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时的“什刹海”和“荷花市场”

 颐源书屋 2024-05-17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今日什刹海

      北京市民夏季游玩的地方,在清朝时,多到东便门外运河二闸。由于大通桥闸是头闸,这里是其次,故称二闸。二闸附近不仅有宽阔的河水,还有绿色的芦苇,加上附近的民房茅舍,形成了城市少有的田野风光。尤其是那闸口处瀑布般的流水,使久居城中的北京人“很稀罕”。所以,每年农历五月端阳节到七月中元节期间来这里游玩的人很多。中元节,这里还举办“盂兰会”,沿河燃放荷灯,更增加了二闸的景色。清朝江苏仁和人蒋吟写过一首游二闸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北来何处水云乡,二闸闸边秋水长。

  正苦频年对尘埃,坐令到眼得清凉。

  流乎激石喷涛白,岸断编芦落照黄。

  别有一般迁就景,村庄点缀当回廊。

  城里人由于整天面对着恼人的尘土,忽然看到了清凉的水色,自然使它成为郊区的一处消夏胜地。但是,这里距离城市尤其是内城较远,交通不便,不得不在城内另寻去处。

  在城内蓄水最多而又富有野趣的地方要数什刹海了。什刹海名之为海,实际是由三个小湖组成的。这三个湖就是前海、后海和积水潭,形成西郊玉泉山诸水流入京城的总汇合处。

  为什么叫“十刹”呢?据说它的周围有过十个庙宇(实际上不止十个),如药王庙、关帝庙、火神庙、海潮观音寺(海潮庵)、慈恩寺、龙华寺、法华庵、广福观、什刹海等。最后一个十刹海是寺名,明僧编融建。想当然先有十刹海水名,然后才有十刹海寺名,但为什么寺庙起了个这样特殊的名称呢?这需要作进一步的考证了。现在除广化寺和净业寺以外,其他庙宇大都不复存在了。

  什刹海,顺着河水的流向来说,首先是积水潭。积水潭,又称净业湖,古名海子,在德胜门内。湖中荷花甚多。巍立于北岸的净业寺,红墙梵宇,与清波碧叶相映成趣。据《京城古迹考》说,净业寺原是清代庄亲王的家庵,后来成为湖边的一处名胜。清代浙江秀水的著名诗人朱彝尊《净业寺看荷花诗》说:

  “香刹缘堤转,官桥信水流。

  绿云千万顷,不见采莲舟。”

  浙江钱塘人高士奇《净业寺看荷诗》说:

  “僧舍无人满绿苔,新荷一顷雨中开。

  寺前多少冲泥客,谁为看花趁晓来。”

  (《宸垣识略》,卷8,页28)

  他们都为赏荷而来到这里,说明当时荷花之盛。道光时,游人增多,附近还开设了酒楼饭馆,福建侯官人李彦章与友人聚会,作《听荷阁作荷花生日词十六首》,其一云:

  “湖亭虾菜聚汀洲,银锭桥西梦旧游。

  襟上酒痕仍未浣,看花人忆定香楼。”

      《燕京岁时记》云:“谨按《日下旧闻考》,积水潭净业湖一带,古名海子,园亭极多,有莲花社、虾菜亭、镜园、漫园、杨园、定园诸胜。今皆析为民居矣。”《燕京岁时记》作于光绪年间,可知到了清朝末年较之清初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园林已改为民居。解放前,这里十分僻静,有人在湖中承租,栽种莲藕菱芡之类,很少有人再在这里聚会。

从积水潭过德胜桥是十刹后海,再往东是十刹前海。后海和前海以银锭桥为界。由于银锭桥地势较高,站在桥上可以远眺西山,淡蓝色的群山与天上白云、水中绿稻,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因名之为“银锭观山”,成为北京的民间一景。有人说,当年汪精卫谋杀摄政王载沣于银锭桥下。这种说法不正确,原址应是摄政王府东边的一个小石桥下。说是石桥,实际上是由几块长板石铺成的,下面是流水沟(此沟早已填平,上世纪四十年代尚存),载沣上朝时必从此桥经过。

  什刹后海,又名什刹海。水面辽阔,东部有稻田。北岸民居较多,南岸较少。醇亲王府在其西北。李广桥,又名李公桥,在其西南。李广桥附近,夏日柳丝摇曳,流水潺潺,老翁闲坐,儿童嬉水,游人较多。清朝时,这里还有酒楼,诗人常在这里聚会。

  李广桥解放后被拆除,河道改建马路,即现在的柳荫街。

  什刹前海,又名莲花泡子,后来笼统地称为什刹海。它包括东西两处水塘,中间为一条长堤间隔。前海东岸靠近鼓楼前地安门外大街,南岸靠近北海公园后门,地处繁华之区,所以游人很多。到了夏天,红莲盛开,绿叶亭亭,树上蝉鸣鸟叫,堤旁绿柳成荫,清风徐来,暑气全消,是内城一处最好的消暑胜地。每年农历端午节开始,到中元节为止,大约三四个月的时间,这里聚集了很多商贩,在长堤两侧,高搭起一座座宽敞通风的席棚,棚中安放许多桌椅。其中有饭馆和茶座。饭馆出售米饭和炒菜,以及馅饼、饺子、搭火烧、锅贴等。还有苏造肉、卤煮火烧、油酥火烧、八宝莲子粥和荷叶粥等主食。席棚中还出售菱角、白藕、莲子、鸡头米、胡桃仁、杏仁、酸梅汤、汽水、雪花酪(用土法制造的冰激凌)等清凉食品。还有摆摊儿卖凉粉、扒糕、豆汁、灌肠、炒肝、羊杂碎、羊头肉、炸豆腐、炸丸子、豆腐脑、切糕、艾窝窝、驴打滚、豌豆黄、杏仁茶、大麦粥、烧饼、麻花、炸糕、油茶、焦圈、油饼、糖饼等北京风味小吃,品种繁多,物美价廉。应时果品如西瓜、香瓜、老秧瓜、桃、杏、李子等更不在话下。此外还有变戏法(魔术)、唱京剧、曲艺、耍杂技、卖药方等等。每天下午到晚上都有许多游客在这里消夏游玩,流连忘返。人们高兴地把这里称为“荷花市场”。

  “荷花市场”始于何时,未见明确记载。据《燕京岁时记》说:

  “什刹海俗呼河沿,在地安门外迤西,荷花最盛。每至六月,士女云集,然皆在前海之北岸。他处虽有荷花,无人玩赏也。”可知清末时每至六月有人到这里来观赏荷花,只是在北岸一带,而且并无商贩云集之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