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一个国家不要脸……

 新用户36578gXR 2024-05-17 发布于四川

01

明代的财政危机从土木之变已经开始,战争的花销,朱家的奢靡,让国家财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如何筹钱就是一个大问题。

有官员就想到了卖国子监的入学资格,也就是捐监。国子监是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进入其中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学子只要进入国子监,基本上等于进入了官场。但想凭着真才实学考入其中,实在是太难了,所以天底下绝大多数学子只能望而兴叹。

天顺年间,随着捐监的开始,尚且只让廪膳生——也就是生员中最优秀的那部分学子捐监,交500石米,就可以进入国子监读书。500石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当时一个七品县令一年的俸禄也才90石米,而且这90石米其中只有24石发大米,其余66石发宝钞,当时由于纸币滥发,宝钞等同于废纸,所以一个县令一年真实到手也只有24石头米。也就是说,一个捐监大约等同于20个县令一年的俸禄,若非大富之家不可能拿得出这么多钱来。

当然,也有官员认为这样做有些不妥,堂堂大明朝怎么可以如此这般不堪,这部分官员大多为礼部官员,但也有一些官员强烈支持捐监,尤其是那些负责花钱的部门,比如兵部、户部。但这种争论很快就被平息下去,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敌不过现实,随着明朝财政的进一恶化,捐建非但没有减少,而且愈演愈烈,并且为了能够让更多学子来花钱,就连标准也降低了。

比如,正德年间,朝廷就出了政策:

廪膳生员纳银二百两,增广二百八十,附学三百四十,江西、浙江各七十名,南直隶百名,准于湖广上纳。

生员按照成绩的优劣分为三种,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廪膳生大致相当于今天有奖学金的学生,国家每个月按时发钱,还提供免费住宿;增广生相当于有财政补贴的学生,国家会给钱,但自己也要花一些钱;附生就简单了,所有费用自己出。

也就是说,现在不仅廪膳生可以捐监,增广生和附学生都可以捐监了,合计240名生员,朝廷也不收米了,直接收银子,从240名捐监的生员身上一下子就可以收入好几万两白银。

到了嘉靖年间,北方战事紧张,嘉靖帝本人又挥霍无度,捐监就更加频繁了,而且条件更加放宽了,不止是生员,但凡是民间俊秀子弟都可以捐监,所谓俊秀子弟不过是一个说法而已,有钱则“俊秀”,当然,价格是不一样的:

廪膳生纳银一百二十两,增广生纳银一百九十两,附学生纳银二百六十两,青衣寄学及降青衣发社生纳银三百两,廪膳降增生纳银一百八十两,廪膳停廪生纳银一百六十两,廪增降附生纳银二百三十两,提学衙门告准附学明色,及新经考黜生员不系行止有亏者,纳银三百四十两。俊秀子弟纳银三百五十两。

而且这个时候的捐监的人也不需要真正去国子监就读,也就是买个身份而已。一则是因为国子监根本容不下这么多的学生,二则是这些人要的是身份,也没想着去读书。

02

捐监多了之后,没曾想却引起了朝廷内部的矛盾。

捐建这事,一直由户部主管,钱也进入了户部的账户,但这个时候工部也缺钱,嘉靖时期要在全国采楠木,万历时期三大殿要重修,每一件事都是要花数百万两白银的大工程,工部也为钱发愁。

所以工部就给皇帝上了奏疏,取得同意之后也开始接受捐监。但学子们早已经习惯了在户部捐监,到工部的人并不多。工部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把钱交到过来,就在收银子的时候,成色不足的也收,称重的时候也故意将标准降低,其目的就是将收取的银两少于户部,所以很多人都往工部而去。户部原本一年可以收三、四十万两银子,被这样一搞,一年仅收十万两,户部哪里肯依,两部互不相让,这事最终闹到了万历帝那里,朝廷最后定了个规矩,就让两部把钱合在一起,然后户、工两部按照七三分成。

再说说那些花重金捐监的学子和“俊秀子弟”,在获得国子监的身份之后,就等着朝廷分配做官。但由于捐监的人实在太多了,而官职又太小,所以绝大多数的捐监人员只能苦苦等待,但很多人注定一生都无法当官,例如在嘉靖十年,等待选官的监生就多七千多人。

而且,朝廷对于捐监人员的官职有限定,在地方仅仅能担任县丞、主簿;在京城则只能在光禄寺、上林苑等冷清衙门任职;还有就是到云贵等偏远地区任职。朝廷这个时候又出政策了,只要再花费百两银子,就可以把出身也改了,改成科举考试出身。这大明朝为了搞钱,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而那些有幸被选为官员的捐监生,他们花费了巨大的财力才当上官,甚至有些人捐监的钱都是借的,所以他们一到任,首先要做的就是收回自己的成本,大肆在岗位上捞钱。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晚明时期,贪污腐败之风愈演愈烈,最终致大明王朝于万劫不复之地。

PS:推荐一个优秀的历史类公众号,很多原创内容值得一读,喜欢的朋友可以加关注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