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休宁百话》|30.戴有祺:成就“一科同郡两元”

 新用户2420aRkV 2024-05-17 发布于安徽

休宁文旅 2024-05-14 17:35  听全文

古代科举考试分为四个阶段:在各府、州、县举行的童试,每年一次,应试者称为“童生”,经县试、府试和院试,及格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在省城举行的乡试,每三年一次,应试者须是成绩优良的生员,因考试日期例在八月,故又称“秋闱”,中举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乡试后翌年春在京城举行的会试,故又称“春闱”,被录取者成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发榜后不久举行的殿试,由皇帝亲自策问贡士,再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甲,总称“进士”。一甲共三名,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科殿试第一名状元,是徽州府休宁县人戴有祺。此前的会试中,第一名会元则为徽州府祁门县人张瑗。同科状元、会元均出自徽州一府,实不多见,遂有“一科同郡两元”之美谈。
这位有清以来的休宁县首位状元戴有祺,家在商山瑶溪,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其父戴荣俊是名盐官,做过金山卫横浦场、浦东场盐课大使,后寄籍于金山卫(今上海金山)。


该科殿试读卷官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王士祯共同拟定的进呈试卷名次中,安徽全椒人吴昺(吴敬梓叔祖)排在首位,戴有祺名列第二位。喜爱书法的康熙帝御览时,见戴有祺卷书法工整,字体均匀且间距一致,即钦定“书法尤嘉”的戴有祺为状元。



不久,戴有祺父亲病故。“教育我者,严父也;养育我者,慈母也。现在父母双亡,我纵使为官,又有何乐哉?”他接连失去双亲后倍感凄凉,日渐消沉,于是托病辞职,过起纵情山水的隐居生活。他先居住在金山卫蒋泾桥南(今属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状元庐”,与张棠、庄永吉等名士结“大雅堂社”,吟咏酬唱。“三尺盆中松,昔是黄山得。偃骞不争高,千年自奇特。”后居住于钱泾桥附近“三道旨”(一九四九年后改名“新农”),自号“慵斋野老”,潜心著述《慵斋文集》。
康熙五十年(1711)六月初六,戴有祺无疾而终,享年54岁,墓葬金山卫北门外东北的毛墩村。

来源:《休宁百话》

休宁文旅

人划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