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限理性的神经元基础之一——新古典范式面临的挑战

 heaven张君峰 2024-05-17 发布于陕西

传统经济理论假设人类所有行为都可以被描述为最大化自身效用的理性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个成功的分析范式,即对于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主要依靠期望效用理论,而跨期选择则被看成不同时点上效用的贴现,并且贴现因子是不变的常数。

虽然情感在人们决定“做还是不做”以及“做什么”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自从上世纪40年代起,随着序数效用理论和显示偏好理论的日益“完善”,不可度量的情感作为多余的中间步骤被完全排除出去了。显示偏好原理直接把不可观察的偏好和观察到的选择行为等同起来。Camerer等(2005)认为,虽然显示偏好原理通过假设人们的行为是一致的而避免了循环论证,但却使得理论本身变得虚伪了:人们一旦观察到喜欢A甚于B,那他们在其他场合就永远不会在选择B时会不选择A。经济学此后的发展,包括贴现效用理论、主观效用理论,以及由“贝叶斯更新”所提供的“as if”工具,都略去了人类决策时的心理细节。

尽管经济学家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决策的时候经常也不会总是深思熟虑的,但是他们所建立的经济学模型却总是认为决策都是产生于“深思熟虑的均衡”阶段:此时,更多的考虑、计算和反应,都不会改变行为者的选择。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一个均衡阶段,人们的决策至少看上去好像(as if)是遵循刺激-反应模式的。

于是,在行为主体完全理性的假设之下,经济学发展成了一套逻辑严密的形式系统,在这套系统中所有的决策都可以归结为求条件极值的数学问题。经济学被这套形式数学系统所封闭而成为自给自足的“小国寡民”,与其他学科“老死不相往来”。

然而,最近的三十年来,这一情况有了改变。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动摇了行为主体完全理性这一假设的基石,从而迫使经济学不得不引入心理学、行为科学的新思想、新发现和新观念。

已有的研究已经充分表明,人类的许多决策都背离了期望效用和贴现效用模型所定义的理性选择原则(Starmer2 000Frederick et al.2002)。例如,Allais1953)发现人类决策选择可能是非传递性的。Kahneman et al.1982)也指出人类选择经常偏离单调性。实验经济学的许多证据,比如最后通牒博弈、独裁者博弈、公共物品贡献博弈等的实验,均表明在一些条件下人们经常会“乐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惩罚那些违背了合作规范的第三方行动者,虽然这些行动者并没有伤害到惩罚者自己。这些成果意味着,经典经济学理论在大多数情形中都很难解释人类在现实决策时所呈现出来的多样性方式。

于是,出现了一些替代理论。LoomesSugdun19821987)提出了一个遗憾理论模型,该理论被明确要求在设计上既要考虑单调性的违背又要考虑传递性的违背。许多其他的不确定条件下决策和跨期选择的理论模型,比如前景理论(KahnemanTversky1979),心理账户理论(Thaler19801985),基于案例的决策理论(Gilboa Schmeidler1995)、体内因素对行为的影响(Loewenstein1996)等,也相继被提出。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其他种类的决策模式,比如代表启发式、易得启发式、锚定与调整等。

Camerer(2005)认为,人们的决策是情境依赖的,他们在做出决策的过程中通常包含了两方面的问题:(1)我正处于什么情境中?(2)我在目前情境中如何行动?并且指出,跨期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动过程所驱动的,具体包括:模式匹配、识别和分类。跨期选择包括人们在冲动、情绪、时间偏好和意志力方面的差异,从而自动引发人们依赖于情境的不同反应。

很明显,在不同的情境中,人类会使用不同的决策模式,虽然这里的“使用”很有可能是无意识的。神经科学已表明,人类决策是多个神经过程的产物(Sanfey et al.2006)。例如,选择和估价任务可能会引发不同的心智过程,随后会产生不同的对给定成对期望的排序(Slovic1995);不同的跨期选择很可能是调用了由多个神经系统形成的不同混合体,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行为(Camerer等,2005);脑成像扫描显示,不同程度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会激活不同的脑区(McCabe等,2001)。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利用这些成果去构建模型来解释人类的一些行为,比如Loewenstein et al.(2004)构建的一个涉及到跨期选择以及其他经济行为的两系统模型、Bernheim et al.(2004)构建的各神经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型以及Benhabib et al.2004)提出的决策模型等。

因此,人类决策模式S(A)R中的A(同化)实际上是多个神经过程交互作用的过程。已有的研究表明,人类决策模式在神经层面上受两类模式的支配。

第一类是自主过程(automatic process)与受控过程(controlledprocess

自主过程与受控过程的区分对于人类的决策过程说,是最一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区分。上一节我们已经提到,自主过程是情景导向、并发、不能内省、通过触发实施的,而受控过程是目标导向、串行、能够内省、通过计算实施的。自主过程的完成极其迅速,从而不需要有意识地付出多少努力。自主过程不能够被意识所感知,从而人们不能够对其反思。而受控过程与自主过程恰恰相反,当人们遇到挑战或碰到新奇的事物时,受控过程会被有意识地调动起来,且通常人们可以对受控过程进行很好的反思。标准的经济学模型都可以被看作是受控过程的某种程式化表现。

当一个新的情境出现时,受控过程将占据主导地位,而熟悉的情境出现时,自主过程则会占据主导地位。这意味着,自主过程与受控过程是可以转化的。这样的转化过程也会伴随着起同化作用的格局的演化。

第二类是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这种区分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中非常普遍。情感是指某些低层次的心理过程,它们由某些事件所引起并能够触发强烈价值倾向和模式的行为反应。因此,情感是对某些特定刺激或事件的迅速、高度自动的反应,只适应于某些情景,而对另外的情景则不适应。情感不仅包括社会情感(比如恐惧、愤怒、同情、嫉妒等),而且还包括生物情感(饥饿、口渴、疼痛等)。情感并不同于人们常说的感觉,大多数情感都是在意识所能感知的阈值之下运转的,只有在其强烈到一定程度时,才会让人感觉到。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