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周一穴 | 下脘穴

 王心雨 2024-05-17 发布于山东

原创 白鹏主任团队 针灸知名专家白鹏教授 

任脉--下脘穴

图片

1.穴位介绍

1.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上;

2.功效:健脾和胃,消积化滞;

3.主治:(1)腹痛、腹胀、腹泻、呕吐、完谷不化、小儿瘠积等脾胃病证;(2)痞块;

4.穴名释义:下,下部也。脘,空腔,空管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则继续循脉而下行,如同流向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

5.操作:直刺1~1.5寸。

2.临床应用

(1)重症肺炎合并胃肠功能障碍

图片

   重症肺炎是常见的内科危重症,常并发因缺氧、酸中毒及其他因素导致的胃肠功能障碍(GIDF),而GIDF的发生、发展可加重疾病的进展,耗费大量医疗资源,其已成为致死的独立危险因素。GIDF是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发展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多种严重疾病和器官损伤共同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GIDF既可以继发于其他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也可以引起其他器官功能的障碍和衰竭,是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发展的始动器官。

   胃肠功能障碍是危重症患者常见的一种器官障碍,包括消化、吸收障碍与肠黏膜屏障障碍,是由于肠实质与(或)功能的损害,而导致消化、吸收与黏膜屏障功能出现障碍。目前,在治疗重症患者胃肠障碍方面,药物疗效有限,且治疗成本高昂。对于胃肠功能的重要性以及GIDF的治疗方法,中医学早就有系统的理论及治疗手段,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认为:“既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营卫失守,诸病生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各个脏腑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完整均依赖于脾胃对饮食的运化、吸收、输布功能的正常。“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更是体现了中医学对胃气的重视,“顾护胃气”也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原则。因此,顾护胃气应贯穿危重病治疗的始终。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具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扶正培元之功,主治胃肠诸疾,诸虚百损。关元穴为关藏元气之处所,为小肠之募穴,具有激活脏腑经气,促进气机运行之功效。天枢是大肠之募穴,是大肠腑气输注汇集之处,具有调理肠胃、降逆止呕、理气止痛、通腑泄热之功。下脘穴隶属任脉,主治脘痛、腹胀、呕吐、呃逆、食谷不化、肠鸣、泄泻、痞块、虚肿。以上诸穴配伍,共奏通腑消滞、温阳补血、理气通便之功。

(2) 阳痿

   阳痿又称为勃起功能障碍(ED),是指正常育龄期男性在3个月中,阴茎持续不能达到并维持足够的勃起以完成正常的性交行为。阳痿是成年男性群体中常见的性功能障碍疾病,随着社会压力增大及亚健康人群数量的增多,阳痿患病率逐年升高。目前针对阳痿的主要治疗手段为药物治疗,但存在用药禁忌及副作用较多等不足,且药物治疗只能对部分阳痿患者起到改善性功能的作用,针对阳痿伴随的临床症状、内分泌失调及情绪障碍等表现则无法起到根治作用。对于阳痿的治疗,针灸疗效具有显著的优势。

   阳痿的病机较为复杂,选用太过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达到患者预期效果。《素问·异法方宜论》曰:“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针对阳痿的复杂病机,符文彬教授基于“疏肝调神”的总则,制订“一针二灸三巩固”的整合针灸方案,首选特定穴针之。若药理不达病所,针刺不达病位,则应配合灸法。精灸可使经脉得以温煦。为巩固疗效,可配合刺络放血、皮内针。“一针二灸三巩固”的疏肝调神整合针灸疗法对于肝气郁滞型阳痿的疗效尤佳,可显著提高患者性生活质量,且患者痛苦少,安全性较高,无副作用,易于在临床中推广。主穴选用百会、印堂、四关穴,配合腹针引气归元穴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三阴交、水道等穴位。主穴百会位于巅顶,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与大脑功能活动关系密切,在调神中必不可少。印堂属于督脉循行线上的经外奇穴,有宁心安神的作用,配合百会共奏调神之功。太冲、合谷为足厥阴肝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共同行针,可开气机之阀门,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上下疏导,协调升降通调全身气血,恢复机体正常运行机制,从而维持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更有助于其他穴位发挥其功效。引气归元穴组是腹针常用穴位组合,包括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此四穴均位于任脉上,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中脘为任脉与足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的交会穴,是胃部精气结聚的部位,同时也是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配合针刺下脘有升清降浊、行气化滞的功效。任脉通畅则肝气升降无阻。气海、关元相配能养阴益精、培元固肾,有助于改善阳痿患者肾精不固之症状,并以三阴交补肾助阴、填髓益精,与水道相配以传输胃经地部经水,通腹部之瘀结。诸穴相配,使元气得充,令宗筋血脉得通,则宗筋之用恢复正常。

(3)失眠

   失眠是指一种以睡眠障碍为主的主观体验。轻者表现为入睡困难、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再入睡,重者彻夜不能入眠。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人类的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失眠的发病率也急剧上涨。目前西医治疗失眠主要以苯二氮类、非苯二氮类、抗抑郁等镇静安眠类药物为主,大多药物具有依赖性、成瘾性。中医认为人的寤寐与四时阴阳相感应,总的病机是阴阳失交。针灸治疗失眠具有安全性高、疗效满意、患者易于接受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中医认为失眠总的病机是阴阳失衡。王丽平教授重视以“土”为中心的五行方位图,左肝木,右肺金,上心火,下肾水,而脾胃居于中州,可调畅气机,连接上下,濡养全身,具有启阴承阳,转输往复之功。王丽平教授认为脾胃之气和顺,五脏才能升降有序,出入有常,阴阳平衡。王吉昌《全真集·水火升降因土》云:“四象五行全籍土,谓坎离不得戊己中气往来升降,终不生产神丹矣”,书中也提出人体五脏之神的产生,来源于脾胃之气的升降。可知培养脾胃之中气是治疗神志疾病的方法。正如尤在泾医学四书曾说:“脾胃乃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只有脾胃气机运行通畅,则气机不滞,气、血、津等通行顺畅,痰饮、瘀血、水湿等有形之邪不生,道路通畅,阴阳出入才能顺畅无阻。如《医学求是》云:“夫人气血调和,乃为无病。病必阴阳偏胜。左右者,阴阳之道路,道路通塞,全在中气。人以中气为主,脉以胃气为主,脾胃调和乃为无病”。可见脾胃是五脏、阴阳升降运转的枢机,通过阴升阳降的枢纽机制,调衡脏器本身及脏器之间的阴阳之气,以达到“气归于权衡”“以平为期”的生理要求。只有脾胃枢转正常,才能阴阳交泰,神安能寐。

3.参考文献

[1]  赵吉平,李瑛.针灸学[M].北京:出版社人民卫生,2016:101.

[2]  全爱君, 蔡国锋, 刘凯, 等. 针刺治疗重症肺炎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7,36(3):287–290.

[3]  杨薇, 汪子栋, 姜楠, 等. 上脘  中脘  下脘穴汇解及临床应用[J]. 光明中医, 2023,38(1):35–38.

[4]  邓鉴灵, 罗树雄, 薛爱国. 符文彬运用疏肝调神整合针灸治疗阳痿经验[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40(7):1797–1802.

[5]  杨青容. 王丽平教授腹针治疗失眠经验[J]. 光明中医, 2022,37(19):3492–3494. 

“针灸知名专家白鹏教授”微信公众号为公益性平台,旨在为广大患者朋友科普健康知识。文中内容及插图如有不当,请相关机构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与我们一起为公益事业所做出的努力!”

本文部分插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人划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