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亦庄史话 | 头号村的变迁

 新用户8926AVU2 2024-05-17 发布于北京

上回咱们说完大羊坊的变迁

今天小亦为大家带来了头号村的变迁

穿越时光的长河

一起来了解亦庄往事吧~

亦庄史话 | 头号村的变迁亦庄史话 | 头号村的变迁

头号村

南海子里曾有十余个以“号”定名的村庄,这些村庄是怎么来历的呢?后人对此说法不一。

一说,清末官准南海子(南苑)招佃垦荒,将此处地亩按序排号,因此而得名。

另一说,清晚期朝廷在南海子(南苑)牧养大量备用军马,在凉水河两岸设有多处马圈。因古称官家马圈为“马号”,故按马圈排序而得名。

再一说,清乾隆年间治理南海子,将土筑海子墙改为砖砌墙,并重修马驹桥及河堤,需用大量的砖。即在海子里凉水河两岸临时筑起十余座土窑烧砖,以砖窑排序而得名。

笔者倾向于第三种说法。因后人在马驹桥砖砌护堤的砖头上,发现有“头号窑制”、“二号窑制”、“三号窑制”等不同号窑的戳记。所以,以砖窑序号遗址定庄名的可能性较大。“头号村”就应该是在排序第一号址上建起的庄子。

不过,后来的“头号村”是由“头号”、“三合庄”、“李家场”和“东五号”四个小庄子合并而成的行政村。

据当地老人说,“头号村”最初是清代最后一个总管太监小德张置办的庄园。史料记载,小德张依仗隆裕太后对他的恩宠与纵容,拼命敛财。当结束宦官生涯离开皇宫时,仅当了三年大总管的小德张在天津就置办洋楼12座;又在老家静海置地12顷;还在南海子(南苑)置地20顷,“头号”地块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听说不久,就被他过继来的儿子张彬转手倒卖给了京城珠宝商于志学及李家起等九家京商了。

于志学原籍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东沙埠于家村,十几岁时闯京谋生,在一家珠宝店当学徒。由于聪明好学、为人老实,被只有独女的老板相中招为女婿。后来他继承了岳父的家产,成为京城有名的珠宝商,并与皇宫内有密切联系。听说小德张在南海子的一处地产要出手,即联手几位商家朋友一起将这块“头号”地亩盘了下来,始建起了“头号村”。

“三合庄”,即三家合办的庄子。查阅史料,建庄要早于“头号”,应始于清嘉庆时期。因当时南海子(南苑)管理松弛,出现了“私开地亩”、“违规建庄”的现象。据史料《录副奏折》记载,当时所建起的庄子中,就有“三合庄”。因当时就属违规而建,所以一直也没发展起来,多少年来,这里仅住有十来户人家。

“李家场”位于头号偏西北侧,原本是“三合庄”地主家的一处场院,形成村落时间也早于“头号”村。据李家场后人李茂宽老人说,李家祖籍京西泥洼村,大约在清光绪初年,祖爷爷李义兄弟二人来到南海子里的“三合庄”,租下了庄园主四十亩地,哥俩就借住庄园主的一间场房安顿下来。后来,由于弟弟实在受不了这份苦,就离开哥哥跑到海子外的“大屯”另谋生路去了,这才有了大屯李记一支。

从此,李义就在“三合庄”扎了下来,在此娶妻生子。后来,又在场房旁建了几间土房,逐渐形成村落,被人称“李家场”。现“李家场”的后人,除谢姓、王姓、马姓和李姓四户外姓人外,均是李义的后人。

“东五号”是晚于“西五号”后而建起的小庄子,因位于“西五号”的东侧,所以相对而称“东五号”。是个仅住有闫、祝、张、刘不多几户姓氏人家的小庄子。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把上述四个小庄子合并成了“头号”一个行政村。

“头号村”位于凉水河南岸(今青年公寓东侧)。清属顺天府大兴县。1946年属河北省大兴县鹿圈乡。1948年先后属北平市23区、14区、11区。1952年属南苑区西五号乡。1958年属大兴县红星公社天恩大队。1962年改属鹿圈大队。1984年属鹿圈乡。2000年属亦庄镇。于本世纪初拆迁,村民移居至新建起的鹿海园小区,过上了城镇化的新生活。

亦庄史话 | 头号村的变迁

END

本文由北京亦庄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字:张友才

编辑:杨琳

亦庄史话 | 头号村的变迁亦庄史话 | 头号村的变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