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省威海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中大语文 2024-05-17 发布于福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李景平:杨教授,在《敬畏口罩外的微生灵》(下称《敬畏》)的创作谈里,您谈到创作这篇散文作品的时候引入了科学视角。应该说,生态散文如果没有科学审视,可能弱化其生态意蕴;而科学视角,如果没有文学审美也可能成为单托的科普作品。那么,请您谈谈,您在生态文学作品中是怎样以科学性支撑文学性,以文学性张扬科学性的?也就是说;您所言的“启智启美”是怎样实现融合并完成的?,

杨文丰:我认为引入科学现角,对散文实现“启智启美”,是非常有帮助的。而科学视角引入与否,前提取决于作家的认识和态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倘若科学时代的文学还回避或不注重包含科学元素,我以为至少在反映时代的深度上会有所局限。中外许多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超越了文学范畴,其超越的地方,在更广更深意义上拓展了文化视野。引入科学视角,无疑可让作品增加文化含量,何况成功的生态散文,意义也必将会大于文学。比如《沙乡年鉴》和《寂静的春天》,哪一部不是意义超越了文学呢?    

当然,对在写作中引入科学视角的认识,任何人都会有个过程,我也曾经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至今依然在探索。在生态写作中引入科学视角时,要警惕文学散、文与科普作品的分界;而且,如果你写入的科学内容并非生态科学或生态思想,那么可能成为科学散文,但却不可能是生态散文。科普作品以科普为目的,文学仅是手段;生态散文并不排除有适度的科普性,科普亦属启蒙,启蒙对民众来说任何时候都仍需要,而生态散文的写作着力点或终极目的,却是追求思想和审美效应,即“启智启美”。这就涉及将生态科学或生态思想文学化,否则难以产生“启智启美”效应。

我引入生态写作的科学视角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规律和科学思维。我的写作中,科学视角主要是作为认识物事的望远镜、透视镜、显微镜和解剖刀;科学视角主要是写作的手段,以能更精准地写出物事的真度、新度、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展现自然美、客观规律美和揭示哲理美,利于感悟社会、人生和展开文化批判。当然,具体写作中也可能有部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会被直接化为文字的“骨肉”,这种情况在《敬畏》中亦有。只是,此类“骨肉”已然经过作者思考火刀的敲击,有了体温。

我喜欢以情感和思想将整体的科学知识融解、分解,与文学性融合后星散于一篇作品的多处,这类似于让阳光透过三棱镜而散炫出七彩色光。我不喜欢将科学知识似大山一般太集中地堆积。凡是思考得到火候的科学元素,情感的发酵也会被为成熟,引发情感与思想的互动互激现象,联想和想象纷至沓来,这表明科学性和文学性已深度融合。

科学视角可成为作家忧患的推进器、思想的新发地和文化批判的起跑线。每一位想有所作为的作家,都会将作品作为艺术品来经营,这体现了作家的职业素养,引入科学视角,以求散文蕴含更多维、更丰厚的美学效应,并非只是作家由于美学上的考虑,在当今这时代,也是作家尊重读者的修行,对我,也是个性文体风格建构的一个举批。

(节选自李景平《生态文学的审美与科学精神的审视——杨文丰访谈录》)

材料二:    

生态散文与其他跨学科的文学创作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在恪守生态学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的同时保持文学自身的特点。虽然生态散文与生态学存在某种同构的关系,但是它不能违背文学的审美创造规律,它要求作家必须把自己对自然生态的真实感受和对生态问题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转换成富有艺术魅力的文学话语。真正的生态散文,既是生态的,更是审美的。它应该具备“一种美质和独立的品格”,即诗性。

纵观生态散文的经典作品,它们的共性之一就是文本中都蕴含着诗性。以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为例,这部记录着他的生态实践的作品就充满了科学的事实和诗一般的描述,令读者深有感触的不仅是利奥波德与自然同步的描述手法,还有他充盈着生命力的想象以及深蕴于文字中的哲理。身为生态学家的利奥波德不是完全依靠抽象的概念来建构理论,而是以充满灵性的文学语言对“土地伦理”和整体主义的生态思想进行诗性的阐释,因为他深知美的影像往往要比数字统计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沙乡年鉴》正是通过对利奥波德与家人在周末“小屋”的见闻和经历的诗意描述,潜移默化地转变着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认知和态度。

诗性的建构对中国当代生态散文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尽管散文一直具有抒情的传统,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经世致用思维的影响下,散文主要担负的还是“载道”的功能。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兴起之初,作家们迫切希望将所见所闻如实地呈现出来,向尚未觉醒的人们发出生态示警。在这一创作动机的驱使下,作品中经常运用大量的事实,数据和自然科学知识,虽然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呈现出自然生态的真实现状,并且使作品兼具宣传普及生态知识的教育职能,但也不可避免地淡化了散文应有的美感和性灵。生态散文对生态现状进行全景描绘,对生态危机的成因追根溯源,这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这种单一的结构模式难以容纳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审美趣味。如果对文学的实用价值过于宽容,将会损害到生态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所具有的审美属性。生态散文创作不能因为注重生态专业知识的加强和生态思想的深化,而放弃审美品质的提升和对诗性的追求。正如林非所说:“深刻的思想必须伴随着生动的形象、浓郁的情感和美丽的文采,否则就会形成散文的异化和失落”。    

(节选自刘栋《中国生态散文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认识到科学元素有助于深度反映当下时代特点,杨文丰在创作虫引入了科学视角。

B.好的生态散文作品不会去堆砌科学知识,它会更注重科学性与文学性的有机融合。

C.科学视角能够深化创作思想,作家的职业素养及个性风格需依赖科学视角来形成。

D.《沙乡年鉴》的诗性描述让科学事实有了美的影像,有助于发挥这一作品的科普功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李景平的提问看,主持人对访谈话题应有鲜明的观点,这是访谈的必备前提。

B.作家只有具备科学视角并自觉将其引入文学创作,其作品才能有开阔的文化视野。

C.《敬畏》一文中写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经过了作者的感性化和文学化处理。

D.生态散文应具有美质和独立品格,追求实用价值会导致其审美属性的异化和失落。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郦道元《水经注》涉及地域景观及风土人情,涵盖文化历史、水利地理等学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B.沙青《北京失去平衡》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揭示出北京地区八十年代缺水的严酷现实和真实原因。

C.郁达夫《故都的秋》将情感融入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写,唤起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祖国的热爱。

D.杨海蒂《这方热土》用鲜活的笔法书写海南热带雨林,将纷繁复杂的生物王国化作瑰丽的山海诗章。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图表中关于生态散文与科普作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类别

主要特征

科学或文学的作用

科学视角超然客公众号

功能

生态散文

兼具科学美和诗性美

B

生态科学知识、规律和思维

D

科普作品

A

文学只是手段

C

科学启蒙

A.凸显科学性      B.科学只是手段    

C.非生态的科学知识与思想      D.载道

5.作为访谈对象,杨文丰的回答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每年一次

契诃夫

公爵小姐那幢有三个窗户的小房子露出一派节日气象。它似乎年轻了。房子四周已经仔细打扫过,大门敞开,带格子的窗板从窗户上卸下来。新擦亮的窗玻璃迎着春天的太阳胆怯地发着光。

看门人玛尔克在大门口站着,年老衰迈,身穿一套虫蛀的号衣。玛尔克不是平白无故从他的小房间里钻出来的。今天是公爵小姐的命名日,他要给客人们开门,大声通报他们的姓名。

①门厅里已经没有平时那种咖啡渣的气味,也没有素菜汤气味,却有那么一种类似香皂的香水味。各个房间都精心地收拾好。窗帘已经挂起来,罩在画片上的薄纱已经取下,布满木刺的破旧地板涂上了蜡。

公爵小姐本人,也就是这幢有三个窗户的小房子的女主人,是个背脊伛偻和满面皱纹的老太婆,正坐在大圈椅里,不时理一理她那件白色薄纱连衣裙的皱褶。她胸前戴着玫瑰花,只有那朵花才说明这个世界上还有青春!

公爵小姐等着贺客登门。应当到她家里来的客人,有特朗勃男爵和他的儿子,有哈拉哈穗节公爵,有宫中高级侍从布尔拉斯托夫,有她的表哥比特料夫将军和许多其他的人……一共不下二十名!

②时间已经是中午。公爵小姐理一下她的连衣裙和玫瑰花。她侧耳倾听:有人拉门铃吗?一辆轻便马车隆隆响地奔驰着,停住。五分钟过去了。

“不是到我们这儿来的!”公爵小姐暗想。    

③对了,不是到您这儿来的,公爵小姐!过去那些年的历史又在重演。无情的历史啊!下午两点钟,如同往年一样,公爵小姐回到她的卧室里,哭了。

“一个人也没来!一个也没来!”

老玛尔克在公爵小姐身旁忙这忙那。他也一样伤心:人们都变坏了!从前,人们像苍蝇似地拥进客厅里来,可是现在……

“一个人也没来!”公爵小姐哭着说,“男爵也没来,哈拉哈德节公爵也没来,乔治·布堆茨基也没来。……他们都丢开我了!可是没有我,他们哪会有今天?他们有今天的幸福,有今天的前程,都得感激我,全亏我出力!缺了我,他们就会一事无成。”

“一事无成,小姐!”玛尔克附和说。

“我倒不是要他们报恩。我不需要这个!我要的是感情!我的上帝,这多么气人!就连我的侄子冉也没未。为什么他不来?我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他?他欠的债我全给他还清了,我还把他姐姐达尼雅嫁给一个上流人。这个冉叫我破费不少啊!我始终信守我对我哥哥,也就是他父亲,许下的诺言。我为他花过不少钱,这你也知道·····.”

“您,小姐,可以说,就是他的父母,顶得上他的亲生父母。”

“可是现在——你瞧,这就叫报恩!唉,这些人啊!”

三点钟,如同往年一样,公爵小姐歇斯底里发作了。惊慌不安的玛尔克戴上他那顶镶着饰绦的帽子,同街头马车的车夫讲了很久的价钱,然后坐上车去找公爵小姐的侄子冉。

幸好,冉公爵居住的公寓不算太远。玛尔克碰见公爵正躺在床上。冉刚从昨天的酒宴上回来,他那起了皱纹的大脸红得发紫,额头上冒汗。他很想睡觉,可是不行;他恶心,要呕吐。他烦闷的眼睛盯住洗脸盆,其中装满垃圾和肥皂水,快要溢出来了。

玛尔克走进肮脏的房间,带着厌恶的神情耸起肩膀,迟疑地走到床前。

“这不好,伊凡·米哈雷奇!”他带着责备的口吻说。    

“什么事不好?”

“今天您为什么没到您姑姑家里去庆贺她的命名日呢?莫非这样好吗?”

“滚出去!”冉说,眼睛没离开肥皂水。

“莫非这不伤姑姑的心?……唉,伊凡·米哈雷奇,少爷!您一点感情也没有!”

“我不干拜客的事,你就这么对她说吧。这种风气早已过时了。……我没有工夫坐着马车四处乱跑。不要来缠我。滚开!我想睡觉。”

接下去好一阵子两人都不说话。

“您,少爷,就去一趟,庆贺一下吧!”玛尔克堆着笑脸说,“她老人家在哭,……您务必发发善心,对她表一下敬意。……您去一趟吧,少爷!”

“我不去。我用不着去,而且也没有工夫去。”

“您去一趟吧,公爵!您给她个面子,少爷!您多费心!她老人家伤心透了,……因为您,可以说是忘恩负义,·····.”玛尔克举起柚子擦眼睛。

“那么,有白兰地喝吗?”冉说。

“有,少爷,公爵!”

“哦,那么有一百卢布可拿吗?”他问。

“这说什么也办不到!您自己也知道,公爵,我们手上已经不像从前那么有钱了。……亲戚们已经害得我们倾家荡产,伊凡·米哈雷奇。当初我们有钱,大家不断地来,可是现在·····.”

“我去年因为拜望她而拿到——拿到多少钱来着?拿到二百。那么这回连一百也没有了?你倒真会开玩笑,浓开!我想睡觉。”

“求您发一发慈悲吧,公爵!她老人家年纪大,身子弱。……她活不长了。……您可怜可怜地老人家吧,伊凡·米哈雷奇,公爵!”

冉却无动于衷。玛尔克就开始讲价钱。四点多钟,冉同意了,穿上礼服,坐车到公爵小姐家里去。    

“我的姑姑。”他低下头去吻地的手,说道。

然后他在沙发上坐下,把去年已经谈过的话再从头说一遍。

“我的姑姑,您知道吗?玛丽雅·克雷斯金娜接到从尼斯寄来的一封信。……她丈夫可了不得!嘿!原来他为一个歌女同一个英国人决斗,他在信上满不在乎地描写一番……”

“真的吗?”公爵小姐把眼珠往上一翻,举起两只手来合在一起,惊讶中带着点恐惧。

“是啊。他在那儿决斗,追逐歌女,可是在此地,他的妻子呢,却让他害得憔悴,消瘦。这样的人我真不懂,我的姑姑!”

幸福的公爵小姐把座位向冉那边移近点,他们就滔滔不绝地谈下去。茶和白兰地端上来了。

这边,幸福的公爵小姐听冉讲话,时而哈哈大笑,时而心惊胆战;那边,老玛尔克却在翻那些小箱子,把一张张钞票收拢来。冉公爵做出了很大的让步,只要给他五十卢布就成了。可是为了付出五十卢布,就得翻不止一口箱子呀!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画线②描写公爵小姐等待贺客的情形。“侧耳倾听”这一细节,写出了她从期盼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B.公爵小姐等待的贺客都是她曾经帮助过的人,她为这些人付出精力和钱财,但其内心并不需要报恩。

C.玛尔克不断变换对冉公爵的称谓,主要是因为冉公爵的拒绝使他无可奈何,不得不变着法劝说。

D.从姑姑那里尽可能多地搜刮好处,这才是冉公爵答应“每年一次”庆贺姑姑命名日的真正原因。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期,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胆怯”用拟人手法,写昏暗已久的窗玻璃被擦亮后乍见太阳的状态,也暗示公爵小姐的心理。

B.画线③以对白方式将叙述者的态度和观点自然带出,这一横插的议论提示了叙述者在小说中的存在。

C.玛尔克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他既是整个事件的目击者、见证人,也是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D.在玛尔克与冉公爵的对话描写中,作者大量使用省略号,是为了省去多余的话,使小说语言精练。    

8.有译本删掉了第三段(画线①处)的内容,你是否认同?请阐述理由。(5分)

9.契诃夫小说把对生活的感受溶解到“冷眼旁观”中,耐人寻味。请结合公爵小姐的“哭”和“笑”,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认识。(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节选自《孙子兵法》)

材料二:

凡与敌战,若敌人势实,我当严兵以备之,则敌人必不轻动。法曰:“实而备之。” 三国蜀先主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屯江陵。是岁,羽留兵屯公安、南邶,以备吴,而率兵攻魏将曹仁于樊。曹公遗于禁等救仁。秋,大雨,汉水泛滥,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庞德被诛。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支党,羽威震华夏。凡与敌战,若我势虚,当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法曰:“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三国蜀将诸葛亮在阳平道,魏延诸将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余守城。魏司马懿率二十万众拒亮,与延军错道,径前,当亮军六十里,候(注)还,白懿云:“亮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懿军垂至,恐与己相逼,欲赴延军,相去又远,势不能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救命军中皆偃旗息鼓,不得妄出;又令大开四门,扫地却洒。懿尝谓亮持重,而复见以弱势,疑其有伏兵。于是,率众北趋山。明日食时,亮与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必谓吾示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还白,如亮言。懿后知之,深以为恨。    

(节选自《百战奇略》)

[注]侯,斥侯,古代侦察兵。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标号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涂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三国蜀先主A为为汉中王B拜关羽C为前D将军E假节F钺屯江陵。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项是(3分)(    )

A.计,考虑,与《核舟记》中“通计一舟,为人五”的“计”意思不同。

B.径,径直,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的“径”意思不同。

C.垂,将要,将近,与成语“功败垂成”中的“垂”意思相同。

D.北,方位词,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身为将帅应正确判明敌情,制定作战计划,在敌我军情、地理形势上出现任何误判,都会影响战争结果。

B.关羽用兵部署周密,樊城之战前他预留兵力防备东吴,然后亲自率兵进攻曹军,最终借助天时,大获全胜。

C.司马懿兵临城下,诸葛亮希望魏延赶来救助,但因距离太远无法实现,于是上演“空城计”,体现其谋略。

D.关羽、诸葛亮针对敌我形势调整战略,或全力备战,或以假乱真,也证明了知彼知己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4分)

(2)亮意气自若,敕命军中皆偃旗息鼓,不得妄出。(4分)

14.司马懿为什么“深以为恨”?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漂泊

郑谷

槿坠蓬疏池馆清,日光风端送无情。

鲈鱼斫鲙输张翰,橘树呼奴送李衡(注)。

十口漂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休兵。

黄花催促重阳近,何处登高望二京。

[注]张翰,西晋时在洛阳为官,见堂室内乱,便借口思念家乡特产鲈鱼,回到吴江。李衡,三国丹阳太守,遣人在武陵种柑橘千株,称“千头木奴”,子孙家道殷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描写周围环境,“坠”——“疏”“清”扣标题,有飘零之感,“淡无情”有双关意。

B.颔联连用典故,与张翰和李衡的比较,既抒发诗人羡慕之情,也暗指了他的处境。

C.“催促”以拟人手法写菊花盛开、重阳将至,用乐景反衬佳节来临无处登高的无奈。

D.本诗叙事、抒情相结合,沉重的现实主题和凄凉的场景选择,使诗歌具有沉郁之感。

16.本诗颈联与杜甫《登高》颈联都写到漂泊之苦,请比较其情感表达上的不同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过多讲究饮食与居处,要勤奋努力、修正自我,做到“       ,       ”,这才是真正的好学。

(2)《六国论》将祖辈创业和子孙守业的态度做了对比,其中“       ,       ”两句用比喻手法批评了子孙的做法。

(3)假期李华去洞庭湖旅游,看到洞庭湖开阔浩茫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吟诵出古人的诗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去长坪沟的那天早晨,太阳从背后升起,把我骑在马背上的身影,长长地投射在收割后的青稞地里。鸟儿们在马头前飞起来,又在马身后落下去。麦茬参差的地里,有好多饱满的青稞粒和秋天里肥美的昆虫,鸟们正在为此而奔忙。山路转一个弯,进入森林,背后的一切就都消失不见了,落尽了叶子的阔叶林如此疏朗,阳光落下来,光影斑驳,四周一片寂静。而森林的寂静是充满声音的。那是很多很多细密的声音。①岩石上树上的冷霜融化的时候,会发出声音。②一缕一簇的苔藓在阳光下舒张时也会发出声音。③还有林梢的云与鸟,沟里的水,甚至一两粒滑下光滑岩壁的沙砾,都会发出声音。④寂静的世界其实是一个充满了更多声音的世界。都是平时我们不曾听过的声音,是让我们在尘世中迟钝的感官重新变得敏锐的声音,早晨太阳初升的那一刻,只要峡谷里的风还没有起来,那些声音就全都能听见。太阳再升高一些,风就要起来了,那时充满峡谷的就是另外的声音了。

18.画线句改成“太阳从背后升起,我骑在马背上的身影,被长长地投射在收割后的青稞地里”,表意效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19.“起一丝风,枯草和落叶会立即回应。”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0.下列句中的“起来”与文中加点的“起来”,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坏情绪一旦起来了,会影响到身体内部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往往不为人知。

B.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花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C.当他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偷偷在笑。

D.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大连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项目于2014年正式启动。①志愿者们是全市各个行业领域、包括公务员、教师、外企职员、在校大学生及热衷于文化事业的退休人员等。②他们每天为参观者在展厅中提供具有特色的讲解服务。③他们的讲解高雅而不深奥,清新而不粗俗,④用活泼生动的语言,为参现者讲解文物展品的前世今生,⑤勾勒出古老文化的历史图景。

志愿者招募工作在每年3月进行,由报名、面试、选拔、培训等多个环节组成。选拔通过的志愿者由大连博物馆组织进行专业讲解培训,包括讲解内容与讲解礼仪等项目。通过培训,志愿者们将以最专业的姿态接待来馆参观的人,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展品背后的深厚历史,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2016年,大连博物馆还首次面向8~12周岁学生公开招募“小志愿者”。“小志愿者”项目旨在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们在帮助导览他人的同时增强自我认同感。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2.邻居家10岁的小珍想参加博物馆“小志愿者”招募活动,请你为她介绍小志愿者的职责及招募程序。不超过80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语言文字运用目的材料中提到,孩子们在博物馆的志愿讲解中增强了“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就是能够理智看待并接受自己,但现实中人们往往陷入自我认同的困垅,比如经常自我怀疑与否定,过分在意他人看法,或过分强调自我,无视他人这见寻。自我认同体现着从自我了解到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实践反思与环境影响。当然,自我认同也不仅限于个体层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3分)C (后半句曲解文意)

2.(3分) C(A.“应有鲜明观点”错: B.条件关系错误; D.表述片面)

3.(3分)D (材料二观点可以归纳为“真正的生态散文,既是生态的,更要蕴含诗性”。AB都只侧重生态价值;C.不属于生态散文。)

4.(3分)A(B.主要是写作手段,但也会直接成为文章的内容;C.包括但不限于非生态的科学知识与思想;D.“载道”是传统散文的特点,生态散文的功用是“启智启美”)

5.(6分)①紧扣采访者的提问展开,回答了生态文学作品中科学性与文学性(或“启智启美”)如何融合的问题;②回答中阐述生态散文引入科学视角的作用及如何引入等,思路清晰,逻辑性强;③采用对比、比喻、举例等方法,阐述准确,语言生动,便于听众更好地理解。(每点2分)


6. (3分) B (“心里并不需要报恩”错误)

7.(3分)D(大量使用省略号表明玛尔克费尽口舌,突出劝说的艰难)

8.(5分)不认同。理由:画线处对公爵小姐的住处进行了描写,平时咖啡渣、素菜汤等气味以及布满木刺的破旧地板等细节,暗示了公爵小姐生活的窘迫,为下文无人到场做铺垫:(2分)精心收拾、挂窗帘以及地板涂蜡等细节,表明公爵小姐对命名日的重视和对贺客的期待,与后文无人到场的失望形成强烈反差,(2分)增强小说的讽刺性和悲剧效果。(1分)如果删掉,则失去上述表达效果。

或者:认同。这一段属于场景描写,删掉后不影响情节的发展,可以加快叙述节奏,使小说内容紧凑。(最多给1分。)

9.(6分)①写“哭”,侧重哭诉内容的铺叙,句式简短、语气强烈,揭开公爵小姐付出一生却无人感恩的悲苦往事与悲凉处境;两个“如同往年一样”在轻描淡写中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意味。

②写“笑”,让公爵小姐哈哈大笑且感到幸福的是侄子重复多年的无聊话题,凸显了公爵小姐内心的荒凉与寂寞感,而另一边玛尔克翻箱倒柜凑钱的场景进一步加重了“笑”背后的悲剧色彩。

③作者的讲述看似冷静客观,却是毫不留情,将唯利是图、忘恩负义者的丑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切表达了对公爵小姐的同情和悲悯,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漠、世态炎凉。(每点2分)


10.(3分) BEG

11.(3分)D(材料中“北”,后退:“追亡逐北”中,北,溃逃的人。二者意思不同。A.“通计一舟”中,计,计算。B.“三径就荒”中,径,小路。)

12.(3分) C (“希望魏延赶来救助”错)    

13.(8分)

(1)所以懂得兵法(用兵)的将帅,行动绝不迷乱,措施变化无穷。(4分)

(2)诸葛亮神态自然如常,命令蜀军都放倒旗帜,停止击鼓,不准随便走出营帐。(4分)

14.(3分)我强敌弱的情形下,被敌人的伪装所蒙蔽,错失战机。(每点1分)


15.(3分)C (“乐景”有误)

16.(6分)两诗颈联情感表达的方式和程度不同。郑诗颈联写举家漂泊、寄食于人而战争仍无休止的现状,将个人与国运相结合,在写实的笔法中透露饱受战乱、有家难回的悲凉;(3分)杜诗颈联看似只写了离乡万里、暮年多病的个人遭际,但“万里”“百年”“常”“悲”“独”等词语从时空角度写漂泊之久、苦痛之深,蕴含的社会批判性更加强烈。(3分)


17.(6分)(每空1分)

(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2)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3)示例一:吴楚东南拆 乾坤日夜浮(杜甫)

示例二: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张孝祥)

示例三: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或“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示例四:南湖秋水夜无烟 耐可乘流直上天 (李白)

示例五: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


18.(4分)原句的陈述对象是太阳,写出太阳刚刚升起投射身影的灿烂场景;(2分)改句中太阳成了背景,身影成为主要陈述对象,与整段描摹自然景物的内容不协调。(2分)

19.(3分)C    

20.(3分)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1.(6分, 每处2分)

①改为:志愿者们来自全市⋯⋯

②改为:他们每天在展厅中为参观者提供⋯⋯

④改为:他们用活泼生动的语言

22.(4分)小志愿者的职责就是在博物馆为参观者讲解展品历史知识。(2分)报名之后需要经过面试、选拔等环节,过关后再经过讲解内容和礼仪等专业培训后才能上岗。(2分)


23.(60分) 评分标准参考202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正确判明敌情制定取胜计划,考虑地形的险易道路的远近,这些都是将帅的职责。懂得这些道理去指导作战的就必然胜利,不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就必然失败。只了解我军能打,而不了解敌军不可以打,取胜的可能性只有一半;只了解敌军可以打,而不了解我军不能打,取胜的可能性也只有一半;了解敌军可以打,也了解我军能打,而不了解地形条件不可以打,取胜的把握仍然只有一半。所以懂得兵法(用兵)的将帅,行动绝不迷乱,措施变化无穷。所以说:了解敌方和我方,就能必胜不败(胜利就没有危险);了解天时和地利,胜利就不可穷尽了。

材料二:

凡是对敌作战,如果敌人力量强大,我军应当严阵以待,周密防备它,这样,敌人就一定不敢轻举妄动。兵法说:“对于力量强大的敌人,要严加防备它。”三国时期蜀国先主刘备尚为汉中王的时候,任命关羽为前将军,授予其符节斧钺,率兵驻扎在江陵地区。当年,关羽留下部分兵力驻守公安和南郡两地,以防备东吴来犯,亲率主力,进攻驻守樊城的魏国大将曹仁。曹操急忙派遣于禁等将率兵援救曹仁。时值秋季大雨,汉水暴涨泛滥,于禁所率七军都被洪水淹没,于禁投降了关羽,其部将庞德被关羽诛杀。加之粱县、郏县和陆浑等地起义民众有的远远地接受关羽的官印封号,成为他的支系同党力量,因此,关羽威震全国。凡是对敌作战,倘若我军兵力虚弱,就应当伪装成实力强大的样子,使敌人无法摸清我军力量的虚实情况,敌人必定不敢轻易与我交战,这样,我就可以保全实力不受损失。兵法说:“敌人所以无法同我交战,是由于我诱使敌军背离(弄错)了进攻方向。”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驻守在阳平关,魏延等率主力东进,诸葛亮只留下万余人守卫阳平城。魏国大将司马懿率军二十万人前去抵御诸葛亮,与东进的魏延军错道而行,径直进至距诸葛亮六十里的地方,其侦察人员回来向司马懿报告说:“诸葛亮所在阳平城中兵力不多,力量虚弱。”而诸葛亮也知道司马懿军即将来到,担心他向自己逼近,打算开赴魏延处,却因彼此相距太远,事态紧迫已经来不及了。蜀军将士个个惊慌失色,不知应当采取什么办法。诸葛亮神态自然如常,命令蜀军都放倒旗帜,停止击鼓,不准随便走出营帐;又命令士兵大开四面城门,于门前洒水扫地。司马懿过去认为诸葛亮用兵谨慎持重,而现在却又摆出虚弱的姿态,怀疑诸葛亮于城中埋有伏兵,于是便率领大军退往北山之下。到了第二天吃饭的时候,诸葛亮同他的参谋助手们拍手大笑说:“司马懿一定认为我故意装出怯弱的样子,一定埋设着强大的伏兵。所以才沿着山麓离开了。”蜀军侦察人员回来报告的情况,完全像诸葛亮所说的那样。司马懿后来知道了这个情况,深为懊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