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娟《我的阿勒泰》:渴望古老的秩序

 新用户5832uSSh 2024-05-17 发布于江苏

    时间仍在继续,伤痛依然在时间中治愈。看似充满遗憾的日常里,却不经意间出现惊喜。当寂冷的黑夜中烟花绚烂时,牧马少年巴太从暗夜中踏雪而来……此刻,李文秀睁大眼睛露出笑意,而我,热泪盈眶。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改编自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很受欢迎。广阔的草原鲜花盛开,牛羊群惬意地啃着丰美的水草,天空呈现该有的宏大,少年一袭白衣策马奔腾,牧民们纯朴地坚守着古老的秩序……这是人们在逼仄的现实中,心灵能够获得瞬间喘息和宁静的桃花源啊。

    是的,这就是我们大家都喜欢作家李娟的原因。她用细腻纯朴的文字,把原本荒凉、贫瘠、孤独的茫茫大草原,写得强健、有趣又富有生命力。如果说电视剧是一场视觉盛宴,那么,阅读文字则是一场美妙的心灵之旅。文字所流淌之处,心灵顿时澄净如洗。

    在《我的阿勒泰》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通往滴水泉的路》和《木耳》两篇,滴水泉承载着时代变迁的厚重,木耳折射出现代文明的反省。

    李娟写了关于滴水泉的历史。传说滴水泉处在茫茫戈壁的腹心,但没有人知道具体在哪里,因为没有人能从荒原的中心地带穿过。唯一知道水源的,只有那些奔跑在沙漠间的鹅喉羚与野马,它们晶莹深邃的眼睛里深藏着水的气息。当牧民在荒原中寻找丢失的羔羊时,他们坚信滴水泉就在前方,因为那是一分生存的希望。文字描写特别美——“滴水泉如同这片大地上的神明。它的水,一滴一滴从无比高远之处落下,一滴一滴敲打着存在于这里的一切生命痕迹的脉搏,一滴一滴无边无际地渗入苦寂的现实生活与美好纯真的传说。”战乱中,滴水泉的确切位置被标了出来,从此阿尔泰的土匪头乌斯曼便在这里休养生息穿梭战事。冬天,从富蕴县到乌鲁木齐,必须经过滴水泉。经过几天的劳顿颠簸,滴水泉的甘冽快乐着每个旅人的心。一对小夫妻在这里开饭馆,然后他们又离散,女人又带着情人出现在这里继续生活。饭馆繁华过,又归于空寂,直到新公路代替,这里彻底被遗弃。然而,那个无处可去的女人依然守着滴水泉,她仰着头流着泪对情人说:“我们去滴水泉吧。”这声音,如一滴一滴的泉水,是荒凉的心灵里,唯一的绿洲。

    读罢《通往滴水泉的路》,我仿佛也行走在这群山和历史的褶皱里,沿着春夏寒暑,沿着古老的激情,沿着古老的悲伤,沿着漫漫时光,沿着深沉的畏惧与威严……

    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就是这篇《木耳》。承载成千上万物种的森林,原本静悄悄地在时间中呼吸。然而,人类的活动踪迹终于在这古老的宁静中划开一道裂痕,喧嚣随着阳光倾泻下来,木耳的种子也落在古老的树木上。它们宿命般在这里黏糊糊地无根地长大,伸着软软的耳朵听从自己的命运:由八十块一公斤涨到五百块一公斤。在利益的驱动下,木耳因采摘过度彻底消失。那些喧闹过的曾经,像风一样吹过,森林又恢复了宁静。木耳本身只是偶然的飘过,它们的错在于能让汉人有口腹之欲。相比之下,牧人们的食物似乎永远都很简单,只是牛羊肉、奶制品、面粉、盐和茶叶。所以,当汉人发烧般在森林里苦苦寻觅木耳时,牧人根本就不为所动。

    被文中这段描述感动——“据说在更早的时候,哈萨克有一个传统礼俗是:自家放养的牛羊马驼,都只是作为供自己和客人享用的食物而存在的,是不可以作为商品出售来谋取额外利益的。也就是说,若是一个根本不认识的人突然走上门了,他也许会立刻为这人宰羊烹肉,慷慨地款待他;但是,若对方要出钱买羊的话,出再多的钱也不会卖。”读到这里,我想到了《道德经》的一段话:“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哈萨克牧民坚守着传统礼俗,他们不被贪欲所激扰,清静地在山涧中过着无欲的生活。

    这些疯狂的人们,除了采木耳以外,他们又开始挖党参,挖虫草,挖石榴石——只要是能卖到钱的东西都不顾一切地掠夺。弄得山脚下、森林边处处草翻泥涌,四处狼藉。当地牧民很不高兴,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从来不伤害牧草,牛羊可以随便吃,但人却不允许乱拔的。世世代代的牧民让万物顺任自然,而现代的文明打破了这一切。到底又能坚守多久?哈萨克牧民忧伤地说:“真正游牧的人越来越少了。”

    合上书,五味杂陈。尽管文字里透着乐观,但现实却很残酷:绿植面积逐年减少,千疮百孔的戈壁像是地球痛苦的伤口,人们仍迷失在巨大的物欲中……

    电视剧改编的唯美、文艺,不仅呈现了阿勒泰如画般的原始风貌和哈萨克牧民的真实生活,而且还演绎了浪漫的爱情故事。这是赋予《我的阿勒泰》散文集的第二次生命。几个情节特别感动:当张凤侠一身狼狈地出现在蒙古奶奶面前时,衣着整齐华丽的奶奶掷地有声地说:“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奶奶的话如泉水般汩汩流出屏幕,湿润、激励着每个眼眸。当李文秀因脸盲冤枉一个牧民说她欠债时,那个流泪的牧民是何等的动人!当两个男孩为一个女孩子打架后又和好如初亲如兄弟时又是怎样的豁达!这也是我们旧时的写照啊。那时候,一个村庄都如一家人,吃饭互相串门,干活时互相帮助,农闲时一起在墙角下晒太阳,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我们看着电视,听到内心最深层的呼唤:渴望古老的秩序!

    电视里,有段对话难以忘怀。文秀:“我虽然笨手笨脚,但我还是个有用的人对不对?”张凤侠反驳:“啥叫有用?我生你下来是为了服务别人的?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庄子》中,几次提到无用的树。因为不能做木材,所以树木长的特别大。可是,正因为无用,所以才能寿终正寝。桂树皮可以吃,所以被砍伐;漆树枝可以用,所以被切割。庄子的“无用”观念并非否定世间一切“有用”,而是要化解因为执着于“有用”而带来的困扰与危险。其实,面对自己的平凡,有许多人会妄自菲薄,充满焦虑,求胜心切。换一个角度想:平凡又有什么不好?可以不劳心费神,可以安于享人间烟火,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

    何谓幸福?当李文秀在草原上自由地奔跑时,当两个相爱的人彼此懂得心意时,当一阵狂风大雨后晴空万里时,当牛羊在肥厚的草原上逐渐健壮时……这些,好像都与金钱无关。

    电视画面和李娟清秀的文字深深撞击着心灵,引发深度的思考:为什么《我的阿勒泰》如此深入人心?也许这个被资本化的时代已经套上沉重的枷锁,人们都深陷其中踽踽前行。正如汉末的魏晋风华和乌台诗案后苏轼的精神升华,我们也需要新疆的阿勒泰来治愈,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活,寻找丢失的精神慰藉,渴望回到古老的秩序。那里,人们依着本性生活。他们,向内发现了心性自由之美,向外发现了山川自然之美。

    生活在前方牵拽,命运的暗流在庞杂浩荡的人间穿梭进退,见缝插针,摸索前行。不管怎样,去爱,去生活,去受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