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析明清时期的生员、监生及贡生(一)

 大美洛宁 2020-07-21

解析明清时期的生员、监生及贡生(一)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张泽武
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生员、监生、贡生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和社会群体,是国家人才的重要来源及储备中心,是朝廷科举选拔人才的基础,有其独特性,极具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在研究明清科举考试制度,以及研究家谱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不同称谓的生员、监生、贡生,一并将之梳理,加以归纳整理。今应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理事张贵林、张京武、张文林和张清华等人邀约,现对明清时期的生员、监生、贡生称谓做以全面的介绍,方便于大家在研究家谱时对生员、监生、贡生称谓的理解,对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度以及国家选拔人才过程有个全面的了解,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在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学校分为三级。国家一级的学校是国子监,国子监是明清两代全国的最高学府,按照规定必须是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各省府里学校是府儒学(府学),州里学校是州儒学(州学),县里学校是县儒学(县学)。府(州、县)儒学既是全府(州、县)的教育管理机构,又是全府(州、县)唯一的一所政府官办的府(州、县)立学校,庙学合一。“庙学合一”就是孔子庙和儒学合为一体,即是纪念祭祀孔子的场所,又是地方教授传承儒家学说的学校。
在明清时期,洛宁县叫永宁县,属河南省河南府,河南府有河南府学。永宁县有永宁县儒学,永宁县儒学就位于永宁县城内北隅,东为永宁县衙,西为城隍庙,永宁县儒学原址就在原洛宁县老城第二高中所在地,今为洛宁县第二实验中学所在地。永宁县儒学始建于北宋咸平年间(公元998年—1003年),为永宁县知县李榖所建,元末毁于兵,明末毁于寇,历代重修,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明清时期各地方还有书院,书院的性质属于汉族民间教育机构。永宁县有洛西书院,在永宁县城东门内,原址在今洛宁县老城东关中小学。元世祖忽必烈(前)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邑人翰林直学士薛友谅建,敕赐额曰:“洛西书院”,翰林学士程钜夫撰有《敕赐洛西书院碑记》。
本篇内容有:1.明清时期的生员;2.明清时期国子监及监生;3.明清时期的贡生:①明朝时期的“四贡”;②清朝时期的“五贡”及“例贡”;③贡生的分发与使用。
一、明清时期的生员
为了方便理解“贡生”,很有必要在介绍“贡生”之前,先介绍“生员”这个称谓。如何考选“生员”,那就必须从童试说起。
“童试”,又叫“童生试”,是明清两代读书士子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
童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读书士子依次参加县试、府试、 院试。
“县试”:在各县进行,县试一般由知县主持。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县试”考试合格后才可参加府试。
“府试”:经县试合格后,方可参加由各府官员主持的府试。府试由知府或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通常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通过县试、府试两级考试合格者,称为“童生”。“童生”才可以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院试”:院试又叫道试,由主管一省诸儒生事务的学政主持,通过院试考试合格录取的童生,称为“生员”(也叫秀才),生员方可进入官学(府、州、县学)学习,才能正式参加科举考试。
院试是由皇帝任命的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清朝的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一为“岁试”(岁考),一为“科试”。童生可在三年内参加一次科试和一次岁试。
院试考试考上第一名的称为“案首”。通过院试考试合格,录取的的童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中了“秀才”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童生被院试录取后,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
明清时期对地方官学府、州、县学的生员,通称“秀才”。“秀才”原指“才之秀者”,“秀才”也叫茂才、博士弟子员、弟子员、庠生等等。上古曾称学校为庠,生员故又称“庠生”。在州、县学的叫“邑庠生”、“县学生”,在府学的称“郡庠生”、“府学生”。清康熙时,因筹饷而特许,由捐纳取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此种生员称为“例生”或“饷生”。
“岁试”(岁考):是明代提学官和清代学政每年对所属府、州、县生员、增生、廪生举行的考试。分别优劣,酌定赏罚。凡府、州、县的生员、增生、廪生皆须应岁考。凡辰、戌、丑、未年的考试,称为“岁试”;《明史·选举志一》:“提学官在任三岁,两试诸生。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一等前列者,视廪膳生有缺,依次充补,其次补增广生。一二等皆给赏,三等如常,四等挞责,五等则廪、增递降一等,附生降为青衣,六等黜革。”青衣就是明清时期对生员降级处分的名目,“即脱掉襴衫,著一般青色衣服,谓之青衣,以示贱之。且不许科考录遗。清道光以后,青衣名目逐渐废除。”黜革,就是罢免,革除。生员岁考,成绩为六等的,罢免“生员”(秀才)资格,除去功名。
“科试”:明清学校制度之一。每届乡试之前,由各省学政巡回所属府州县举行考试。凡寅、申、巳、亥年的考试,称为“科试”。凡欲参加乡试之生员,必须通过这种考试,才能参加乡试。  
生员(秀才)分为三等,廪膳生员(廪生)、增广生员(增生)、附学生员(附生)等类别,统称“诸生”。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1.廪膳生员:简称“廪生”。明清两代由官府给以膳食的生员。即明清两代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补助生活的生员。廪膳生员都有定额。廪膳意为公家提供膳食或享受公家膳食补贴(称为食廪、食饩、食廪饩)。
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清代相沿明制,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生名义。名额因州县大小而异,每年发廪饩银四两。
在清代永宁县儒学廪膳生员定额二十名,增广生员定额二十名,院试定额录取十二名,增额1名,附学生员共十三名。

2. 增广生员:在廪膳生员以外,再增加的生员,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广生”、“增生”。增广意为增加名额,增加名额后,原额内者为廪生,增额者则为增生;增生虽无食廪饩的待遇,但亦有名额的限制。
3. 附学生员:除廪膳生员、增广生员以外的生员,称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也就是还没有取得廪生、增生资格的生员,通称“附生”。附学意为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附生原指在增生之外额外增加者,后则凡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附学生员没有数额的限制。
生员经科试考试合格,就取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不过明清时期的入官学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知识传授。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拔,便可以参加乡试。成绩特别优秀的生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成为国子监的学生。与国子监其他监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属一种荣誉。
二、明清时期的国子监及监生
国子监是明清两代全国的最高学府,按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明清两代取得进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生员,称为“国子监生员”,又称“监生”,也叫“太学生”。监生是国子监生员的简称。监 (監) jiàn ,古代官名或官府名称。明清时期,生员和平民百姓还可以通过捐纳财物成为“例监”。在清代,国子监的学生分称“监生”和“贡生”。监生都可以直接参加乡试。
(一)明朝时期监生有: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四种。
《明史.选举志一》:“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荫监,捐赀曰例监。同一贡监也,有岁贡,有选贡,有恩贡,有纳贡。同一荫监也,有官生,有恩生......每负天下按察司选生员年二十以上、厚重端秀者,送监考留。会试下第举人,入监卒业。又因谏官关贤奏,设为定例。府、州、县学贡生员各一人,翰林考试经、书义各一道,判语一条,中式者一等入国子监、日本、琉球、暹罗诸国亦皆有官生入监读书。” 
1.【举监】:举监是指参加京师会试落选举人,复由翰林院择优送入国子监学习的,称为“举监”。
2.【贡监】:由生员(秀才)身份贡到国子监为监生的,称为“贡监”,也叫“贡生”。秀才一经成为贡生,就不再受地方儒学管教,俗称“出贡”。
3.【荫监】:是指朝廷三品以上官员子弟或勋戚子弟凭借父祖做官入监读书的学生,称“荫监”。明朝时期的“荫监”有“官生”和“恩生”两种。
“官生”:就是三品以上官员荫子送国子监读书, 称为“官生”。
“恩生”:对朝廷有特殊功绩者,文武官员死于忠谏者,都允准其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 称为“恩生”。
恩监,亦称“恩生”。监生之一。明代有恩生之制,凡文武官员死于忠谏者、死节者或有功者,皆可荫子一人入国子监肄业。《明史·选举志一》:“在京三品以上方得请荫,谓之官生。出自特恩,不限官品,谓之恩生。
 明洪武三年( 1370),明政府就规定: 开科取士, 并设立国子学, 令品官子弟及民间俊秀通文义者充生员;洪武十年又令武臣子弟入国子监读书, 等完成学业可赴京听选, 袭以职位。成化三年(1467)规定: 品官荫子均送国子监读书, 称为 “官生”,以便参加科举谋得出身。到弘治十八年(1505)又规定: 即使三品以上京官,也须经年考满得诰命并经吏部核查无过犯被劾, 才能自陈“敬请”送一子入国子监读书。可见,进国子监读书是品官子弟谋得出身的主要渠道。荫子学习期满后可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后有了资格方予授官。
明政府对于那些有特殊功绩者 , 以及东宫侍从官以讲读年久者 , 文武官死于忠谏者 , 都允准其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 , 称为 “恩生”,其待遇与官生相同。
《明史·选举志》 载: “京官六部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京官五府、六部首领官、通政司、太常光禄寺、詹事府属官,由官荫生选。
4.【例监】:以捐纳钱粟成为监生的,叫“例监”。例监是指因监生缺额或因国家有事,财用不足,平民纳粟于官府后,特许其子弟入监学习者,故又称“民生”。
“例监”是明清监生之一。“例监”指科举制度中,以捐资入国子监为监生者。明朝景泰元年(1450)始以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称“民生”,又称“俊秀”。授职者仅得选州县佐贰及府首领官,若京职则光禄寺、上林苑或边远直省,被视为异途。
《明史选举志一》:“迨开纳粟之例,则流品渐淆,且庶民亦得援生员之例以入监,谓之民生,亦谓之俊秀,而监生益轻。

光绪廿六庚子年。钦命广西全省巡抚部院黄、布政使司游为太学生潘成昌立“成均进士”匾额。
(二)清朝时期监生有:恩监、优监、荫监、例监四种。
1.【恩监】:恩监生简称恩监。清代国子监监生名目之一。指皇帝特别恩赐给予入监读书资格者,称为“恩监”。由八旗、汉文官学生,算学满、汉肄业生考取者,以及临雍观礼圣贤后裔,由武生、奉祀生、俊秀(俊秀指庶民纳粟入国子监者)入监者,俱为恩监。①武生:武秀才,武生员。②奉祀生:奉祀生,又称“香火秀才”。不经科举考试,赐予秀才功名,专门管理先祖祠庙的祭祀事宜。③俊秀:原意指相貌美丽清秀,才智杰出的人。1.明清时期代庶民纳粟入国子监者之称俊秀。2.清代汉族官吏无出身者之称。《清会典吏部四:文选清吏司》:“凡官之出身有八,无出身者,满洲蒙古汉军曰闲散,汉曰俊秀。
2.【优监】:由生员(秀才)身份到国子监为监生的,称为“优监”,也叫“贡监”、“贡生”。“优监”表示从生员(秀才)中选拔优秀的人去国子监读书。秀才一经成为贡生,就不再受地方儒学管教,俗称“出贡”。

“彩徹二亰”匾额

特授永宁县训导前掌申阳书院暨吴房书院教加二级萧宗思 为太学生张洽立,乾隆五十五年岁次庚戌桂月上澣之吉。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1年。

“紫阁储英”匾额

文林郎汝宁府教授管永宁县儒学教谕事加三级高特拔为太学生张洽立,乾隆五十五年岁次庚戌小春上澣谷旦。

3.【荫监】:就是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资格的官宦子弟,称为“荫监”,也叫“荫生”。
在清朝,荫监又分为“恩荫”和“难荫”两种。
“恩荫”就是凡文官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的,准许送一子入监读书。以及遇到庆典,皇帝特赐许入监读书的人,也都算是“恩荫”。
“难荫”就是凡内外三品以上官,任满三年者,死后一子可以入监读书;地方布政等司长官及州县佐贰殉于国难的,准其嗣子入监读书,这些也都是“难荫”。清朝的“难荫”,在明朝称为“恩生”。
4.【例监】:通过捐纳财物入监的,称“例监”,亦称“捐监”。清朝例监由俊秀报捐后无出身者亦得报捐,或在监肄业,或在籍。监期满者考职以定选授,被视为正途。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