坑中平放着一块椭圆形的大卵石。这种摆放意味着什么我还搞不清楚,但记起了《史记.六国年表》的一段话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於东、南,收功实者常於西、北。故禹兴於西羌,汤起於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似乎与此有关。大卵石的寓意是什么呢?我初步认为是“尸”,这是城头山人的“尸崇拜”,以卵石象征之。

在祭坛的东北方向也有三个坑,一个为圆形,两个为方形。有两个深度达1米以上的坑内层层叠放了大量的陶器,有圈足盘、罐、钵、碗等。此外,还有大量的黑灰填置其内,这些黑灰厚达数十厘米,全部由稻米和稻叶炭化所致。另一座方坑较浅,内堆有许多大块红烧土。这一切,都成为当时人类进行祭祀活动的有力证据。

祭坛东侧的坡角下还垫筑了一部分红烧土以做加固之用。在祭坛东侧的斜坡上留下了一个较厚的黑灰层,黑灰中含较多的兽骨,有些为大型动物骨骼,如牛、犀牛的肩胛骨、腿骨,还有少量陶片、黏土和火烧土块。这些表明黑灰层主要由灰烬堆积而成,应是祭祀行为所致。

靠近祭坛中心处,发现了数十具屈肢葬的人骨架。屈肢葬就是把四肢弯曲折断后埋葬。有的身首分离,有的反绑双臂,并且都没有随葬品。其中一座墓的骨架葬于一大圆坑中,骨架下有黑色板灰,疑原有葬具。坑内随葬有牛的下颚骨和鹿牙,但没有陶、石器,专家考证为巫师。其他几座屈肢葬墓均一无所有,极可能为祭祀的人牲。这种屈肢葬墓,实际是人祭

祭坛以实体的形式反映了城头山人对宇宙的认知水平和他们的宇宙观,是城头山城国文明的重要证明材料,城头山城国悠久历史和灿烂的重要反映。

这里重复:在城东设立祭坛,其原始作用就是“圆丘祭日”。“圆丘祭日”就是“陈”。“陈”由“阜”(丘)和“东”组成。“东”就是“日”和“木”,即为“立木测日”。

、城头山的古稻田与稻作农业

城头山稻田遗迹9

在城头山遗址发掘出有三丘古稻田,稻田西边的原生土上,有人工开凿的水塘、水沟等初步配套的灌溉设施,距今6000-6600年,这是现存灌溉设施完备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

、城头山的城池建设

城头山遗址在高出四周平原2-4米的矮岗上发掘表明,距今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个岗地上居住和从事生产等活动。大约6000年前,人们即筑恒为城,作为防御现存墙体宽25-37米,城高2-4米。城址保存较好,平面呈圆形,由护城河、夯土城墙和东、西、南、北四门组成,古城面积7.6万平方米,加上护城河面积达到了15万平方米。

城头山南门遗址10

城头山西南城墙,发现有四次大规模筑城的过程,形成相应的四期城墙,从下到上累次加高,每期城墙都有内外坡的堆积层。其中第一期城墙年代最久,距今6000年左右,直接筑造在原生土面上,未见明显的夯筑痕迹。

南门为古城早期的陆地通道,发掘有大溪文化早期的壕沟,壕沟外坡发现有用竖立木桩芦席横木条子篾扎紧成篱笆状的相当坚实的护坡设施,保存十分完整。壕沟中还发现了一件制作非常精致且保存完整的木桨、艄及壕沟上架设的木桥。

城头山古城遗址鸟览11

城头山的城墙12

、城头山的制陶业与城头山的“王都”(陈都)地位

中国邮政邮票,城头山陶器和玉钺13

城头山发现10座大型陶窑14

 1、城头山是陶器制造中心,陶器贸易是城头山的支柱产业

城头山考古发现了10座大型陶窑,这说明城头山的陶器制作,已经专业化、部门化和工业化。陶器制作可能是城头山古城的支柱产业之一。那么以城头山陶器制造业为中心,就会兴起陶器贸易。加上城头山的稻作农业,城头山的经济水平应该是很高的。

在城头山古城1500年延续期间,城头山古人在陶器方面的进非常的明显早期的陶器沙比较粗、烧制温度也低一些;后期的陶器,更加漂亮、陶体表面更加细腻、纹饰也更加的具有艺术性。《从城头山古城遗址,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京东藏宝斋_新浪博客)一文说在城头山博物馆甚至看到了一件小陶器,已经接近于比城头山遗址晚了一些的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著名的蛋壳陶了这也说明城头山古城也给后来的龙山文化陶器制作流传下了技术的种子。

很多学者有一个共识就是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诸多遗址中,大多数居民根本不做陶器。这些学者认为那些不做陶器的新石器时代的居民用的陶器很可能是由一个像城头山这样的“陶器制造中心生产出来再通过贸易交换出去的。城头山的陶器除部分用于自己生活用具外大都作为商品去与其它的居民进行贸易交换了所以陶器工业已经成为城头山当时的支柱产业是非常可能的

2、城头山呈现早期王都气象,是当时的王都

可以进一步推测,城头山古城很可能是“王都”。城头山城国很可能利用陶器的工厂化生产与组织化分配方式作为“王都”统治周围附属族群主要手段

从考古看,城头山的陶窑密集分布于城头山中心区域,处在城内比较重要的位置陶窑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配合。这些现象可以说明:一是陶窑的地位很重要,是城头山设立城防要保卫的主要目标;二是陶窑是一个统一的生产厂区其生产是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的联合生产,这种生产就是最早的工厂化生产,社会化大协作。这种协作分工,显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组织行为,这就一定会存在最高权力机构,最高权力机构的首领就是“王”,所以城头山之“王”应该是存在的城头山生产的当然也不属于私人所有,极有可能归属于城头山的最高权力机构,由最高统治者周密策划了城头山式的陶器生产模式,然后通过赏赐、分配或交换提供给周边附庸族群。

3、城头山是最早的“陈都”

在城头山遗址东门豁口角城内,就存在一个用黄色纯净土筑造的建筑基址,这就是城头山古城的祭坛。

在讨论都城的时候,我曾经认真地解析过“陈”和“寰”这两个字命名的城池,应该就是“都城”

陈:城东圆丘祭日15

城头山城东的祭坛,就是“圆丘祭日”的遗迹。我理解,“圆祭日”就是“陈”“陈”由“阜”和“東”组成“阜”是高地,“東”由“日”和“木”组成,就是“迎日木”,组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在城东的高地上树立“迎日木”以迎接或祭祀太阳。所以城头山应该叫做“陈都”,“城头”是“陈都”在语言上的遗迹。“圆丘祭日”的目的是迎接或祭祀太阳,就是司景”。“司景”也包含“测日影”“圆丘祭日”就发展成了测日影”,用《史记》中的话,就是“迎日推策”。

甲骨文陈及其演变16

所以我以前说城头山就是陈都,是西王母的都城,是很有道理的。

、城头山的玉器与城头山居民的人种属性(古华人)

城头山遗址内出土的玉器不多,共计10件玉器:玉璜2件、玉玦4件、玉簪1件、玉坠1件、绿松石坠和绿松石粒各1件,都属于大溪文化时期(距今约6400-5300年)的玉器。从发掘现场看,玉器大多装饰在人的头部,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对玉的重视,玉被赋予了神权之器的特殊的社会功能。远古的先民认为玉器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法器,只有地位高贵的人才能拥有,拥有者就掌握神权。澧阳平原不产玉,城头山引进的玉器就更加具有神性了。

城头山的玉器17

城头山发掘出的玉器与东北的兴隆洼玉器及浙江的河姆渡玉器比较,形状都大同小异,甚至玉的材质有的也相似。这也可以证明,距今6000年前的东北地区、东南地区与两湖地区是同一个文化体系,他们之间是一直保持联系的。从种族属性上讲,他们就是华尼尸人,也就是古华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